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慧眼被誉"徐半尺" 徐邦达家里有多少宝贝?

慧眼被誉"徐半尺" 徐邦达家里有多少宝贝?

时间: 2011-03-30 13:17:41 | 来源: 《深圳商报》
收藏 >

徐邦达先生的作品《临陈老莲仕女图》。

慧眼辨出“徐半尺”美誉

“徐邦达101岁了,他身体还很好。天一好他就笑!”3月10日下午,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百年光华徐邦达珍藏作品及艺术回顾展》的开幕式上,徐老的夫人滕芳女士无比开心地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书画、文物及收藏拍卖界人士说。

著名演员、收藏爱好者王刚主持了开幕式。他说自己和徐老是邻居,非常热爱徐老,也经常向徐老讨教并请他鉴定。他不无风趣地说,他接拍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中的“蓝掌柜”时,听说“蓝掌柜”外号“蓝半尺”,赶紧对导演说,可不敢叫“半尺”,真正的“半尺”是徐邦达先生。“徐半尺”意思是说徐邦达先生独具慧眼,鉴定书画时,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已辨出真伪,故海内外奉他“华夏辨画第一人”。而后来剧中的“蓝半尺”也改成了“蓝半张”。

王刚还记得有一次抱一本图册去向徐先生请教,徐先生坐在沙发上,他翻一页图册,徐老看一眼就说:“这个不对。”如果“这个差不多”,徐老就说:“最好拿原作来看”。有一次,王刚故意“犯坏”,把自己买的几可乱真的仿作拿去给徐老看,刚展开了十公分,还不到半尺,徐老就连声说:“不对不对”。王刚始信,“徐半尺”赞的就是徐老如此炉火纯青的功夫。

“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

徐邦达先生是当今艺术史界唯一健在的历经百年沧桑的学术泰斗,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书画鉴定大家,是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老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是徐老的学生,他从三十多岁开始给徐老做助手,耳濡目染几十年,在他眼里,“徐老是中国最后的文人。”而这个文人的传统,如今已断,连他们这一代人,也望尘莫及。

杨新记得,他以前和徐老出差,每到晚上,徐老常常诗兴大发就作起诗来。在徐老心中,诗以言志,是中国文化最精炼的表现。中国传统的文人到后来都是诗画结合,而且这是在诗和画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的有机结合。

杨新认为,徐老能成为一代宗师,和他一贯秉持“没有成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无关系。他记得有一年去徐老家,那时徐老已九十五六岁了。他看见徐老正在仔仔细细地读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的一套书,徐老边看还边写简短的评论。他告诉杨新:“以前年轻时是谦虚,现在是心虚呵。”在徐老眼里,书画鉴定未知数太多太多,很多问题都还解决不了。这句话令杨新终生难忘。杨新认为,现在的人稍稍有点成绩就爱称“老大”,而徐老从不认为自己是“老大”,一辈子都在勤勉地探索和求知,以力求更接近事物本质。

很多人感慨徐老那一代人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在杨新眼里,徐老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来自天然。徐老的父亲搞收藏,他自己也收藏。徐老到故宫工作以后,他全部的心力都放到了工作上,看到好东西就想让它归故宫所有。“我有时忍不住对徐老说,您别想着把什么都归了故宫,那样大家都没好东西收藏了。但徐老一生都没改变。”

“我对徐邦达的爱铭心刻骨”

七十多岁的滕芳依然优雅热情,透过她,我们仿佛能看到她身后那个一生痴爱中国书画的老人快乐而豁达的身影。

开幕式上,滕芳说,举办这次展览,是因为徐邦达对中国书画的爱刻骨铭心,和“我对徐邦达的爱铭心刻骨!”她想让世人了解徐邦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滕芳说,“这次的展览是徐先生101年来最完整的一次。”她说,很多人都在猜测,徐先生家到底有多少宝贝?通过这次展览就全看到了。

滕芳说,徐先生一生酷爱书画,他们家如今能留下这些宝贝,都是为了给徐先生“治病。”徐先生身体不舒服时,她就把他喜欢的书画挂在他眼前,他就高兴地竖大拇指,心情一下就好了。滕芳说,只要有徐邦达喜欢的东西,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买给他。她记得有一年,为了买赵孟頫的作品,家里倾尽所有,过年时她只好去朋友家借钱。这笔钱后来还是徐邦达卖字一点一点还上的。

1  2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