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纳若:一位纳西艺术家的现世坚守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3-25 15:34:56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吴陈)离开家乡云南丽江大研古镇近40年,61岁的王荣昌说起普通话来还是带着浓浓的乡音。英语也仅限于简单的日常交流,尽管在美国待了12年。

但他仍说一口流利的纳西语。很多外国人对他的纳西名字——纳若——更加熟悉。

纳西东巴文字被公认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和许多传统文化、技艺一样,面临着保存和发展的困境。纳若认为,通过绘画,他找到了一条保护纳西文字以及文化的有效途径。

去年从中央民族大学退休后,纳若的主要工作是以他30年前下乡采风期间所画的200多幅人物速写为蓝本,绘制成油画作品。

速写中的人物以纳西族为主:腼腆的少女坐在鸡窝旁,老妇人在纺线,荷锄归来的年轻男子等等。画中人都身着民族服装,表情安详。纳若说:“这些都是当时民族地区生活的最真实写照。是我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两个月画下的。”

如今,画中的很多场景已不复存在,很多年轻人不再穿着民族服装,不会说民族语言。说到这些,纳若充满了惋惜。他不急于出售这些作品,“我的目的不是拿它们换钱,而是要将文化保存下来。”

“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物质混乱的时期,很多人失去了内心最基本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纳若说,“当人们感受到内心的空虚和对真正艺术的渴求,我会将我的作品展示给世界。”

因为这份坚守,他坚持过清苦的生活,主要经济来源是学校发的退休工资,“艺术家要苦一点,否则就失去了创作的动力。”

实际上纳若很早就开始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

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地方宣传部门工作。他负责绘制毛泽东像,并带领团队制作了如今还屹立在丽江红太阳广场、高12.26米的毛泽东塑像,所展现出的艺术才华让他在1972年被推荐到中央民族大学学习中国画。197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6年,他得到去常春藤名校之一的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机会。3年后搬去华盛顿。当地一位律师朋友免费为他提供一间公寓,既当住所,也是工作室。

他早期作品的题材以少数民族习俗、自然风景、奔腾的河流为主。到华盛顿后,第一次拿了14幅作品到画廊,一下子卖出6幅。这些充满民族风情的绘画作品在国外受到欢迎,让纳若受到了鼓舞。

等到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看到期待已久的由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丽江收集来的3000余册纳西东巴经书,更是振奋。他花好几年时间如饥似渴地临摹、勾勒、复印这些经书,收集了大量的图形资料。

他一边以卖画为生,一边埋头研究。受到纳西图形文字的启迪后,他开始以文字本身作为创作元素,用油画的画法,加上中国画的技巧创造出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根据纳西文字中典型语句绘制的油画作品《一只红嘴鸟在水池边》,标题就是画的内容,但又加入了中国水墨画法的山峰,让背景更加宏大。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受到广泛赞赏。

2000年,受母校邀请,他回国任教,继续进行纳西古文的研究。

纳若去年出版了《纳汉古文图谱解》一书,书中收录了800多纳西文的词语,100多个句子,介绍了书写和绘画纳西文字的技巧,并展示了他多年来纳西文绘画的精品之作。

他自费出书,也不出售。“我送给对纳西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我觉得这对传播纳西文化更有帮助。”

虽然纳若对过度商业化颇不以为然,但有一次,钱确实成为他实现自己民族文化保护梦想的最大障碍。

2000年,他花5万元在丽江买了几亩地想要办一个文化基地。本意是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入住,和当地艺术家交流。“他们可以从民族生活中获得创作灵感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理解,而当地艺术家和有艺术追求的孩子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但因为缺乏运作经验和后续资金,这个项目最终流产。三个月后,纳若把地卖给别人开了茶社。

不过,纳若保护民族文化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他也坚信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他回忆起在美国时经常有大学邀请他去讲座,讲纳西文化和他的艺术创作。因为他英语不好,主办方都会给他安排翻译。

“我不会说英语,他们为什么还邀请我呢?”纳若问道。

“因为我有他们没有的东西。”这是他的回答。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清新脱俗的指尖舞蹈:指画艺术
· 林风眠与吴冠中这种西画派
· 二十世纪初中国名家油画首度曝光
· 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特色及艺术发展规律研究
· 漆画鉴赏及收藏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