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所谓现代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是就发展而言的,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新变”,而任何“新变”与独创都意味着对已往模式与规范的突破。这种突破最初可能是局部的,但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即将于4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体现的正是这样的追求。
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副主席的冯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在认识传统、理解传统的基础上,与传统文人画的“游戏”笔墨趣味拉开距离,紧紧抓住笔墨的可变性,将其回归到民族文化“重、拙、大”的精神传统,建立自己艺术现代精神的表现形式与语言。他的作品,自《义勇军进行曲》以来,历数《百年家国耻》、《历史》、《创世纪》、《有无相生》、《惑》、《天籁》、《汉魂》等,都表现出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消解,重组为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内涵丰厚的精神表现与诗情气象。他在自己的水墨创作中加强了理性因素,特别是对哲学、历史、人生因素的强化,使其作品气象与诗情、结构与语言更偏于冷峻,结果使艺术的至境氤氲着哲学的启示与理趣,成为他作品的审美取向。
这种立足于对人类精神、思想层面的精微而大气的表现,反映了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巨大转折与变化:从前瞻性的意义上说,冯远的艺术实践又说明了“语境”的变化所带来的传统水墨语言的自我更新,致使一种新颖的艺术文本伴随着理性的融入,成为真正意义的创造性水墨文本,它既具有民族艺术的精神风骨与现代活力,又有肃穆庄严与运动感。
任何高层次的艺术都具备精神的深度,冯远致力于这种博大艺术的整体建构与历史延伸。因此,解读冯远的作品,感觉到其审美空间是极为广阔的,并带有极大的精神意义。画家意在从东西方文化经纬的交织点上,把握题旨的深度与笔墨语言的选择:显然,他立足于这样的角度人类文化的精髓既无东西方之分,亦无古今之分,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水墨艺术应该在这一层面发出呼唤,创造出一代既尊重传统智慧,又独辟蹊径充满现代创造意识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审美的方式、诗意的手法,对生存的冷峻认知,以及思想的洞见与敬畏之心,构成冯远水墨气象与宏大诗情的精神源头。无疑,这需要冲破旧的、狭小的空间,逸出常规、告别古典、拆解经典“文本”的勇气与自信,一种趋于学术性的、激扬的水墨结构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现,它同时也为画家提供了一份施展才情的空间。这一切,都属于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