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新创造“厚彩瓷”的解读与随想

时间:2013-12-06 14:00:44 | 来源:重彩油画杂志

艺术家>周昌新>理论研究>

这简直就像一个神话,一段传说,然而,这又决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

当油画天才、重彩油画奠基人周昌新,悠然走进千年古窑——景德镇,欣然舞动神奇的双手,并于兴致之中将其创制的多种高温色釉的瓷土泥坯,送入1300多度的窑炉烧制之时,瓷神“惊呆”了,上帝“惊醒”了——前所未有、罕世奇绝,一种崭新的彩瓷从此诞生了!

这种全新的彩瓷,釉色浓重丰富,纯正饱满;画面立体构成,如雕似琢;成象生机盎然,自然天成;细节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周昌新为其命名:厚彩瓷。

厚彩瓷的诞生,不仅仅是一种崭新彩瓷的问世,更是瓷画进入纯艺术时代的显著标志。

一、纯艺术的厚彩瓷

厚彩瓷是瓷,更是画;是画的瓷,更是瓷的画;是非常的瓷,更是神奇的画。

厚彩瓷的突出特征是厚釉、重彩,既是厚釉与重彩的浑然一体,也是厚釉与重彩的奇妙融合。

厚彩瓷的厚釉形在釉厚,质为彩集;厚彩瓷的重彩表为千彩,实为万象。厚彩瓷的审美既有瓷画的语言形式,更有油画的雍容华贵,亦或说既是油画的瓷化,也是瓷质的油画。

远观厚彩瓷,出神入化,如梦似幻;近看厚彩瓷,流光溢彩,晶莹如玉;细读厚彩瓷,精彩绝伦,美不胜收。

——这就是厚彩瓷的魅力!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周昌新的这种厚彩瓷,选坯调釉无拘无束,现场创作一气呵成,入窑烧制一次完成,泥坯色釉同时瓷化,且件件孤品,不可复制。而这种不可复制,不是不可为之,而是无法为之。

——厚彩瓷具备了瓷画纯艺术化的所有元素,瓷画纯艺术时代自当从厚彩瓷隆重开启!

二、陶瓷史的新跨越

说厚彩瓷,不能不说陶瓷史。

瓷是陶的发展,陶是瓷的前奏。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陶的构成是陶土,瓷的本质为瓷土。陶瓷作为陶与瓷的统称,既构成陶与瓷漫长历史的相携相牵,也呈现陶与瓷辉煌发展的相映相辉。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CHINA是英文的瓷器,也是东方的中国。早在迄今万年之久的新石器时代,包括中国先民在内的人类祖先在用火中偶然烧出了陶器,正是陶器的发现,才有了后来瓷器的发明。

瓷器最早出现在中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个划时代贡献。原始瓷器出现在中国的商代,距今已3000余年。科学认定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在中国的东汉时期,迄今也已有两千年之久。中国陶瓷曾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的庞大船队和丝绸之路的绵延驼队,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和亚非诸国,被法国人誉为“没有比它更美的东西”。

翻开中国陶瓷史,从历史与过程看,瓷器发展经历了青瓷、青白瓷、白瓷、彩瓷的过程与阶段;从制釉与色彩看,瓷器发展产生了单色釉、多色釉、低温釉、高温釉、中温釉的语言与形态。从工艺与烧制看,瓷器发展又出现了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的变化与不同。

彩瓷是瓷器中的最大家族,承载着陶瓷文明中难以比拟的荣耀与辉煌,仅从种类与形态上就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墨彩、古彩、新彩、珐琅彩、粉彩、浅绛彩等语言与形式。

毫无疑义,厚彩瓷是一种彩瓷,但属于一种非常而特别的彩瓷,其不仅与历史上所有彩瓷有着根本的不同,而且与青瓷、白瓷、青白瓷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其形式构成上,厚彩瓷融合了历史上所有瓷器的特征与优长,但在其表现语言与形态呈现上,以厚彩、立体、表现、创造等,对传统瓷器的薄彩、平面、再现、工艺等构成颠覆性挑战,也呈现出从无到有和全新审美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

这是划时代的颠覆与改变,也是艺术创新的奇观与高峰。

三、厚釉彩瓷的新贵族

说彩瓷,当然要说彩釉。

彩釉是彩瓷的本质,彩瓷是彩釉的涅槃。

厚彩瓷其中一个鲜明而突出的特征,就是釉质丰厚,色彩缤纷,而且厚得极端,美得极致。

说到厚釉,中国宋代的青瓷与钧瓷皆有厚釉之说,但这种厚釉,一则为釉质在高温烧制中出现窑变流淌、涌积所现;二则为追求瓷器的视觉效果,多次施釉反复烧制后釉质发生厚重丰富所致。很显然,这与厚彩瓷的置釉创作一气呵成,入窑烧制一次完成,泥坯色釉同时瓷化,不仅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有着根本的不同。况且,钧瓷就是釉再厚,也就是5~6毫米,且为平面表现;厚彩瓷的彩厚极致者可超过10毫米,且是立体呈现。

宋代钧瓷不仅釉厚,而且色彩也非常丰富,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如此,似可与厚彩瓷“同日而语”。

应该说,宋代钧瓷在追求自然美上,与厚彩瓷的审美追求非常相近,但厚彩与厚釉不同,呈现的结果与形态也大相径庭,钧瓷厚釉、多彩、平面,厚彩瓷却厚彩、万象、立体,并且更须着重说明的是,钧瓷的“彩”与厚彩瓷的“彩”不同,前者是朦胧的、弥漫的、平滑的,又难以控制的偶然所现;后者却是清晰的、成象的、凹凸的,且是出神入化的必然追求。

如果钧瓷的本质特征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那么,厚彩瓷的绝妙表现可谓“入窑如泥,出窑万象”。

如此,厚彩瓷既为彩瓷新贵,也为彩瓷王者。

四、传统制瓷的藩篱

王者之尊,正大气象!纯艺术性傲然,超越工艺性使然!

厚彩瓷的纯艺术呈现,既是对陶瓷艺术性空间的开疆与破土,也是对陶瓷工艺性桎梏的反叛与颠覆。

回眸陶瓷发展史,无论是从陶器到瓷器,还是从青瓷到彩瓷,均呈现出罕有的科学性、独特的技艺性与突出的工艺性,就是当彩瓷辉煌发展,各种形式与形态相映相辉之时,上述三个特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陶瓷的科学性、技艺性与工艺性等特征恰恰是其非艺术性的存在与表达。换言之,这种科学性、技艺性、工艺性特征,也是对其艺术性的挤压与束缚。

中国瓷都景德镇有句谚语:“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就是说一件精美瓷器的制作须经72道工序,非此难成佳品。这些工序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要求,且程序递进、规范量化、缺一不可。

传统陶瓷的工艺性突出表现在实用、规范、量化和可重复上,而这种“可重复”导致了复制性制作,甚至形成了工业化生产,不仅严重挤压与缩小了其工艺性中“艺”的空间,更无限放大与扩展了“工”的存在。

传统陶瓷的工艺性特征,为厚彩瓷纯艺术性的开掘留下了巨大空间;厚彩瓷纯艺术性的探索实践,更为陶瓷以全新的语言尽享纯精神审美开辟了康庄大道。

五、漫漫“长征路”

从传统陶瓷到厚彩瓷,从工艺性(薄)彩瓷到纯艺术性厚彩瓷,人类探索实践了几千年。这种十分漫长、异常艰难的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从事陶瓷、雕塑与绘画的均为工匠,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百工”,被视作“皂隶”之事,列入“低贱”之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腐朽观念——离不开工匠,却又看不起工匠。最为典型的是在历代官窑烧制的精美陶瓷上,都刻写着当朝帝王的纪年大号或寄托前朝的年号,而无任一工匠之名。如此,在古代社会,陶瓷制作、雕塑与绘画不分高下,陶瓷家、雕塑家与画家同为工匠,自然也难分伯仲。彻底打破这种平衡的是文人绘画的出现。史载,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文人参与绘画了,至魏晋南北朝兼善绘画的文人越来越多,文人画开始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到唐代时已基本成熟,宋代之后则开始主宰画坛。

文人画的出现,首先使一部分绘画进入正统文化的范围,而陶瓷制作与雕塑仍属工匠与民间传统,不仅在创作主体上产生分化,更在文化与艺术地位上发生变化。一方面,正统文化与工匠文化的分离,令陶瓷制作与雕塑始终难获独立的艺术地位;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对正统文化的倡导与身体力行,更使绘画与陶瓷制作产生巨大殊异。

所以,从事陶瓷制作的始终是工匠,而长期以来,中国陶瓷技艺始终是师徒相授的流传方式,既造成工匠技艺的“近亲繁殖”,也形成陶瓷制作的工艺性“固守”。

陶瓷要实现纯艺术化,需要正统文化的融入;需要文人降低“高贵”身段,甘当工匠,躬身参与;需要艺术名家放下“功名”身份,甘为“贱民”,敢于开宗立派,创制出全新审美的陶瓷新品。

天才油画家、重彩油画奠基人周昌新,就是这样降低身段、放下功名的艺术名家;超凡脱俗、雍容华贵,充满霸气、正大气象的厚彩瓷,正是这种从无到有、全新审美的彩瓷新贵。

六、比肩而行的文人绘画与瓷绘

厚彩瓷的问世,是陶瓷发展的结果,更是彩瓷纯艺术化的辉煌。

无疑,这种结果是陶瓷在不断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而这种辉煌则是陶瓷在走向纯艺术中的积累与爆发。

事实上,自文人绘画出现之时,陶瓷文人画的探索便已开始。换言之,文人参与绘画或文人绘画的出现,既加速了陶瓷与绘画创作主体的分离,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陶瓷与艺术的融合,亦或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文人元素”的条件与可能。

陶瓷进入彩瓷阶段后,瓷器工艺中似可窥觅文人画的影子与韵味。一方面,陶瓷画工参照学习甚至临摹文人画片,另一方面,文人雅士玩味陶瓷或指导画工绘画,令陶瓷浸润与增添了艺术含量。

近现代以来,以“珠山八友”为典型代表的陶瓷艺术家,不仅为文人画到“陶瓷文人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也创造了里程碑式的辉煌。“珠山八友”不仅将中国画创造性地以粉彩或浅绛彩的形式呈现在瓷器上,也使得制瓷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与此同时,“珠山八友”的成功也影响与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家热情创制“陶瓷文人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陶瓷艺术品市场的突然火爆,令更多“珠山八友”的弟子们云集景德镇,开办工作室,设立瓷器行,实施“定单”制作。

应该说,“陶瓷文人画”的出现令陶瓷制作从工艺向艺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新一代陶瓷家对陶瓷艺术的不懈追求,也为陶瓷艺术最终走向纯艺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积累。然而,这种可反复修改、可多次入窑烧制,且以粉彩为主要呈现形式的釉上彩陶瓷文人画,因受工艺制作的制约而逐渐陷入技艺的藩篱,缺乏艺术的纯粹性与彻底性,最终无法迈向纯艺术境界,陶瓷艺术品市场兴起后出现的近乎“定单”式的陶瓷制作,更使陶瓷家无法迈入自由王国,纯艺术探索举步维艰,纯艺术梦想近乎奢望。

无疑,陶瓷纯艺术化需要走进自由王国的纯粹艺术大家,开拓陶瓷新领域;纯艺术陶瓷当有全新、经典、令人震憾的大器范例,引领时代审美。

而正是这个时候,周昌新成功创制出厚彩瓷,气宇轩昂地掀开了陶瓷史上新的一页。

七、可圈可点的厚彩瓷

厚彩瓷何以姗姗来迟?周昌新如何创制厚彩瓷?厚彩瓷又具有怎样的独特与不凡?

厚彩瓷是在瓷土泥坯上创作艺术形象,在高温窑变条件下一次烧制成功的高温颜色釉瓷器。因釉量大、色彩多、色釉不可调和、泥坯吸水性极强、高温烧制极易形成流釉或缩釉等,厚彩瓷在具体创制中面临着画具难以选择、笔刀无法使用,釉料难以勾形、色彩无法调制,泥坯极易损坏、破裂,色釉浓度难以配制、掌控,彩瓷成象无法对比、难以预知等诸多挑战,而这每一个环节均制约甚至决定着创作的成败。

尤为重要的是,厚彩瓷的纯艺术性创作,又决定了以上挑战绝非通过工艺和技法即可解决,而须完全依靠艺术家特殊的艺术感觉、高超的操控能力以及特有的艺术积累与表现能力,并感动上帝、驯火神助方可完成的艺术壮举。

周昌新做到了,而且做得完美,做得极致,做得令世人惊叹!

周昌新不用笔也不用刀,不勾形也不配色,拒绝任何工艺制作也不求任何技法,而是不择手段置釉、感觉平衡配釉、单釉集成使用、形象幻化色彩、天才预知窑变,周昌新的非凡之举,终于唤醒了上帝,惊动了窑神——在1350度高温的洗礼中,天造地设一般、鬼斧神工一样,富于万千变幻、美不胜收的厚彩瓷终于问世了!

“入窑如泥,出窑万象”是厚彩瓷的典型特征。厚彩瓷的釉色是融合中的流动,也为流动中的融合;厚彩瓷的造型是无形之形,立象是万象之象;厚彩瓷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也是色彩的生命;厚彩瓷的釉质如翡似翠,流光溢彩;厚彩瓷的光影迷离炫色,美仑美奂;厚彩瓷的立体化如雕似琢,精巧细致;厚彩瓷的审美妙然成趣,遐想无限;细微皆鲜活,无处不成象;形形牵魂魄,象象萦梦念……

八、源起重彩油画

周昌新的厚彩感悟与天才创制,厚彩瓷的正大气象与超凡审美,既非突发奇想拈来,也非悠然尝试而立!

厚彩瓷从何而来?

在追根溯源、解疑释惑、寻根求本中,周昌新的中西融合理念、线彩主义理论、重彩油画语言与厚彩瓷构成了完美契合、相得益彰的艺术体系。

应该说,周昌新10年中国重彩画的历练,又10年中国重彩画与油画的融合——重彩油画的创作历程,为厚彩瓷的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厚的积淀,并为厚彩瓷创制过程中诸多难题的破解储备了不是技法、胜似技法而又超越技法的综合集成。比如,极速置釉,一气呵成;又比如,左右开弓,无象之象;再比如,腾空釉彩,舞蹈心灵;还比如,留有“空间”火元素,完美尚待“窑变”中。

自然,有了重彩油画,才有了厚彩瓷。

自然,重彩油画与厚彩瓷构成了特殊的“混血”艺术——重彩油画是厚彩瓷的母本,厚彩瓷是重彩油画的涅槃。

由此,重彩油画改变了历史,厚彩瓷也自将翻开新的一页。重彩油画创造了一极,厚彩瓷也终将登峰造极。

九、永恒的艺术品

毫无疑问,厚彩瓷是重彩油画与中国古老陶瓷碰撞、融合的结晶,这种融合不仅集成了中西艺术的精髓,也尽含了天人合一、自然天成的禅艺追求与审美境界。

与此同时,厚彩瓷既具有纯艺术创作的所有艺术特征,也具备高温瓷器的一切物理特性,成为既不怕火烧、不忌水泡、不惧酸咬,又不怕刮蹭、不忌摩擦、不惧老化,并且不受磨损、无铅无毒、永不褪色的艺术品。

这种精妙绝伦、不可复制的纯艺术特征,与亘古不变、恒久稳定的物理特性相统一的艺术品,既为历代艺术家所梦想,也为天下收藏家所追求,还为人类审美所期盼。

因为,保存再好的国画,纸张也会逐渐发黄、变脆。

因为,养护再好的油画,油彩也会慢慢霉化、变质。

而厚彩瓷,不管天长地久、地老天荒,始终完美如初、永葆“青春”。

周昌新创造出充满魔力的厚彩瓷,更开拓出通向未来艺术的康庄大道,这种康庄大道就是以无形之形立无象之象,彻底打通因材料、工具、媒介不同而造成的创作阻隔。厚彩瓷创作是这样,重彩油画创作也是这样,未来任何艺术新形式创作皆应如此。周昌新正在走向未来艺术之道,相信不仅自有来者,而且一定大有来者,这是中国艺术家的荣耀,更是世界艺术的福音。

吕国英

2013年4月25日 北京

(作者简介:吕国英,作家,艺术评论家,社会文化学者。已撰述出版评论、文学、新闻、纪实等体裁作品360余万字,多篇作品获奖,《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艺术奇人“零”距离》等专著广受好评。)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