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见“大”——聚焦巴西艺术家辛迪亚·马塞勒

时间:2017-09-26 10:52:25 | 来源:99艺术网

资讯>国际>

巴西艺术家辛迪亚·马塞勒

辛迪亚·马塞勒(生于1974年)或许对许多人仍是个异域陌生的名字,但这位来自巴西的女艺术家已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她不仅将作品送入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巴西馆,更加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项目105”,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美术馆展出特定场域装置作品《石头的教育》(2016)与视频作品《主题》(2011)。装置,视频,表演构成了马塞勒创作的主旋律,而与此创作广度所呼应的是她作品中创意与概念的“巧”。尤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展览中,两件精致的作品都引得观众由“小”见“大”,让人感到她作品寓意背后的厚积薄发。

辛迪亚·马塞勒《石头的教育》(2016),开幕时。图片来源: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

在两件作品中,更让人眼前一亮的也许是马塞勒因地制宜的装置《石头的教育》(2016)。这件作品巧妙地利用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建筑——历史上纽约长岛市的第一座学校。装置看似简单:由不同长度的粉笔插入墙面砖块间水泥夹层的缝隙;但如此简单的材料却在艺术家的准备与展览过程中被激活,上演“即兴表演”:因为粉笔在挤入缝隙的过程可能会断裂,它们变得长短不一,大小不同,给作品带来多元的视觉呈现;同时,也因为粉笔没有被固定在墙上,它们随时可能掉落至地面,随着展览的推进,带来另一番的景象与体验。这个被激活的过程似乎将装置化身为一架巨大的有机体,既给予它自然且肉体的动力和能量,也给作品带来一丝不可名状的亲密感,让人不禁想起,自己与“教育”二字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时间的流逝,个体的不同,到甚至阶级的差距,装置在唤起观众的个人回忆时,引发的是更冷静的社会沉思,柔软但强硬地与观众正面交锋,要求着他们给出感性和理性并存的回应。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整体建筑由一座学校改建。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展览的进程,粉笔开始纷纷掉落。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之下,马塞勒此次展览的另一件视频作品《主题》(2011)更令人浮想联翩。这件4分16秒长的视频也曾于伦敦泰特现代博物馆进行展览。再一次,艺术家看似简单的叙述唤起了人们对作品后复杂故事的想象。这件视频作品聚焦于“清理过道”的平凡举动——当水慢慢淹没地面,拍起浮沫,镜头外的工人随后开始操纵着8个或9个宽大的扫把,带着尖锐的“刺啦声”大声地摩擦着地面。有趣的是,在整个视频并未展示清洗的最终效果——我们无从所知,在看似肮脏的污水下,地面究竟有没有焕然一新。这或许是艺术家留给我们的一个谜团。但同时,水纹充满旋律性的起起伏伏与工人上上下下的持续动作互相交织,不禁令人想到作品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中重复劳作的尖锐评论——水真的在清理过道吗?自然资源在帮助人类吗?工人的工作是否真的起到效果?清理的目的如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隐喻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问题,包括但不局限于人类的努力与空虚。

辛迪亚·马塞勒《主题》(2011)的部分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因此,正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展签写道:“在辛迪亚·马塞勒的作品集中,艺术家关注着日常中劳作的角色,并思考着物质启发社会含义的方式”。不论这些物质以真实或虚拟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们都承担着简单却支柱性的功能——它们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们对自己职责的履行。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这两件作品中,艺术家通过铅笔的排列和扫把的刷洗动作,对主题进行重复;但同时通过排列的自发性与刷洗结果的未知,赋予其转折——令人由“小”见“大”,使作品变身自由且夺目的故事,无头无尾,却扎根于生活,如土地般广袤。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