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美学大会: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坚守与交流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0-08-13 10:59:29 | 文章来源: 新华书画

文/刘笑非

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现场资料图片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中国艺术品逐渐走向世界,不论是传统中国艺术作品,比如书法或者绘画在国外的热拍,还是当代中国艺术品在国外的展览以及收藏,都使得中国艺术品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逐渐引起了关注。但是,中国的艺术品背后的文化精神是否同样引起了国际艺术界、学术界的重视呢?在

11日的世界美学大会上,三个中国学者用纯熟的英语向中外学者介绍了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不同,并且倡导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彭锋教授向中外学者做了题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备受争议,但也因此是开放的和可变的。中国当代艺术不适于被理论化,但是中国的艺术家也因此有更多的自由使创作变得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创造体现为各不相同的地方文化造就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和风格群体。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标新立异并不是首要的创作方式,中国艺术家要回到文化传统,最终回到自然来寻找文化、自然和心灵之间的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建平研究员运用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的概念“获得性语汇”来说明中西绘画背后的思维方式。他指出,任何画家在创作的时候都不是凭空创作的,而是根据他已经具备的基本训练进行创造。早在古希腊时代,西方人就把世界归结为各种各样的标准的几何图形。因此,学习实用几何学,掌握所谓的度、比例和秩序,可以说是西方绘画的基本训练。而中国古代的《芥子园画谱》则说明,中国画家的基本训练方式是临摹,通过临摹形成“动觉—视觉—情感—领悟”的总体性感受。对于中国画家来说,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写与画的过程中,不是根据严格的数学关系来制造、设计,而是对世界感觉进行书写。他们的作品要体现的,与其说是他们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对象,不如说是他们生存状态所留下的印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资华筠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以传播艺术之美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她以傣族的孔雀舞和安徽凤阳一带起源于汉代的民间舞“花鼓灯”的发展演变为例,说明优秀的民族舞创作,无论以怎样的手法实现个性化的创造,都应凸显民族舞蹈的优质基因——不只关注动作形态,更要关注其文化特异性,这样才能延续其“不相对于哪个民族或哪个时代”而具有恒久性的审美价值。因此,“美”不是人类共通的审美心理机制所决定的“大同”,也不是由个人的气质、修养、人生体验所制约的“小异”,而是由宏观文化环境造就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共有审美特征”。在民族内部,它是“同”;对于不同民族而言,它又是“异”。资华筠认为,舞蹈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动态性及其表意与审美、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直接,甚至在展现、观赏舞蹈美的分秒之间即可实现。因此,她倡导以传播艺术之美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