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文艺界:从吴冠中现象看文艺家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0-08-05 19:11:38 |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8月初,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吸引众多参观者。中新社发 钱兴强 摄

 

吴冠中大师离去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真是光阴飞度,谁也留不住!然而记者感到,尽管市声鼎沸,人影匆匆,但此番面对吴冠中先生的去世,文学界、文学评论界俱少了表面文章,多了对一些基本文学问题、艺术问题的深入思考。

关于吴冠中先生的话题,从他的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到他的成功、深度、厚度与艺术边界,再到他的人格、内心、力量、精神境界以及他永远的艺术追求,似乎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界常说常新的话题。特别是关于如何成就杰作、大作品乃至伟大作品,似乎永难说完。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吴冠中现象”吧!他究竟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文艺创作与时代精神

林希(著名作家):

“吴冠中现象”实质上正是知识分子精神的最高实现,吴冠中属于他生存的时代,但他踏过时代的束缚,走向了永远的灿烂。

“吴冠中现象”是中国对于美的发现,吴冠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美,这种中国美正是中国人心灵的美——吴冠中以知识分子的心灵境界,展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美好精神境界。

阎纲(作家、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

吴冠中——我们时代标志性的艺术家,他的出现是国家的骄傲。吴先生与我毗邻而居,公园散步时亲口对我说: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感情的内涵。我自己一辈子笔墨丹青,步入老年后,发现绘画造型毕竟是用眼睛看的,没有声音,情节出不来,恐为后人责骂,亲手烧毁了二百多幅画,丹青负我啊,太狂妄了吧?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更深刻、更有蕴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越到晚年,越觉得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我还敢狂妄地说:“100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骨会软很多。看来,吴冠中所继承的,正是代表民族魂和中国新文化方向的鲁迅精神。关键词:人格!艺术!

刘兆林(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

我不懂美术,但喜欢吴冠中先生那种有风骨、有中国人间烟火味的画作,尤其是有中国气派但又起源于西洋却承系了华夏之魂的油画作品。他是个大画家,却在呼吁敬重鲁迅,与那些自称大文豪却轻浮地戏嘲鲁迅先生的作家,还有那些在大作家面前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有钱的画匠们相映照一下,越加感到应向吴冠中先生学习,去轻浮之气,多多埋头厚重自己才是。

王兆胜(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

吴冠中先生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师,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在于他独特的品质与灵魂。一是他的超功利性。他是将艺术看成真、善、美的载体,看成精神和灵魂的灯塔,而不是生财之道和赚钱的机器。二是他的宁静与超然态度。他身处这个时代的纷扰中,却甘于寂寞,能有大静寓存于心间,那清瘦身体中炯炯的双目仿佛就是暗夜的灯盏,直将你的心间与灵魂照亮。三是他的简朴与爱心。许多所谓的艺术家渐渐居身豪宅,成为有产阶级甚至贵族,然而吴先生却像泥土一样生活于民间,在近于狭窄的房舍里,让他的质朴与博爱像大地的芬芳一样从心间直流向笔端,画出一个个生了翅膀的美妙的精灵。

总之,吴冠中既能入乎这个变动的时代,又能不被污染而超凡脱俗,关键还在于他一直没有放弃内外双修,没有放弃对自我精神和品质的锻造。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