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学
记者:您64年美院附中毕业,那个时候附中是三年?
王怀庆:四年。1956年国家空前绝后地招了一届小学毕业生进入美术学院附中学习,还十岁、十一岁的时候就让你进美院附中。在两万多人里选四十个人,进去都是小毛孩子,光在中学就读了八年。
记者:那个时候美院附中的教学是否完全受到苏派教学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老院长、老教师都是那个时候接受苏派的教学的。
王怀庆:当时的中国从经济到文化基本上都是向苏联学习,有“苏联老大哥”之说,还提出一个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从文化的追求到教学方法、审美习惯都向苏联看齐,所以那一段的学习我觉得优点是很严格,缺点是有局限性,比较现在显得狭隘了些。
记者:您说说狭隘?
王怀庆:狭隘就是抛开了本民族许多好的东西,而只有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训练方法和审美标准。
记者:没有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是特别断代的拿过来一个教学方式?
王怀庆:因为当时整个中国是封闭的,跟外界没有关系,有一点点关系就是苏联。当时我们认为的世界就是苏联的世界,好象除了苏联不知道第二个国家,所以我们也只能学习苏联。从俄罗斯到斯大林时期的这些东西,训练方法是这样的,黑白灰、虚实、几大调子、明暗交接线等等。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分不开。
记者:那个时候像国内一些老的教员(他们)也是完全学习苏联,从他们自身的创作、学习、教学都是这种的?
王怀庆:在老教员里面有留苏、留法、留日的。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各种原因,教学方面苏派是占主导的,是很严格,但相对今天而言是有局限性的。
王怀庆:比较好的是上课的时候接受的是这一套,课下如果你的兴趣比较广泛,你的好奇心比较强,可以接触中国的传统的东西,你也可以偷偷地看看印象派的东西,但印象派以后的东西看不到了。
记者:基本上国内就没有包括图书方面的引进?
王怀庆:图书最多到了印象派为止,印象派以后不知道外国在干什么。所以如果你兴趣大、好奇心强可以自己把面铺宽一点。
记者:那个时候您最感兴趣的?关注的国外艺术现象是什么?
王怀庆:当时因为年轻把技术的学习看得非常重,把一个东西从平面画成立体,明、暗、质感、虚实、空间看得非常重。
记者:早期投入在造型的基础里面。
王怀庆:是所谓的基本功。当然我觉得绘画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学基本功花费的时间相当长,虽然在学的过程中很严格地要求自己,但学到的这套基本功还是比较狭隘、单一的。你学的跟我学的一样,跟他学的也一样,所以大家的基本功都一样。创作也基本是一种思维,表现方法也是一种,没有非常宽的视野,也没有掌握非常宽的艺术语言,这个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可是有一点是我们的失误,虽然中国很封闭、不了解国外,但起码你了解你的爸爸、爷爷、祖宗,可这点也因为我们的社会观点被忽视了,就连自己的传统也被忽视了,这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能原谅的。
记者:这实际上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这个现象大约停留了多长时间?
王怀庆:这种现象我觉得真正大家有所认识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记者:即使在很封闭的环境下(上大学之前)您个人最关注什么?
王怀庆:一个就是基础(基本功),因为这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东西,要把基本功打好,那么对于基本功的认识就很局限化了。
给我营养的工艺美院
记者:为什么后来大学考了装璜艺术?
王怀庆:我毕业的时候是1964年。1964年是国家的困难时期,吃不饱穿不暖,不需要那么多画画的人,所以很多大学都不招生了,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大学。我本来是想报考美院的,但它的油画系当时不招生了。
记者:是在造型上停止,还是包括美术史在内的专业也停止了招生?
王怀庆:都不招了,因为当时主要是吃饭和穿衣服的问题,不是画画的问题。包括其它的艺术院校也都不招生了,只有几个学校招生。所以没办法我就报考了电影学院摄影系。
记者:是不是想做自由艺术家?
王怀庆:没有。那个时候哪有自由艺术家,那时自由艺术家也不可能生存,因为没有艺术市场。后来我们老校长说他知道工艺美术学院有一个系和绘画有关系,而且也可以画一些人,也可以画一些画,所以临时改成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专访:结构中的王怀庆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