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理智与情感 ——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学术思考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3-09-23 10:38:10 | 文章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我是东北人,从事油画创作工作。但是东北油画整体面貌是什么样子?虽然我很自信,东北油画在中国油画艺术整体构结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当真正触碰到它的时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如何阐述和有条理的分析、概括,需要理智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因为情感而有了意志,意志带来了理智,这样的转化不仅体现在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是对一种文化现象产生兴趣的基础,进而分析理解并达到理论认识的过程。

油画是一门深刻的艺术语言,表达作者个体的生命状态和思想形态,而一个地区油画创作表现的是地方生活情境、文化维度、人的精神面貌和这个地区文化的品格和厚度。追本溯源 不可忘却的记忆

论述东北油画,将情感线索、历史线索和艺术风格的线索结合着表达论述,可以让东北油画更有形象感,也更贴切地反映出东北油画所涵蕴的东北人文特征。

东北平原,广阔的地平线,起伏喘息的黑土地,惊涛拍岸的渤海湾,静穆的白山黑水彰显出雄壮浑厚的力量。当你面对它们融于自然的时候,陡然而生的美感超越了一切,似乎有着某种宗教仪式的意味,找到超越性的感性体验,更不要说白桦林中散落下的阳光斑点,河泡子里慢慢舒展的涟漪,草甸子中的虫鸣……那些气味、颜色、声音、质地、温度带来的细密、敏感、至精微的心灵感应。艺术家作为植根于土地的个体拥有着无限的意识,让他们的精神超越现实,寻找更遥远,光辉夺目的艺术力,艺术化的现实,体现出具有精神与品格意义上的存在状态和思想内涵。情感线索是人,历史线索是社会发展的不同背景,艺术风格是结果的呈现。东北多元的文化融合,地理面貌和气候特点,以及东北人沉着、独立、豪放却也智慧的性格特质,这都构成了东北独特的人文心理。

从1949年至今,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影响东北油画的发展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1949年以前生长于东北地区的画家,人数不多。当时的画坛名流大都有留日学习的经历,比如万今声(1912-1993)、李寿如(1914-1990)、王盛烈(1923-2003)、吕馥慧(1922-2011)。1948年沈阳解放以后,他们陆续加入鲁美,在鲁艺美术教学的正规化、系统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艺是东北美术事业的摇篮,从鲁艺走出的学生遍布东北大地,这些星星之火为东北进行了艺术启蒙,构建了东北美术创作队伍。大多数有影响的艺术家出生于鲁艺,1952年毕业的袁耀锷、许荣初,1956年毕业的孙文超,1957年毕业的徐家昌,1961年毕业的刘力、佟安生,1962年毕业的宋惠民、赵大均,1964年毕业的广廷渤、周玉伟、祝福新、李泽浩、姚殿科、宋安生。这些人为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储备了师资力量。最短时间内使教学正常化,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油画创作高峰和人才的大量涌现奠定了基础;二是文革时期从全国各地下放或分配到东北的艺术家,也有从鲁艺分配或下放到东北各地的艺术家和教师,他们也带动影响了一批人。被影响的这批人集中在50、60年代以后出身的艺术家身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下放到黑龙江的鲁艺老领导杨角、张晓菲、张钦若,下放到长春的中央美院的袁运生、靳之林,来自上海的于国梁等;三是大批的人口流动,比如说“三线建设”、“上山下乡运动”,让成长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青年人来到东北,不同的生活情境带来的文化碰撞产生了很多优秀艺术作品。

在东北,鲁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是最大的。1948年延安鲁艺到沈阳,50年迁到哈尔滨,52年又回到沈阳,延安鲁艺作为那个年代所拥有的革命传统,具有先进性和鲜活的朝气,让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东北人得以振奋,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鲁艺到东北伊始,聘用东北当地的艺术家担任教学工作,万今声、李寿如、王盛烈以及50年代从南方过来的乌叔养(1903-1966.8)都曾留学日本,受过系统的、科学的造型艺术训练。后因工作需要,王盛烈转入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万金声、乌叔养一直在油画系培养了一批人,奠定东北油画创作的人才基础。记忆中的万金声声音洪亮,面容和善,作诗填词,修养全面。五十年代在全国美术院校油画素描资质评审时,他的超凡能力脱颖而出,为东北,为鲁美争光。乌叔养高大、儒雅、尊严,五十年代中期到鲁艺,他在鲁艺工作十年,苏浙油画严谨、舒缓而内在平和的特点带来不同的蕴味。乌先生在文革时期的遭遇和选择,体现出知识分子的不屈情操,他的影响永远留在了东北这块土地上。

50年代,新中国与苏联关系亲密,苏联的文化艺术影响到各个方面。鲁美在教学上也采用了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一代写实功夫。1957年“苏联造型艺术四十年”作品展来我国故宫展出,鲁美组织师生前去临摹。王盛烈、万金声、合作临摹《在矿井上》,杭鸣时、刘备民合作临摹卡巴切克《节日归来》,许荣初临摹沙林达的《穿过山谷 越过草原》,以及林龙华、章德普、赵多良、魏连福等人也都临摹了作品。这些等大的作品运回鲁美长期陈列,在教学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苏联艺术的全面学习和引进,对鲁艺的影响不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建立一种法度、标准和审美倾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诉求。1954年万金声的作品《攀登在祖国山岭上》(第一届全国美展)、王盛烈的作品《阅读》(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收藏)是这个时期油画创作的代表作品。从题材选择、表现方法、艺术形式表达是现实主义的。同时,显现出厚重而深沉朴实的艺术品格,而这样一种品格一直贯穿、影响到现在。改革开放,时代赋予的机遇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期。文革严酷的政治环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百花园中只留下政治宣传画中单一重复的“红光亮”革命形象,但是十年留下的空白不是消亡而是孕育,是凝聚,爆发出空前的能量。1977年粉碎“四人帮”,“全国美展”和“建军50周年美展”中鲁美的祝福新、周玉玮作品《队日》,许宝中、李泽浩作品《战友》参展,并造成很大影响,东北油画在这个时期抓住了机遇,创造了辉煌。尤其是77届学生入学一直到81届学生,油画人才和作品似井喷状涌现。那几年在鲁美,每年7月份是大家翘首以待的日子,因为那个时间段有毕业展,那是个不得了的神圣时刻。这一拨意气风发的青年油画家从文革式的革命现实主义样式,回归平凡生活中的场景和人,朴实的情感,温存的乡土气息,富有人情味。有着历经浩劫之后对人性善的呼唤意识,具有很深的反思意味,这种反思的力量不仅表现在现实题材的作品中,也反映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

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到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东北尤其是鲁艺油画家群体势头强劲,全国艺术界所瞩目的作品《曹雪芹》(1984年 宋惠民),《我的冬天》(1984年 韦尔申),《老师》(1984年 薛雁群),《初尘》(1984年 曹庆棠),《雁南飞》(1987年 刘仁杰),《吉祥蒙古》(1989年 韦尔申),《春风吹来的时候》(1984年 王岩),《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1989年 王岩),《风》(1989年 刘仁杰),《夏·光之二十七》(刘明),《站在钢琴前的年轻母亲》(1989年 杨成国),《打台球》(1994年 宫立龙),从1984年到1994年这十年间鲁艺涌现出的这些作品,很好的诠释了鲁艺的传统和精神,体现了艺术与生活、与人生不可分割的地位。宋惠民的作品《曹雪芹》(1984年)是这一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他从曹雪芹这一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刻画,揭示出其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坎坷的命运和不屈的风骨,彰显出一种悲悯的历史情怀和反思批判精神。韦尔申《吉祥蒙古》(1989年)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是东北油画高峰的标志性作品,画面中散发出的简洁、明确、理性和庄严的气息,反映出作者对油画创作精神性的追求,从而反映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从表征到精神的发展趋势。

艺术价值即是生命价值,这样的价值有如一条戒律,在不自觉中约束着他的信徒。鲁美画家身上有着一种泱泱正统的气度,这或许可称之为学院气派吧!艺术院校往往是一个范围之内,这是社会大氛围中的小氛围,有它自己的伦理关系和价值判断。学校内的环境一些方面是简单的,一方面是复杂的,在这里人看重的是思想,这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优点。

特殊的历史阶段是不可复制的。这一批画家是幸运的,他们不仅获得巨大的声誉,他们的作品也很早被市场所认可。这为他们探索油画创作之路提供保障,从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社会潮流,也带动社会思想多元与开放。各种艺术流派的传入,不同的哲学观点的传播,对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带来冲击。这样的思潮最先影响到的是艺术家,早在80年代初期,东北涌现出不少美术家自动结成的群体。这些艺术群体把艺术作为思想表达的手段和哲学观念的载体。可以说东北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实践中,也是起步最早,走得最远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东北人性格中的执着、勇敢与彻底。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体现出东北画家负有的使命感,但是特殊的个体,复杂的人性,现实的世界,尤其是快速发展的现实和内心的道德观往往互为矛盾,艺术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却并不如所预想的,精神上的焦虑与紧张都通过作品传达出来。他们在不断解构已成定性的思维习惯,打破已有的顺序,自我不断更新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进入到九十年代,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显示出对自主风格的探索。探索带来不同的风格,丰富了东北油画的面貌。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探索是危险的,个体的审美趣味,小众的精英学术追求,拉开了与大众审美习惯和需求的距离,减弱了艺术和受众体本质上的互通性,在自我的状态中泊来的二手思想与硬移植的观念主义往往经不起社会生活、文化习惯、传统价值的检验。这样的探索如水中月、镜中花似的虚无,免不了可悲的结果。鲁艺油画群体中存在着这样的个案,某些令人期待的艺术家,当他们的新作品问世,却让人不解或失望,即使有些新词汇来装饰亦是云里雾里,只得存于自我欣赏之中,如同皇帝新衣之境地。

幸运的是大部分油画家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恪守鲁艺信念和传统,生活是艺术源泉,是关注社会生活与人民的命运。刘仁杰是鲁美油画家中创作能力最强的,艺术创造能力长青,从1987年《雁南飞》一直到2004年《通道》,在近二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从画面反映出作者创作思想的发展过程非常的明晰。2004年他的作品《通道》在十届美展中获银奖,从他的作品中看出理智而真诚,精微的劳动,传达出中国知识分子孤高清冷品质和精妙技术应用,跟“八大”的作品有相通的境界,冷峻、尖锐、克制的坚韧的精神力量。他的创作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在中国油画界占有一席之位。宫立龙从《温柔玉》、

《老村长》到《打台球》,从古典式的优雅到造型夸张的乡野世俗生活的表现,不仅体现出作者扎实的造型能力,也反映出作者的情感中有血有肉的亲切与诙谐,有一种生存的智慧。他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细节的捕捉,令他的画意味深长,对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有独到的认识和研究。王岩《春风吹来的时候》到《黄昏寻找平衡的男孩》,以及这次参展的作品,从具象写实到抽象表现是创作风格跨度最明显的油画家,但是他作品中表现出他一直所持有朴实情怀和对自然的关照,对生存的忧虑,与受众保持着融洽的切合点。郑波、杨成国作为鲁美这一时期的重要画家,他们的作品传达出人和自然清新和谐的关系,画面美好,非常吸引人。郑波的色调清新柔和,杨成国的浓重艳丽,在造型上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科学性把握,造型修养严谨,同时带来高级的审美境界。林日惠(鲁美77届油画系学生),现工作在大连,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气质也是来自鲁艺的烙印,庄重、严肃,不仅油画技术程序还是造型上的严谨,反映出“院体”的气质,在形式上,画面设计上加入意象因素,增加画面动感,丰富了画面蕴含的意义,反映画家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生活感受。

鲁美90年代以后成长的画家,对创作之路的选择更具宽泛,我们这次邀请陈旭、牟达器、张贯一,就目前在他们这一代人来看,他们很有代表性。他们的油画之路在路上,期待他们拓展自己,把握命运,塑造属于他们的油画品格。走出鲁美 更为广阔的天地

走出鲁美,在更广大的社会生活中,鲁艺的影响虽然还在,但是这样的影响很抽象,往往流露在行为举止,思想言谈的不经意中,这些人或在鲁美学习过,进修过。但是在进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广大的社会生活和象牙塔学院的小社会差别很大,社会中的艺术机构,美协、画院、学校等工作的性质和面对环境更为现实、直接和丰富,这使人的性情中少了些矫情,多了些实际和朴素,有着更为开放的意识,善于多元的接受和学习,为人生而艺术的使命感。沈阳地区的油画创作始于六十年代,沈阳军区创作员柳青作品《三千里江山》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吴云华、广廷渤、李树基、张洪赞、孙国歧、张希华出身于鲁美,是鲁美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他们的创作经历很曲折,80年代初成立辽宁画院,他们在辽宁画院工作。70年代初,出现了很有影响的孙国歧、张洪赞作品《引来银河水》,吴云华作品《虎口夺铜》、《毛主席视察抚顺》,广廷渤作品《我为祖国养骏马》等作品。1977年在全国庆祝粉碎“四人帮”,全国美展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沈阳地区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张洪赞作品《黄继光》,李树基作品《女工作队员》,广廷渤、张洪赞、李树基、任梦璋作品《塔山阻击战》,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作品《攻克锦州》、王铁牛作品《周恩来总理与大庆工人》等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反映出文革结束,人民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从而产生巨大创作动力,也是再一次突出了沈阳地区油画家创作的实力。尤其是在这个时期,已经显露出沈阳地区在创作大型历史现实主义油画优势与能力,奠定了这一类型油画作品的基础,成为东北油画的一个组成方面。他们善于大题材创作,有很强的处理复杂场面的能力。吴云华的作品《乌金滚滚》,广廷渤的作品《钢水、汗水》(1981年)在全国很有影响,也是东北地区关于工业题材创作的重要作品。大连的谷钢作品《大庆人》,现居北京王铁牛的作品《上甘岭之战》都是此类题材创作的行家里手。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也成为东北油画创作重要的方面,在本次邀请展中,我们也在这方面作品给予重要考虑。

生活在沈阳的周卫是东北地区很有自己风格的油画家,他从东北的民间艺术中获取了适合自己的表现元素,揉和进欧洲的点彩派、表现主义等创作手法形成了又具有东北文化特征,又具有现代感的艺术风格。刘明从《夏·光》系列作品到目前创作的以鸡冠花为构成主体的变体画,刀法的应用极为娴熟自由。色彩耀目产生强势的光效应,极具艺术的表现张力,二十多年的创作经历显示出明晰探索和转变过程,体现出作者精神上的强大和自信,也显现出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阶层精英对思想独立意识的追求。刘勐初学画时,跟从周卫学画,对印象派十分喜爱,并就印象派油画风格进行研究和实践。2003年到鲁美研修,求教于宋惠民,对传统中国艺术的线条块面结构有了认识,并开始探索自己艺术表现的当代性和新的个性语言。戴都都是东北油画家中面貌很突出的艺术家,他的画面充满了具有英雄情节的生命激情和淋漓畅快的表达,在东北画家中是自成风格的艺术家。曹明年少时跟随王盛烈学习中国画,能画大场面的水墨人物画。在他早期油画作品中,国画的写意意象和笔墨感非常的明显,2000年与俄罗斯画家卡留塔学习,对油画的技术、品质及绘画性和书写性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是2010年进入中央美院高研班学习,在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钟涵四位组成的导师组的严格要求下,游历了欧美各大美术博物馆,对于油画语言、形式、色调的认识都有很大改变和提升,更注重形式意味和思想含量。巩文德的作品反映出作者理性的控制能力,巩文德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求学期间祝福新先生的画面构成感以及对画布制作的技术性强调,徐家昌先生强调颜色的美感及组织力,都给了他很大影响,尤其是伊维尔在鲁美办的培训班,他参与其中获益匪浅,油画制作过程的技术性和程序性加上他本身素质形成了他介于古典与新写实主义之间的风格。宋冰岸家学深厚,是一位很有气魄的油画家。她的笔下使平凡的物件、普通的存在幻化为美好不凡的画面。大气而不失细腻的塑造色彩的经营,使她作品有很强的个人符号。沈阳大学的陈宝庚也是新写实主义风格的画家,他的作品反映的是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表达的非常直接。孙红利先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深受宋惠民先生的影响,画面大开大合,善于表现原野大地的风采,画面结构,用色很整体,是一位有气度的画家。郑乐是一位80后的女画家,近年来在画坛崭露头角。她的画沉着厚重,超出年龄的成熟,油画语言的把握娴熟而有张力。

还有一批画家是从外地迁入,在沈阳定居的油画家,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李英伟、杨光、李少宏。其中李少宏生长于沈阳,在长春完成大学教育,而李英伟、杨光是吉林人,从大学分配到沈阳工作,他们的作品都有浓重的文学性意蕴和美感。杨光的作品“玩偶”象征性的表现具有品读性,观照着人的一种状态,预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李英伟的作品带有浪漫而忧郁的诗性美感,反映出对人类生存境地的忧患意识。李少宏的作品也流露出对往日已逝岁月的怀恋和伤感,敏感而多思。相对于鲁美的沉重,多了些轻松与自由。从中可以推断出,一座城市的风格,受教育的大学气质打下的烙印,往往伴随一生。从他们的油画作品中表达出的语言情境,我们可以探究到这个城市的文化意蕴和油画风格、面貌。大连是东北地区的“岛”国,开放、时尚、小资,讲究面子和生活情调,艺术风格轻松。大连画家众多,艺术面貌多样,除上文提到的谷钢、林日惠。王嵬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不仅是位油画家,也是美术活动的组织者。王嵬的作品来源于写生,保持了现场鲜活的第一感受与生动感。石自东是一位从哈尔滨调到大连工作的艺术家,很具有国际视野。他的作品《新公民系列》有独立的语言表述,形式简洁,富有现代感,在视觉上很有吸引力。项诚学、李学峰来自内蒙,在大连艺术家中自成风格。这次邀请的画家赵世杰、马铁伟分别来自辽宁西部的盘锦和锦州,在辽宁省是很有个人风貌的重要艺术家。赵世杰先生80年代初到鲁美进修过,是一位非常善于学习的油画家,他创作了反映辽西地区自然风光和生态特点的作品,画面中油与颜料酣畅的肌理效果,带来很尽性豪爽的气质,画面表现出的“润”感,很有海边城市的空气感。马铁伟则是一位细致入微的画家,看他的画能感觉到他身在其中丝丝的营造和细细的喜悦,画面很结实,体现作品是辛勤细致工作的结果。向北 多元与包容

长春特有的历史位置决定了它文化的复杂性。长春是座大学城,名校众多,奠定了这个地区文化构成的丰富性。长春是一座很有艺术情调的城市,长春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的辉煌影响,已注定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气和自豪感。

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是吉林油画家的聚集地和培养地。五、六十年代,鲁艺培养的学生在长春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东北师范大学的陈曦光、祝平,吉林艺术学院的胡悌麟,同时给吉林、长春的艺术发展带来影响的还有一些关内来的艺术家。他们有的是毕业分配来的,有的是文革期间因各种政治原因下放来的,还有来自中央美院的袁运生、靳之林、来自上海的于国梁、任传文、赵开坤。袁运生在长春的文化宫工作,当时有很多的美术爱好者得到了他的辅导,他们的影响形成了长春油画独有的面貌和风格,迥异于辽宁鲁美的艺术面貌。长春的油画作品侧重作品的形式和意味。兼具表现和抽象主义的贾涤非在吉林很有影响,吉林籍贾涤非虽然毕业于鲁美79届油画,但他的艺术选择建立于他自己的独立认识与思考上。80年代初,长春的美术活动非常活跃,不同的群体组织不同的展览,在作品创作形式上,思想主张上都有超前意识。一些前卫的艺术活动30年前能在长春举行,也进一步说明长春这一地域其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为各种艺术实践提供了土壤和空间。长春的画家性格上往往是率性、直接、矜持、特有“样”,综合素养更全面,不仅有艺术的浪漫,还有文学的意境与哲学的思考。他们的油画创作倾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画就是画,承载的是美的韵味、感觉、思想的体验,画画是愿望而不是任务。在这次邀请展中,长春籍画家任传文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意味,像是一段回忆,又像是电影中的场景片断,有时空的穿越感和绵绵悠远的传奇故事,前生来世缱绻不已。赵开坤笔下的东北风光散发出散文式的爽利、灵透,映射出画家性格中的豪迈和骄傲。刘大明的作品色彩语言突出,光色斑斓,对色彩的认识和把握自成一体。宋学智不仅是油画家,其在材料的研究领域也很有成就,他的作品形成过程,复杂而精细,虽是大场面的表现,却也尽精微的打磨,是细腻敏感的诗性传达。孙昌武做为80后的青年画家,对生活感悟十分细腻,他的作品像用东北话写成的乡土文学,东北农村的味道十分到位而鲜活,对东北人性格的表现亦准确、贴切。郭晓光、王建国、成长于长春,受教于鲁美,两人的画风在近20年来都有明显变化,在个人风格的建设上,一直在不断的积极尝试。王建国的画面采用几何样的切割组合,如错落变幻的时空传达意向的视觉效果,很有当代性艺术思潮的趣味。郭晓光的作品用色浓烈厚重,笔势动荡,很能体现东北的地域性格和力量。

长春以北,是位于中国版图最北边的黑龙江省。

3月初坐火车去哈尔滨,窗外无垠的黑土地,地上的陇沟线汇聚在远处的地平线上,还没有完全融化的白雪,一堆堆、一块块散落在大地上,落日的余晖给灰蓝天空留下一抹粉红色,那个景色真是美极了。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谈到黑龙江它不仅是广阔肥沃,更有严酷无情的气候,黑龙江的人更为豪迈、粗犷、坚强。黑龙江的文化构成成分复杂,这里曾被称为流放者的土地,这里曾是闯关东者的归宿,这里也是清朝先祖女真族的发祥地,这里也是被外族侵犯过的边疆。在今天,这块土地一点也不显得荒凉和原始,曾经的苦难、挣扎、不幸和坚强都随着岁月沉淀与融合,形成这个地区特有的面貌和形态。油画创作也是如此。韩景生(1912-1998)是黑龙江早期画家代表,代表作《被日寇炸毁的机场废墟》。1950年鲁艺搬到哈尔滨,1952年初返回沈阳,来去短短的时间却播下了鲁艺精神的种子。1957年鲁艺的老领导杨角和张晓菲下放到黑龙江,平反后一直在哈尔滨工作,直到先后去世。两位可敬的艺术家以他们不凡的人生经历影响带动了不少人,恢复高考后,很多考入鲁美的黑龙江籍考生,都曾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支持。张钦若(1924-2009)是一位在黑龙江深有影响的重要画家,在哈尔滨出身的油画家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再有不可不提的是文革时期,由知青组成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画家。这些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知青,沈家蔚、陈宜明、刘孔喜,他们从原有的生活环境来到完全陌生的严酷环境中,切身的肉体与精神的体验,创作出很具有反思精神的作品,沈家蔚的作品《我为伟大祖国站岗》、陈宜明的作品《我们这一代》,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观照出人类关于青春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俄罗斯的绘画艺术,尤其是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也反映在哈尔滨画家的作品上。郑艺的作品对农民的刻划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表现出真诚的理解和关切,在反映人和土地的关系中表现出开阔壮美的魅力。郑岩的作品也表达出东北乡村生活场面的朴素与温情,有米勒式的亲切、纯朴、低调而动人的感染力。薛智国的作品反映出东北多民族生活状态的侧面,表现出欢快乐观的生活场面和人物形象。

在黑龙江被邀请的画家中,肖景志是一个特殊的画家,他是没有经过正式培训而自然生成的画家,不管是表现的角度还是手段都是出自自然的形成,是天分。他是东北大自然之子,他画面中产生的动人意境像是一首悠然的田园乐曲。而田卫平创作的作品则是具有设计感,抽象表现的油画,他采用综合材料,很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现代感。杨剑涛作为年轻的艺术家,从题材的选择和视野感上看出作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并给予积极主观的判断,对自我表达的目的非常清楚自信。哈尔滨的画家人数少,却面貌丰富,概括出这个地区油画创作的现状。

这次邀请展,我们邀请了内蒙以东地区画家参与。这一地区与东北三省交界,在历史上也曾有不同的地域划分,让内蒙东部与东北或分或合,这使得这一地区和东北在地缘上,文化认知上,风俗习惯和民族成分上,以及人的性格气质都有密切相通之处。这几个地区的人员流动也是活跃的。现在大连工作的项诚学就曾在内蒙工作,又在长春东北师大进修过,所以他的作品从题材的选择和创作风格兼有两地的特点,并且表现得很清楚。他的学生李学峰也落脚大连,他创作的《博克》系列作品,从题材的选择和使用综合材料的创作手法,都营造出的斑驳历史感和强烈的北方民族气息,这些特点也体现在砂金先生的作品《青铜系列》,色彩运用及马的造型都很讲究,色彩的相互挤压,色相的反差带来视觉上的现代性美感,看上去简单的样式却蕴含深厚的审美品味。妥木斯的作品在全国油画界非常有影响,他对本民族典型形象的捕捉与应用驾轻就熟,形成优雅的艺术风格和趣味。他作品中传达出生活情趣和亲切感,体现蒙古族豪迈、洒脱却也不失温情的细腻。傲恩和李波也是蒙古族民族题材创作的高手,他们的作品如同醇香的奶茶,带来蒙古人的奔放、醇厚的心怀。王治平作为在中国有影响的风景画家,他的画面透视关系和景物科学性的分布有着数学公式般的严谨感,只是他的理性却没有破坏优美情调,也不失豪迈的气度,而这一切可就是一方水土造化出来的吧。

(五)面对未来 优势与问题

东北被称为新中国的长子,它丰厚的自然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力量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豪迈、朴实、率真的东北人也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力量。在祖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东北人不计个人得失的担当、隐忍体现出他们的家国意识和气度,东北的文化艺术在这样一个相对丰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文面貌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

1、地域性的人文性格是形成艺术风格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东北油画的发展过程所反映出来地域的文化特点,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历史传统等综合因素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基础。生长在这个地域的人不自觉地就会具备地域赋予他的个性,这样的性格往往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域性的特点,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不觉中规定了你的认识、行为和思想。

鲁迅在评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提到东北人,“生的坚强,死的挣扎”,坚强与挣扎是一种激烈的行为表现,但也很准确地道出东北人的特点,艺术属于人文范畴,地域所形成的特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冲突与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和素质,在艺术上都会自然地流露和反映,油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也身在其中。东北油画最终承载的是东北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精神品格。也许是东北人历史上的遭遇,留下的心里印迹,使东北成长的艺术家更具有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一些东北籍画家的作品往往更能显示中华的民族精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或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这样的作品极具艺术的感染力,最大化地发挥了艺术的社会功能。不管是长期生活在东北的画家,还是曾在东北生活、学习过的画家,东北这块土地带给了他们曾有的生命体验,沉淀于他们的生活模式和思想基础之中。中国油画界的翘楚詹建俊(1931年生于沈阳),代表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作品传递出来的中华民族不屈的尊严,其艺术产生影响,对中国人内心的触动,有着穿越时代的力量。也有名冠当代的刘小东(1965年生于锦州),代表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批判反思的精神无不是来自东北血统、生活烙印和思想基础铸就的。

2、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是东北地区油画的优势并拥有强大生命力

鲁艺的传统:艺术为人民服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粮。鲁艺的精神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传统和精神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以更好的诠释,并经过六十年的艺术实践和社会效应而得到认可。生活中的真实转化成艺术上的真实,冲破小我的认识思维,将自己放入到社会生活的大格局中,沿着自己的认识,以独有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实践创作初衷,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但是真正艺术的产生本身就是严肃与艰辛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它带给画家们尊严和价值是艺术家乐此不疲的魅力源泉。优秀作品都是具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艺术做为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达对真善美推崇和假恶丑的鞭笞的价值观,而现实主义是最为明确的表现方法。

东北油画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不容置疑,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成熟和普遍,也形成东北油画的传统和优势,但是也应看到东北油画发展到今天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各种的电子设备让人第一时间掌握世界范围的有关资讯,同时高等美术教育的普及,使鲁美影响的一家独大,到现在的多级共生,这也削弱原有的优势和话语权。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油画艺术作为画家参与社会生活的载体,有良知的艺术家通过它传递更为积极和正面的理想和观念,画家所追求的独立意识、自由精神是要求更有批判性和反思能力,仅仅颠覆是不够的,对已有的优势要去建设和成全。

当谈到东北油画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在国人的印象中还是集中在六十年代前出生,九十年代初出现的这批画家。新人不是没有而只是不再有规模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的缺失。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带来价值判断的迷失,更注重观念开发而忽视了基础能力,培养出只有观念,却没有完成一幅作品能力的画家,这也是其科学性被实践检验过的教学基础动摇带来的后果显现,而这一课是很艰难补救的。二是艺术信念是一个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怀疑或反思只有应用在艺术现象上才有进步的意义,而如果用在艺术的发展规律上即是可怕的。一个阶段,提到现实主义还有冒险之感,因为往往会被斥之为落后,或被扣上为政治服务的帽子,自动地剥离纯艺术圈之外。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其一,政治是摆脱不掉的,是无处不在的,只是选择上的问题,有为是政治,无为也是政治。其二,现实主义不仅是表现方法,也是一种对艺术本质的认识,现实主义一方面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现实主义为一切艺术主张的母体,每个艺术主张都反映出其对现实的主张,这里的高下之分体现在不同的人对最高理想艺术境界的认识和自身素养,当然也不能缺少把思想表达完美的技术手段。

尊重历史,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人生就像一条涓涓细流,最终将汇入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或为泥沙,或为珍珠。要靠人类最高理想来检验,因为艺术只属于人类。

30年以前,也就是1983年,辽宁“紫罗兰”油画研究会发起的“辽宁小幅油画展”在北京展出。这是头一次以区域性的整体艺术面貌的呈现。30年后,我们又组织“黑土地之歌——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从规模、从区域、从组织方式和作者参与面及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全面和丰富,都是空前的。本着经典与探索的学术定位,展览梳理了三十年来东北油画的发展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地区文化艺术30年来发展的状态,也是全国的文化艺术30年发展经历的缩影。东北人性格中的强悍、豪爽、耿直特征,使他们的艺术作品发散出强烈果断的时代气息,这使得30年的历程分外的清晰明了。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学术依据。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