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众说纷纭话“缺质”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4-15 09:51:3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美术欣赏应从美术语言习得开始

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作品本身,更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教师在此过程中应以独到的智慧、个性及人格魅力扮演“授人以渔”的角色。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对美术语言的了解,美术语言包括点、线、面、色调、材质等各种美术要素,好比文学中的词汇;以及这些要素在相互联系并构成美术形式时所具备的审美形式规律: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也称为“组织原理”,就像文学中的“语法”。学生只有在习得美术语言的基础上,才有能进入油画、国画、笔墨、线条、造型、光色等进一步美术欣赏的探索。

美术欣赏应从艺术文化背景中习得

美术欣赏应是从艺术文化背景中习得的。这里的文化背景包括画家的生平经历、美术的历史形态、作品的文化底蕴、及作品深层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等。教师在文化背景的故事讲解中,应思考所讲解的故事对作品欣赏本身具有怎样的作用。在我看来,艺术家、艺术史的讲解不仅是成为活跃欣赏课氛围的调料,更应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本身的有效手段。教师应该学会从作品背后的故事中,挖掘到画家及作品深处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这点,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美术欣赏应构建学生的现代文化心态

面对当下的艺术情境,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开放、宽容的美术态度,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理解、欣赏形形色色的美术现象。在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里,文化艺术交往日益频繁。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形成现代文化心态,能参与全球性的文化艺术交流。所谓现代文化心态就是指既充分保持审美个性,又富于开放性和宽容性的全球性审美文化心态。所谓“开放性”就是不管自己欣赏与否,乐于接触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并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所谓“宽容性”就是允许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审美选择,既肯定自我的选择性,又承认个人的有限性。而且这是现代价值观的体现,它将影响着人的思维、行为乃至生存方式。这对培养学生形成这一品质的美术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传统唯美,到西方当代艺术的光怪陆离,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程式,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不拘小节,可以说美术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建立开放、宽容的美术态度下,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多元的美术情境中,享受到美术作品带给自己的各异审美感受。例如教师在讲解抽象艺术的时候,就应该把现代艺术对情绪的宣泄,对艺术形式的表达放在优先欣赏、介绍的位置。而在欣赏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时候,教师则更应该把作品的主题作为艺术欣赏的侧重点。当然,在学生建立开放、宽容的美术态度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生发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而这一点对高中生而言尤为重要。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美术欣赏教师的理论素养亟待提高

造成当代美术欣赏课存在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师美术理论素养亟待提高。以北京地区的中小学为例,美术教师的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可能不仅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反而还会对孩子的审美取向产生误导。清华大学是国内名列前茅的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重点中学,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相对全面,但是清华大学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一个非常浅显的水平上,中国美术欣赏基础教育的滞后可见一斑。

美术欣赏教育的大环境亟待完善

中国美术教育大环境的不够完善,这个大环境是指美术馆、博物馆等美术文化活动场所还不够完善。近几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兴建很多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常规陈列明显不足。缺少西方艺术品自不必说,由于很多美术馆缺少常规陈列甚至连中国传统艺术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时会受到很大局限。在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问题上,更应当以开放自由的态度,把美术欣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倡美术教师应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更多扮演引导与鼓励的角色,引导学生动手尝试、鼓励学生欣赏比较、激发学生发挥个性。

■朱敬东(浙江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小学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美术欣赏内容应与学生审美感知融合

一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的关键,是学生获得自己的独特的知觉体验,是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智慧和感观,建构美术欣赏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间的桥梁,以促进他们获得与自身生活体验相融合的共鸣与启迪。在体验、欣赏、实践中逐步形成特殊的看的能力、建立个人意象性的目光,并从中获取对这个物质世界一种新的感知和发现。具体而言,美术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应在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和本质的基础上,学会从中提炼一些能与学生自身特质、审美体验相融合的元素。一幅传统的美术作品,是由人文背景、创作语言、情感意义、美感形式以及各种美术要素组成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各种美术要素中,学会提炼与观察离学生最近的那个课堂活动节点,以通过这个节点进行交流、体验、实践、解释、判断,使学生最终获得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

美术欣赏课程亟需外部体制扶持

要提升美术欣赏课的“质”在做好课堂内容本身的施教外,也需要外部体制的扶持。比如美术欣赏评价体系的完善。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文化学习的过程,是否可以与当地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相联系,以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的自律性。各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要把研究中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提升教师的课堂行为力的一种有效载体。此外,各地美术教师也可因地制宜,将各地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纳入欣赏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看来,这也不失为提升美术欣赏课“质”的良策。

■高旭彬(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美术教师)

美术欣赏课的生活化转身

典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所谓名作,往往会由于高深的面目,在教材呈现时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我看来,艺术史教学需要与当代的社会现状结合,才会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融入具有当代特点的解读很重要!举个例子,比如在欣赏中国五代顾闳中绘画《韩熙载夜宴图》时,面对画面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我通常会使用当代化的语言,把人物身份作一个介绍,如画面中有一个人物是“教坊副使”李家明,这个“教坊副使”的古代职官名,就可以把它比拟为现在的国家文工团的副团长,这样学生就能用自己熟悉的一套语言系统来理解画面的内涵。当然这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时代解读。进一步而言,在我看来,艺术史教学与当代社会现状结合的第二点,还应表现在要关注当下艺术现象。比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有一课,叫“新的实验”,这是艺术史色彩很浓厚的一节课,但里面采用的素材基本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西方艺术家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经典案例。我在上课过程中,选择把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大脚印》,补充到课堂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我的教学实践看,这种关注当下、关注身边的美术欣赏讲授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敏(浙江宁波镇海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构建美术欣赏的多学科拓展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激起学生的激情。艺术素养的培养是现代人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途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优秀的作品就在于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美术教师要多收集适合的新闻,譬如截取CCTV的《我们》节目;2008年获美国中学生来华交流的视频剪辑等,同年龄的自信、思维宽广、关注社会、热情友爱等对学生产生的印象,比教师单纯说教要有效果得多。因此,在我看来,欣赏美术作品,尽量挖掘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就有所表现。

下一页请为艺术生就业开绿灯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