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 彩墨纸本 1990
而这种和谐的自然观,浸润人心,形成了中华哲学思想的精神基石,当然这也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在这,我的宇宙观也逐渐成熟。
《伫立——残失的流云》 彩墨拼贴 1989
1984年,我便开始了对中国山脉的行走。首先我做了两个准备,第一是对中国所有的山脉、河流进行了分门别类,查阅了历代的相关文献、诗歌和画家创作的图画,这项工作我下了大工夫,当然过去多年临摹的历代名家的作品,是我首先的向往。再者就是根据这些山脉、河流的地理位置制定了寻山的路线。
《云霭》 彩墨纸本 1996
《绿荫》 彩墨纸本 1988
我首先到达的就是位于安徽的黄山。我如痴如醉地跌入山中,醉心于始信峰,经常面对笔架山挥毫写之,时常在野径山溪旁奔走,卧于巨石仰天观月吟诗,人的灵魂与山、与水、与树悄然邂逅。
《暮色下的秋季》 彩墨纸本 1988
松风作伴,溪声如琴,石为砚,雾为水,晚霞如墨,墨中含思,思中解梦,好个自在!
《对话》 彩墨纸本 1990
我在那深秋里留下这样的诗句:“伸手一乞天匠意,大笑朱墨胜秋山。”怀着对仙山的崇拜与求索,大有做“神仙”之感。
《竹子》 彩墨纸团丙烯拼贴 1991
我在十年后的1994年又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探求。我东到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西到青海省的昆仑山脉,北到大兴安岭,南到海南五指山,按古法寻山问道。并与三十几座名山大川进行了为期数年的对话。另外,对长江、黄河、淮河、鄱阳湖等与山相关的河流、湖泊以及沿岸的城市进行了考察。
《寻觅》 彩墨纸本 1989
《秋吟》 彩墨纸本 1988
1996年,我继续进行着山水行走的计划,从滇藏进入川藏高原,从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白茫雪山到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再过大雪山,在这里仙山变成了神山。
《搁浅》 彩墨撕拼纸本 1990
这年中旬,我又进入了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延绵不断的群山,紫褐色夹着赭色的山体落在天边被微风抚摸著,当一轮明月爬上了山脊,给那浩瀚静谧的天际带来了一丝明净。虔诚朝拜的信徒那远去的背影,给我带来更为深刻的思考。
(本文选自徐冬冬所著《我的艺术生活》)
画家在法国登欧洲最高峰勃朗峰(2001)。文中之印象绘画作品,均为画家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绘。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从中国传统意象绘画起步,八十年代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运用,并沿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将色彩与水墨联系,在色彩中寻求着中国文化的笔墨情趣,在光影中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一阶段的会通中西文化的探索,为其日后进入抽象绘画领域、创立中国抽象绘画流派,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物链接
画家近影
徐冬冬,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宁波。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对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并涉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跨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画风几经突变,充满创新的精神。代表作品有《寿图》、《红河谷》、《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他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观,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创建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绘画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