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佛罗伦萨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属意大利托斯卡纳区,原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的文化中心。这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拥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乌菲齐和皮提美术馆举世闻名,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蜚声世界,意大利绘画精华荟萃于此。
纳波利塔诺《草地上的野餐》(1619年)
托雷贾尼《亚诺河圣三位一体桥风光》(约1600年)
风景画
论及意大利的风景画,最早曾只限用于那些涉及宗教或是异教的情景画的背景。自16世纪末开始,风景画在意大利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直至经历了漫长的17世纪,才最终成为固有的绘画艺术种类。那时,意大利宏伟壮观和具有不朽丰碑意义的古罗马遗迹的景观曾一度不敌于富有诗意的、令人陶醉的地中海自然风光对外国艺术家的吸引。但是,正是这些来自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的外国艺术家们率先洞悉自然之奥秘、运用现代画的艺术语言显现画中光线,并显现一天中因时间不同而变化光线的活灵活现的效果,从而释译了那些圣经和神话故事中的情景及人物。
当时在佛罗伦萨,许多梅迪奇家族成员正热衷于收藏风景画来丰富他们的藏品内容。他们收藏的范围相当广泛丰富,从17世纪早期的树林、山岭和湖泊的写真作品,到18世纪时的那些运用鸟瞰、透视、空间与层次的微分等各种绘画技巧的作品,以及那些对大自然不拘一格的夸张和粗犷的写意创作等,均在他们的收藏之列。
肖像画
公元15世纪期间,肖像画逐渐成为西方艺术中的一种艺术类型,用以流传被画人物的形象、身份和地位。在整个15世纪,只有那些君主、高阶的神职和政界人士等王公贵族们,才允许被画成肖像,并公之于世。直到16世纪,形形色色的人物姿态和各种画幅尺寸的肖像画才显现出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尽管仍仅限于富裕的社会精英。但与此同时,在高端业界,开始逐渐把那些1比1真人大小的或3/4真人大小的肖像画定义为“正规肖像画”。通常对于一幅受人喜爱、令人神往、使人喜形于色的肖像画,观赏者不仅会对画中人物的形象、体质特征进行品头论足,更会对画中表现的人物的气质倍加赏鉴。尽管如此,那些超级收藏家,尤其是梅迪奇家族,也收藏了大量来历未知的、无法考究的或已被遗忘的人物的肖像画,而这些画的价值则与其作者的知名度相对应。
另外,最早的自画像出现于公元14世纪,当时的画家们把他们自己和向他们聘画的被画者一同画入宗教题材的场景之中。乌菲齐博物馆拥有最古老而且是迄今为止最为广泛的这类绘画藏品。乌菲齐博物馆的自画像收藏起源于红衣主教莱奥波尔多·梅迪奇(Cardinal Leopoldo de’Medici 1617- 1675)所收藏的80件艺术珍品,其中,最初收藏的15件典范精品,已列入梅迪奇家族遗产之中。有一些珍藏品是由科西莫三世大公(Grand Duke Cosomo III 1642-1723)进一步扩充收藏的,主要为外国艺术家的杰作。这些杰作原保存于碧提宫中,后于1687年转移到了乌菲齐,并按其尺寸大小分列为两类标准。17世纪末,乌菲齐的此类藏品就已达到全欧洲无可比拟的地位,入选乌菲齐博物馆已成为画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作为梅迪奇大公储位继承者的洛林的彼得·利奥波得(Peter Leopold of Lorraine 1744——1792)将此类艺术品的收藏增加至330件。至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气势磅礴、无可阻挡的艺术品收藏运动, 230多位艺术家荣列于乌菲齐博物馆。如今这类艺术收藏品的数目已达1650件之多。
静物画
丁托列托《莱达与天鹅》(约1551年)
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一种新的绘画类型在意大利和欧洲的艺术界开始广泛流传,即一些价值菲薄的静物被栩栩如生地绘之以画。而在那之前,为了满足给传统神话故事或者基督圣经文本做叙事插图之所需而描绘一些物品或水果也曾一度风行过。在那个时期,人们对大自然认知的探寻,正在当时文化的影响下向新的途径发展,从而使静物绘画得以成功地发展,技法运用也更加成熟,以至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时,这类绘画在佛罗伦萨地区受到极大的推崇并且成为时尚,更是当时的梅迪奇家族的最重要的一项收藏,如科西莫三世大公(1642-1723)、费尔迪南多王子(1663-1713)等人均狂热收藏有此类物品的绘画,如:花类、食物类,以及任何能够抓住他们视觉兴趣的物品的绘画。正是因为当年梅迪奇王公贵族们的精心收藏,才使得乌菲齐拥有今天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