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让我们得以欣赏到长期以来人们不屑一顾、甚至视而不见的作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写实主义绘画首先让人联想起处于低谷期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在一年一度的夏季展,皇家艺术学院总要把表现立体主义等一系列带有未完成性手法的现代艺术作品排除在外。到了1937年,有很多人对先锋派艺术学家赫伯·里德大加赞赏,当然也不乏对他的作品评头论足的批评家,但大家都一致认为写实主义绘画“从绘画技法上讲:有时是可圈可点的,一般是柔情感伤的,往往是相当重要的。”
多德·普罗克特 《早晨》
话说回来,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在当时也是广受好评而售价不菲的。1926年康沃尔郡艺术家多德·普罗克特(Dod Procter)的作品《早晨》描绘了一幅“鱼贩女儿躺在床上,在晨光中沉浸梦乡”的图景。这幅作品引起了英国《每日邮报》的极大兴趣,以其展现了“本国风貌”而为泰特美术馆(The Tate Gallery of British Art)购入了该部作品。温德汉姆·刘易斯(Wyndham Lewis)的评论一针见血:“写实主义是个经过精推细敲的词语,硬气而又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色彩,它所带来的安心感和满足感吸引着每一个人。”
吉尔伯特·斯宾塞 《捕鼠者》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在经历过激烈残酷的战争与影响深远的损失之后,人们自然会被这样着重表现连续或完整性的作品强烈吸引。即使到了今天,吉尔伯特·斯宾塞(Gilbert Spencer)的大幅肖像画《捕鼠者》依旧魅力十足:画中坐着的人物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高度,而画面空间又带有巧妙的弯曲,因而人们得以瞥见地板上散落在人物脚边的些许根火柴。不可否认,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以其微观视角的细节刻画和颇为严谨的表现手法而充满了吸引力。
梅雷迪思·弗兰普顿 《查尔斯爵士》
梅雷迪思·弗兰普顿(Meredith Frampton)的肖像画《查尔斯爵士》则体现着出人意料的逼真。每一处细节都被精准地刻画下来,因而整幅画仿佛是从镜中反射出来的画面一般。在完全呈现原貌的同时又不乏遥不可及的疏离感。它没有故意抹去感情色彩,却能异常打动观者。
当下举办的这次展览立意高远,它绝不仅仅止于展示出人意料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重现了现实主义在发生骤然变化的短暂时期中那引人瞩目的呼声;现实主义下的作品向我们宣告着,一战后的英国艺术绝非等同于人们眼中“乏味,沉闷,不知所云”的现代艺术。恰恰相反,大卫琼斯 (David Jones)在谈到战间期(The Inter-war Period)评价道:处在战争间歇期的作品展现出卓尔不凡的多样性和想象力十足的活力。
多维茨画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去年展出了威尼弗里德·奈茨(Winifred Knights)笔下一系列极具想象力的作品,同时奇切斯特的帕兰特之家画廊(Pallant House in Chichester)呈现了西蒙·马丁的系列展览“神话之路”,该展览也向我们说明了20世纪上半叶的古典复兴距离现在是多么遥不可及。亚历山德拉·哈里斯的《浪漫现代人》一书同样使人大开眼见。
哈罗德·威廉森 《野餐》
詹姆斯·沃克塔克 《徒步旅行 》(1936)
很明显,“现实主义”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指的是一种创作理念或手法,并非某种统一的艺术风格,但不确定的是,它真能像艺术家所期望的那样展现出其进步性吗?现代主义下的作品在当时是用来鼓动和宣传那个时期的新兴事物的,比如说1938年因带薪休假法案施行而兴起的“新休闲活动”,而哈罗德·威廉森(Harold Williamson)的《野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交通的进步使得乡村不再闭塞,同时也掀起了徒步旅行的新风潮,詹姆斯·沃克塔克(James Walker Tucker)在《徒步旅行(Hiking)》(1936)中便将这一现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在1923年政府将100多家私营企业整合成4家大型公司之后,现实主义开始为铁路运输服务了。下图即是意大利画家福图尼诺·马坦尼亚(Fortunino Matania)受伦敦-米德兰和苏格兰铁路公司委托,创作的关于黑池海滨度假胜地的宣传海报《黑池》(Blackpool)。
福图尼诺·马坦尼亚 《黑池》
摄影技术的成熟也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摄影的逐渐复杂化对擅长体育题材的艺术家兰斯洛特·格兰森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哈罗德·威廉森在作品《浪花(Spray)》 (1939)中对大海,岩石和游泳者的精彩描绘也离不开摄影技术的辅助。同样,布罗克赫斯特(Gerald Brockhurst)关于玛格丽特夫人(Lady Marguerite Strickland)的肖像作品《傍山而立(By the Hills)》大致是基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而创作的,其中融入了好莱坞影响下的闪光摄影技术。
布罗克赫斯特 《傍山而立》
阿尔杰农·牛顿(Algernon Newton)的《运河盆地(Canal Basin)》(1932)和《切尔滕纳姆的郊区(Outskirts of Cheltenham)》(1932)看起来如同照片一般真实,实际上却是在借助记忆力和想象力的情况下用彩铅绘制而成。尽管在本次展览中,有些现实主义作品是冰冷地令人生厌的,然而这两幅作品却善于捕捉情绪、氛围与情感。牛顿表示:“我想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砖块和灰泥,而是挥之不去的过去的场景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阿尔杰农·牛顿 《运河盆地 》(1932)
《切尔滕纳姆的郊区》(1932)
怀旧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詹姆斯·贝特曼(James Bateman)在他的作品《科茨沃尔德农场的干草期(Haytime in the Cotswolds)》中,总结了科茨沃尔德地区某一农场在干草晾晒期间的特征,他将视线挪离现代化的生活,只为记录下那个在他心中永远风华绝代的英国。艺术界从来不缺乏主题新奇的展览,却没有哪一场展览能像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展览“大萧条后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绘画作品”一样,具有同等鲜明的特征。
詹姆斯·贝特曼 《科茨沃尔德农场的干草期》
当然,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对城市和工业场景的关注仍显不足;相比之下,爱德华·布拉(Edward Burra)的作品《小吃店(The Snack Bar)》使用了尖锐的讽刺手法,展现出刺眼白炽灯映照下的底层人物的社会生活,作品一经推出便大获好评。
爱德华·布拉 《小吃店》
注释:
皇家艺术学院夏季展:自英王乔治三世1768年建立皇家艺术学院的次年开始举办的展览,每年一届,不曾间断。
未完成性:恰是整个现代艺术的基础,这是塞尚开创的,被毕加索、马蒂斯、波纳尔等巨匠继承和完善的。几乎在同一时期,雕刻家罗丹也探索了这种手法。
(文章来源:《卫报》;作者:弗朗西斯·斯伯丁;编译:付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