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认知与定位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0-07-09 09:54:42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当今的艺术教育面对着多种文化的冲击,清楚地把握艺术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并在其中找到合理的自我定位,将有利于当代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保持高雅文化的审美高度

随着时代的变革,艺术的形式和种类不断翻新,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被划归到艺术的范畴之中。这种新的变化,一方

面扩展了艺术的内涵,艺术不再局限于音乐、绘画、雕塑等有限的种类,而是吸取了新的元素分化为更多细致的门类。但是,另一方面,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形式,也打着所谓“艺术”的旗号,扰乱甚至腐蚀着艺术高洁、纯雅的内涵。这些低级的艺术形式绝不同于“大众文化”的平民化和亲和性,而是用一种颓废、低糜的审美趣味麻痹人们的心灵。这种低级文化对高雅艺术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说,作为专业性的研究场所,高校艺术教育的工作就是教授青年学会感受和欣赏真、善、美的艺术形式,从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修养和文化素质。因此,可以说,高校的艺术教育也是把好国民文化水平的一道重要关口。

商品主义的盛行,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成为可以复制的商品,艺术的批量生产抹杀了创造性的审美价值。不仅如此,一些媚俗的、低级的艺术趣味向现实与功利俯就,丧失了艺术批判性的超越向度。为了抑制这些不良倾向对艺术的冲击和破坏,高校的艺术教育首先便应该坚守住艺术的审美高度。学校教育是所有知识启蒙的基础,高校的艺术教育则要从更高的水平上,培养未来专业艺术从业者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向善、向真、向美的艺术品位,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教会他们如何在低级趣味与高尚情操之间做出正确选择,从而培养出具有崇高精神追求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

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

大众化、平民化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许多思想家认识到了大众文化积极的一面,并热情地欢迎大众时代的到来。如何积极利用大众文化的有益条件也成为了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又一思考重点。

艺术向大众化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降低审美情趣,迎合低俗的标准,而是要借鉴大众文化有效的传播手段和形式,以此帮助扩展当代艺术教育规模,普遍提高民众的艺术水平。大众文化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就是对公共空间的利用,这一点对于高校的艺术教育是有启发意义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好的艺术应该为大多数人所懂得。艺术教育不应该封闭和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现代的艺术教育应该在许多方面提倡和鼓励一种“大众化”。举例来说,大众文化标志性的传播特点就是借助高科技手段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对于这一点,现代教育在很多学科和领域都借助网络的手段,应用了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也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效。除了动漫、设计等专业可以在相关课程上采用这种模式,摄影、绘画、雕塑等其他专业也同样可以找到应用的结合点。不仅如此,可以借鉴的大众文化公共性的传播方式还有许多。以“选秀”形式为例,这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形式虽然存在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功利目的,但是这种平民化的形式本身对于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此外,举办集体性的艺术作品展览、开展艺术名家专家的公开讲座、设计一些健康向上、有益社会的行为艺术表演等等,都是艺术教育可以借鉴的大众文化形式。这些新的文化手段,对于发展艺术教育,适应新时代艺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变化将是十分有益的。

树立多样性的教育理念

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相继诞生、兴盛,有的不断自我创新而得到发展,有的则被新事物取代而走向消亡。艺术作为一个时代最前沿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要不断的革新与发展以适应新的审美标准。因此,在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艺术也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对此,艺术教育领域应该对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准确把握和认知,树立一种多样性的教育理念。

这种多元化和多样性应该系统地体现在许多具体方面。首先,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是多元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促使高校艺术教育能够培养更多新型的艺术专业人才,因此专业门类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细化。其次,教师的知识背景应该多元化构建。随着专业的细化和发展,原有的艺术门类衍生出来许多新兴专业,因此,要求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也要不断夯实艺术基础性知识,并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应该设置与本专业相关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艺术教育中的许多专业都具有一种跨文化的特征,例如我们已经熟悉的摄影和设计专业,需要绘画的知识和功底,而动漫专业也需要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艺术专业可以尝试设置文艺理论、新闻广告等跨学科的课程,专业之间也可以共同开设一些相关课程。这样可以增加多元化的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共享的机会。  刘晓静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注: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