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第三届中欧文化对话综述:道并行而不相悖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0-11-01 19:09:24 | 文章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三届中欧文化对话现场

“我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说‘我们’、‘你们’或者‘欧洲’、‘中国’,避免强调界限,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之间当然有一些矛盾,但更需要文化的交流和谈判,因为我们面临的是共同的挑战。”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欧文化对话期间,一位欧洲女学者如此说。巧合的是,一位中国学者也表达了几乎完全相同的观点。

第三届中欧文化对话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共同主办,约180位来自欧盟国家和中国内地的专家学者与会。

我们能不能在城市里快乐地生活

2008年,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在北京举办;2009年,第二届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这次来到上海,并非偶然。包括欧洲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在这座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交流、汇集,而且目前上海正在举办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是全世界众多国家文化的“秀”场。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直接启发了本次中欧文化对话的一大主题:城市与文化多样性。

与会的匈牙利学者咖博·纳居住的城市只有两万人,但他惊讶地发现:中国有一百多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欧洲一个国家全国的人口还不如北京的一个区人口多。“但是城市化的进程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必须要应对这一挑战。”他说。日前,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个调查认为,到2025年,中国将有大约10亿人居住在城市。城市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也正困扰着城市中的人们。所以,现在中国的农民都往城里冲,而城里人又要往城外逃。

中方学者吴文科说,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会熔铸全新的文化样式,但也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或者地域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模糊和变异。比如城市建筑趋同化,“千城一面”,而一些地方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渐渐消失。

英国的查尔斯·兰德瑞、德国的鲁斯·安格尔柯等希望中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汲取欧美国家的教训,不能一开始就建筑优先,造出很多很复杂但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中国许多城市正面临着新建、扩建、改建,有必要在城市规划之初就对城市的定位、文化内涵、城市功能、人际交往方式、娱乐休闲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创意设计。他们建议中国学习欧盟“欧洲文化之都”利物浦、布鲁塞尔、伊斯坦布尔等城市是如何改造自己的文化基地和设施的。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中方学者田青发言时,请大家想一想,首先到自己脑海中的一幅中国古画是什么样的?“大部分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主要的部分都是自然,人在里面是非常小的,甚至看不到。”他说,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家、道家、佛家那里是高度统一的。《荀子》讲:“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戒杀生,讲众生平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都包含着人对自然尊重、爱护的态度。“我更多的是希望我们中国的年轻人能够重新认识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的思想,能够重新回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去。”

德国策展人阿尔佛斯·胡戈通过自身观察认为,在艺术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作品已经与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并做了许多新颖而有震撼力的探索。他曾经策划了一次很特别的行动。2009年,作为第二届圣保罗双年展的一个特殊环节,一些艺术家从南非的开普敦坐6小时飞机到南极,和50多位学者一起探索艺术的极限。由于一些世界性协议的成功签定,南极基本上还处于乌托邦的状态,成为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它可以很好地反映文化和艺术的另一面,就是纯净、安详、透明和具有高度的精神性,让我们反思”。

对中欧当代艺术该失望还是抱希望

如何看待中欧艺术的现状?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创作又会遭遇什么样的问题?中欧学者一度就这些问题展开交锋。

针对有些中国演员向往美国百老汇,希望演出莎士比亚戏剧赢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现象,意大利的恩里克·塔拉塔等强调:“文学、绘画在欧洲被归为艺术中的大类,而不是娱乐方式和赚钱途径,德国把表演艺术、戏剧也看得至高无上。”而现实是,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商业因素已经无孔不入。伦敦罗马尼亚文化学会的加布瑞尔·马萨西说,在欧洲总有究竟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了功用而艺术的讨论。但是西班牙、荷兰、俄罗斯一些著名的博物馆,目前也面临着观众的流失,博物馆也进行革新来吸引观众,有的展示是纯粹商业化的,也开始卖书、卖食品饮料。同时,欧洲的艺术家也不得不和市场进行有机的互动,否则他们就会被边缘化。

中国画家朝戈感到,近十年来,世界艺术的情况有些令人失望,这跟现在越来越强烈的个人主义的创作态度有关。但德国的底儿特·詹尼克说,“今天的艺术现状并不令人失望”。范迪安把这个问题归咎于中欧双方彼此对对方当代艺术的了解不充分。“落入到欧洲视野中的中国艺术很长时间变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娱乐化的艺术,大众型娱乐艺术,肤浅的艺术;另一个是意识形态符号化的艺术。”

当然也有一些令人振奋的中欧合作行动。德国的艾瑞克·弗切·里切特介绍,汉堡一个剧院跟中国进行合作,请了中国的戏剧导演到德国去导戏。在柏林艺术文化中心,中国和德国的表演艺术家合作表演了即兴发挥的、非常有趣的戏剧,是关于一个桌子和一个椅子的。里切特认为,在表演艺术领域,文化交流促进了作品创新——上海剧作家排演易卜生的戏剧,采用了越剧形式,这既改变了易卜生也改变了越剧。

寻找理解的平衡

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整个大环境中最活跃、最广泛和最深入的一个文化关系。中欧相继举办了大量文化交流活动,欧洲文化中心、法国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驻华文化机构陆续设立;中国也已经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设立了文化中心,欧洲还有80多所孔子学院。但是,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

中方学者毛小雨说,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琴童,他们每天练习的曲目是巴赫、莫扎特、肖邦、贝多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也都是中国孩子耳熟能详的。近百年来中国对欧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应该说是比较深入与全面的,尽管欧洲也有很多著名的汉学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然欠缺。中方学者李玫也有同感:“我们一次次看到对中国人来说是基本常识的东西,在西方学者的笔下成为新发现。”琵琶、扬琴、唢呐这些外来乐器,最终都彻底拥有了中国音乐的灵魂,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却不被欧洲人理解,明清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描述中国传统音乐是嘈杂、喧闹、简单、难听的。她的一位奥地利朋友在中国生活了60多年,能说流利的汉语,但始终不理解中国的相声,不知道笑点在哪里。

波兰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梅西亚肯定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性的确是存在的。“现在有很多中国人非常迫切地想到欧洲学习,而反过来欧洲人到中国学习的愿望却没有那么强烈。欧洲必须要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否则这种不平衡现象会继续存在。”

未来犹可期

应第二届中欧文化对话中一些专家的建议,由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发起,德国歌德学院、丹麦文化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执行的“中欧文化合作指南网”即将上线。据负责人易文介绍,该网站以从事中欧文化合作的管理型、专业型人员为目标受众,将打造业内经验交流、专业指导和信息互动的在线平台。明年,上海戏剧学院一出有关孔子的舞剧将在奥地利维也纳上演,一个有关中国陶瓷的展览也将在维也纳举办。这些都是中欧文化对话具体、实在的成果。

卢森堡的杨霞客、奥地利的李夏德都是令人尊敬的“中国通”,也是连续参加了三届中欧文化对话的欧方学者。杨霞客说,的确需要一个类似网站这样的工具或者是平台,把交流的内容变成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项目。他希望明年将在他的祖国卢森堡举办的第四届中欧文化对话能让中国和欧洲更多的艺术家、馆长、策展人、作家、哲学家等参与。

朱乐耕、吕品田、丁亚平等许多中方专家也连续参加了三届中欧文化对话。“这次非常有感觉。交流越来越深入,因为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通过对话我们分享了中外学者、艺术家的经验和智慧,非常受益。”中方专家希望能够拥有固定的合作场所和实验作品,包括音乐、戏剧和舞蹈等;不仅建立文化交流的机制,而且用10至15年的时间培养出文化交流对话的专家,并且编写一部研究中欧对话的著作。

“中国有句老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欧文化对话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欧文化艺术界最高层次的对话平台,在中国欧盟乃至世界开始形成越来越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欣慰地认为。“尽管我们对话的进展比较慢,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将会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迈进。”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代表团团长芬恩·安德森说。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