印章对于中国社会似乎是最熟悉不过的东西。圈内人则说它是方寸之间的艺术。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在新著《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中却开宗明义:“中国印章首先是一种制度之器,它联结着近三千年的社会治乱、政治兴革、经济盛衰、民族冲突与融合、文化风尚变迁,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现象。”对我们这些玩弄篆刻颇有些年头、也读过一些印史的人来说,这一观点多少觉得有些意外。
读完新书,更深的触动是,看似熟悉的原来如此陌生。以大视野、多角度来解读“中国印章”这一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现象,贯穿揭示“制度之器”与艺术表现、阐述学术内涵与审美价值两条学术理路,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的大视野体现在将中国印章的文化地位放在7000年东西方印章史中作出比较,将三千年中国印章的风格演化置于经济与社会生活进程中寻求内在联系。方寸之间品读出的就不仅仅是艺术,还有深厚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基于作者对中国印章的双重定位,本书的学术立意与调动的资料自成体系。诸如中国印章的政治性格,历代御玺的来龙去脉,印章文字演化的封闭性,上层与民间趣味对印风的不同作用力,多民族社会的多元印制,汉唐印风的东传与东亚印系,文人精神与篆刻艺术的发轫,都市经济与印人群体的生态,印章审美原理与断代辨伪,中国印的立体元素与收藏品格,以至于一则历史迷案、一宗人世沧桑,都在作者笔下成为精彩而具原创意义的学术话题。当然融入本书的新思维并不止于此。通论性的体系中纳入了大容量的新信息、新资料,仅从未披露的珍稀图片就足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将数十年苦心搜求于中外的独得收获坦然与公众分享的用意,以及对篆刻界、文物收藏界、艺术教育界等不同读者群体的周密关照。
这部22万文字、1400余件彩图的新著分别以中、英文版发行,也开启了以学科化论述体系向海外世界阐述中国玺印篆刻前世今生的新纪录。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印章”与“中国印学”的认知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乐观。疏远与非学术形象,缘于我们自身长期失语和“玩赏”品格的定位。因而这部新作至少应当接近当代中国印史研究学术进展的标志性高度,我估计这也是外文出版社推出一部大型中国印史著作的文化效益考量。因为,从本书虚实灵动、移步换景的页面设计中,显然体现了出版者颇具大气势的理念协同——让学术著作的阅读变得轻松美丽。
作为从事印史研究三十多年的篆刻家,作者在这个领域已经拿出了二十多部学术著作,他自然明了中国读者需要什么信息和什么样的语言。但文化差异和中国印章特殊性的存在,以什么样的论述体系与语汇向西方学术界准确地传达中国印章文化,作者有着缜密的思考。他告诉我,在接受课题的八年中这个问题不仅时常缭绕于脑际,而且多次在国内外与西方学者作过探讨。“忠实于实物与文献,把背景说清楚,人家才信服你这玩意儿是学术;贯彻普适的理念和学术规范,少作玄空之论,才能让人家认同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才让人感到印学也是进入中国历史文化之门的另一把钥匙。”
作者的努力实实在在,但并不轻松。读完全书,就不难体察到她的沉重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