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科隆歌剧院院长上海解密“指环” 畅谈瓦格纳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0-07-23 16:38:00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科隆歌剧院院长上海解密“指环” 畅谈瓦格纳

科隆歌剧院院长乌韦-埃里克-劳芬伯格为上海观众解密“指环”

科隆歌剧院院长上海解密“指环” 畅谈瓦格纳

作曲家瓦格纳

整部作品长达16个小时,需要分四天演出,需专门为其度身定制一个剧院……音乐史上,这部作品堪称奇迹,瓦格纳和他花费26年创作的这部《尼伯龙根的指环》(下称《指环》)成为19世纪德国歌剧史上的巅峰之作。“如果你未曾在拜罗伊特(剧院)听过瓦格纳的音乐,那么你就算什么都没听过。”加布里埃尔·福雷曾这样评论。事实上,瓦格纳是个难以判定的人物,比如他的一些强烈的反犹观点——有人甚至认为《指环》带有种族优势论的色彩,但同时瓦格纳又倡导世界人人平等。无论如何矛盾,瓦格纳对音乐的贡献不可磨灭。

9月16日至25日,德国科隆歌剧院版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两场。近日,该版导演、科隆歌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乌韦·埃里克·劳芬伯格(Uwe Eric Laufenberg)来到上海,以当家人身份举办了一次解密《指环》的讲座,并接受早报记者采访,介绍此次现代版《指环》的台前幕后。

一个极端完美主义者

“瓦格纳当年写这部歌剧可谓呕心沥血,对每一段音乐、每一个角色、每一幕场景都苛求完美。除却音乐不谈,单是在剧中设置的场景已经超越了当时剧院硬件设备的技术极限。” 劳芬伯格谈及瓦格纳,在语气中透露出对这位19世纪德国音乐巨子的崇敬之情。

瓦格纳181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年轻时喜欢读“青年德意志派”小说,并通读了费尔巴哈哲学和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著作,对于哲学的思辨能力使他对社会现实更为敏感。但这个有着坚毅下巴的敏感音乐家,对于创作有着一种青春期的浪漫与坚持。

德国的《尼伯龙根诗歌》取材中世纪,讲述齐格弗里德家庭的故事,为了利益而互相抗争把人类推向了毫无希望的境地。“但对瓦格纳来说这个主题已经不新鲜了,他想做的是创作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的作品。” 劳芬伯格介绍。实际上,这部作品开创了很多新模式,瓦格纳在事业起步阶段就提出“综合艺术”,要将文学、音乐、绘画、戏剧以同等地位融为一体,还希望把自然、超自然以及人类世界融为一体,可谓雄心勃勃。特别是在他的巅峰作品《指环》中,大胆地取消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避免明确的段落终止,将歌者的声部融合在管弦乐的织体之中,甚至用200多个主导动机将剧种诸多人物、自然景观、情绪心理等揭示、暗示、预示出来。其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瓦格纳是个不折不扣的、极端的完美主义者。“瓦格纳对演员要求非常特别,要有一双‘好脚好鞋’,因为必须在舞台上站很久很久。而且,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剧院能容纳得下《指环》乐队,总是存在着观众视线、声场效果等方面的缺陷。” 劳芬伯格说,除了筹措资金,瓦格纳亲自监督设计建造了拜罗伊特剧院,为了使歌者的歌声不被淹没在宏大的交响乐中,设计了下沉式的乐池。而他之所以挑选了拜罗伊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在此远离世俗,尽情投入歌剧世界之中”。

1876年8月13日-17日,《指环》在拜罗伊特剧院连演三轮,轰动欧洲。直到今天,拜罗伊特节庆剧院和每年盛夏在此举行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仍然由瓦格纳家族后裔参与管理,这个地方也成为全世界乐迷心中向往的圣地。而那个下沉式的乐池也奠定了后来20世纪剧场的基本风格。

“瓦格纳的遗产成为众人瓜分的目标”

有人认为,在西方社会,很难清楚地向人表示“我很喜欢瓦格纳”,希特勒曾喜欢瓦格纳的作品,歌剧《Rienzi》的序曲曾为纳粹开党代会时候必放的音乐,瓦格纳的作品也因此一直备受争议。

在劳芬伯格看来,瓦格纳的作品存在人生常常触及敏感的政治因素,而他的家族本身的历史和《指环》中讲的故事一样曲折。

瓦格纳死后,他所有的遗产由儿子齐格弗里德继承掌管,但一直有一个谣言称齐格弗里德是一个同性恋,科西玛(瓦格纳的遗孀)觉得谣言太厉害了,必须让儿子结婚生子,就给齐格弗里德介绍了一个16岁的姑娘,与之结婚,在四年内生了4个孩子,之后齐格弗里德想干吗就干吗去了。当时,希特勒年年都来拜罗伊特看演出,希特勒来拜罗伊特就住在瓦格纳家里,孩子们管希特勒叫“狼叔叔”,两个孩子沃夫冈和维尼都因此没有服兵役。希特勒50岁生日时,维尼送了他一部瓦格纳原稿,之后在二战中流失了,再也没有找到。因为,维尼和希特勒走得很近,瓦格纳在二战的时候被蒙上了阴影,被人误解利用。而被希特勒笼罩上了阴影之后,人文思想的作品自然不能上演,《指环》这部戏也从来没有在二战期间的德国上演。二战结束后,维尼自然被剥夺了管理拜罗伊特的权力,而再演的《指环》中,其中关于战争、德国的种种都被去掉了。

对拜罗伊特的领导权也成为权力纷争的焦点。“之后,沃夫冈和维尼掌控了拜罗伊特。在维尼执导的瓦格纳歌剧中把所有与年代有关的背景全部去掉了,非常抽象,观众很不满意,嘘声不断。” 劳芬伯格补充说道,“但维尼特别有决心,把这些作品演了好几年,全世界都被影响了,接受了这个版本,在维尼这个时期所有的作品都是很抽象古典派的风格。”瓦格纳一定不会想到,他的遗产会成为众人瓜分和抢夺的目标,就像他作品中所要揭露的人性中的那些可鄙的欲望,而关于权力、奴役和自由的那些寓意被现实再次演绎了。

现在,沃夫冈老了,他的妻子掌握拜罗伊特的大权。“沃夫冈还要提防着不能够让维尼的孩子继承基金会,他们还在寻找拜罗伊特的导演,乱着呢。在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之前,我们可以趁机做得更好,把拜罗伊特的观众拉到科隆去。” 劳芬伯格谈笑说。

看来,瓦格纳作品中的那些哲学意义至今仍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上演。

对话:“神话也反映现在”

早报:在科隆剧院版的《指环》中有近400名演员,道具也用了30个集装箱,这么庞大的演出,对于主要演员的选择有何标准?

劳芬伯格:在德国,有音乐学校会专门培养“瓦格纳歌手”,因为演绎瓦格纳的歌剧需要声音洪亮且气息够长才行。另外,“会表演”也很重要,瓦格纳的作品不仅仅是亮亮嗓子的歌剧,而是一门“综合艺术”。此次的演员中有专门的“瓦格纳歌手”,也有第一次参与瓦格纳作品的新人。

早报:这部四联歌剧需要花四天的时间来演出,如何保证观众的热情?

劳芬伯格:那个年代(19世纪)没有电影,但瓦格纳异想天开,他要将人们带到另一个世界里——一个歌剧的世界。作品《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四幕,有点像现在的“连续剧”。第一幕大概2个小时,它只是带领观众进入它的世界。瓦格纳曾期望作品包含当代政治、社会以及哲学的思考,赋予它有关金钱、权力、自由等意味深长的寓意。

早报:《指环》原本取材于史前时代的神话故事,但科隆版的这部《指环》中,演员的服装现代,甚至还有战车、火焰等道具和舞台背景,有很多的改编。

劳芬伯格:瓦格纳的《指环》自1876年在拜罗伊特剧院首演之后,仅有几家剧院能重演这部作品,直到今天,很多“再演”几乎都对原作进行了改编。这次的科隆版将背景放在了20世纪的工业社会,第一幕里甚至能看到手提公文包的银行职员形象。不必担心它如何与现代结合,瓦格纳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神话可以反映19世纪的现实,当然也可以反映现在这个年代。另外,所有的音乐和唱词丝毫未动。

早报:很多人喜欢将瓦格纳的作品放在哲学层面进行阐释,瓦格纳本人在1850年代中期接触到叔本华的哲学,并且影响到了他此后的歌剧创作。《指环》这部作品和哲学有多大的关系?

劳芬伯格:它讲述了故事,又不仅仅是故事,如同莎士比亚的那些古典故事一样,它们背后必然有所预示。《指环》既有人类命运这样的大命题——因为人类贪图金钱、权力而走向毁灭,同时也贴近生活——朴素的爱情。萧伯纳曾经将《指环》与《资本论》放在一起品读,它的确蕴含着一些永恒的主题值得细细品味。

早报:您第一次看《指环》是在什么时候?对哪个版本印象最深?

劳芬伯格:15岁那年,我在广播里听到了它,我当时就想,也许某一天我能导演这样一部作品,并自己找总谱来看。长大一些后,在科隆看过瓦格纳的孙子导演的一个版本,那个舞台很抽象,只有简单的灯光,戏剧感被抽离之后,音乐呈现得很完美。印象最深的是法国导演帕特里斯谢侯导演的《指环》,那是在《指环》首演一百年之后,他将故事放在了瓦格纳的那个年代,是一种“重现”,并发现原来作品如此贴近生活,打动人心。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