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日前公布。在参加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排名第一。作为第一次参加这项测试就夺得三项桂冠的中国内地城市,当然可喜,它反映出上海的少年在阅读理解、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上的进步。但是,我们也不必把这种排名第一太当回事。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组长张民选表示,不要对测试结果大喜过望,因为测试只是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参加,而且只针对单一年龄,不能反映教育全貌。
笔者非常赞同领导者的这份理智。任何测试总有它的局限性,这项测试一是局限在15岁的年龄段,二是局限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三是局限在测试主项是阅读,而从其测试内容、形式和要求来看,又恰好是我们的强项。因此,赢得第一并不表示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甚至就此得出结论: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卓有成效。
且让我们来看看另外几项测试的数据。一项是今年初公布的国民体质报告:较之2000年,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还有一项调查显示:中日美三国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由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是否束缚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捆绑了孩子们的心灵和身体。再回到这项让我们小小得意的测试来看,有些数据也令人担忧:上海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在学习策略运用中,自我调控策略为-0.28,低于OECD平均值。这表明上海学生的阅读大多还是靠老师“喂养”,而非自己搜集。而上海学生在测试中报告的校内外上课时间总量排在全部65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2位,课业负担之重,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我国的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但是,我们的改革任重道远,千万别让几个排名第一冲昏了头脑。(陈亦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