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王鹏澂:《采薇图》是古代绘画山水和人物相融合的画作中最好的一件作品

王鹏澂:《采薇图》是古代绘画山水和人物相融合的画作中最好的一件作品

时间: 2024-06-24 | 片长:00:03:44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专题 >

日前,“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该展览深度挖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和出版成果,从“大系”中精选表现“阅读”主题的作品,展览通过展出作品高清打样稿、数字作品、出版物、文献等共320余件,邀请观众走进展厅阅“大系”,走进“大系”读中华文脉。

展览自2024年1月22日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引领大众回望中华民族书香传世的悠长文脉,感悟历代先贤的人文理想和心灵世界,同时关照当下,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展览举行期间,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王鹏澂教授来到展览现场,请他结合展览谈谈如何欣赏名画。王鹏澂教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以精读文本的方式,对中国古代名画精彩纷呈地解读。本次展览,王鹏澂教授围绕《采薇图》《文姬归汉图》《捣练图》几幅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画,从绘画技法、画面人物的历史故事、时代背景等角度娓娓道来,以全新的视角为观众打开了品读名画的新视野。

问: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已经三个月时间了,您认为本次主题展和之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其他主题展对我国观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王鹏澂:

“盛世修典历代绘画大系”这个项目的实施以及成果的推出,我想对于美术史研究以及对观众来讲,两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美术史研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样本,是数据,是研究材料。可是历代名画大多散落于海内外的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或者不同的藏家手中,即使专业的研究者也很难一窥真容,一网打尽。

展览现场

“绘画大系”的实施能够把海内外的一些珍藏集中起来,好像建立了一个超强的数据库。这样我们对历代的绘画,我们常见的不常见的,从书本上读到的,被美术史上反复提及的,亦或是被大家所冷落的,可以一览无余。不论从历史纵向上,还是从同时代横向上,都能够将作品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文物的保存、整理、保护以及研究,在这样比较开放的情况下,大量数据呈现在面前,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也会引发我们很多新的观点,新的思考,新的启发。可能我们以前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在这样特别直观的感受下,会让研究者有新的不同的看法。

第二,对于观众来讲是一种极大的便利。大家平时要想一窥这些作品的真容是不太容易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让美术史上的沧海明珠走进大众视野,能够让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我们现在复制的作品可以说“下真迹一等”,它用超强的数字技术,先进的印刷技术,能够基本上还原原作的风采,而且能够还原原作的尺寸。我在进行艺术鉴赏的过程之中有一个观念,大家欣赏作品尽量去看原作,去感受原作尺寸。比如一件很小的作品,把它放得很大,或者大作品做得很小,都跟感受原作尺寸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我们的观众们能够不用行万里路,很便捷就可以感受到历代名画的整体风貌,对于我们观众去享受艺术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南宋,李唐,采薇图,故宫博物院

问:

《采薇图》的作者李唐是南宋著名山水画家,李唐个人经历也很对应这幅画表达的思想,您认为这幅画的技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有哪些不寻常之处?

王鹏澂:

我们在欣赏和研究中国画作品最好是能够直面原作。《采薇图》我之前并没有见过原作,而这次“盛世修典”展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在原作高清图面前徘徊良久,它给我的冲击力很大,这幅作品不是很大,画的这么精神。

我想讲三点:第一,我觉得《采薇图》事实上是被低估了的作品;第二、《采薇图》是古代绘画山水和人物相融合得最好的一件作品;第三,这是一件体现着家国情怀的作品。

采薇图(局部)

《采薇图》近景处是一片石台,后面是山地,远处随着一株枫树探向左方,大家看到一条蜿蜒的河伸向远方,这是一个远处的平原,也就是说人物所在石台和下边的平原有一个很高的落差,人物应该在一个悬崖峭壁上面的石台上,画面营造的空间是一个密闭环境,外边人进来困难,里边人出去也很困难。

第二点,我们再看画面的视角,中国山水画有三远:平远、深远、高远,一般的古代山水画三远兼具,全景,山水近景远景都有。人物一般是点景人物,画得很小,穿插在山水之间,可是这张画人物比例很大,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张画是一张以人物为主的故事画。

那么《采薇图》像什么呢?像我们现在的照相机,用取景框定格了的,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的构图。可能观众会说这不很常见吗?现在拿个手机就可以这么拍摄,但大家别忘了这是在近千年前的宋代。

绘画图式的变革是有缓慢的历史演变过程,如果当时的绘画程式都是高山大川,都是三远,都是全景式,而李唐的《采薇图》能够把全景山水变成截景式山水,这种取景框式的构图就很超前,这在古代绘画史上也并不常见。李唐之后才有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

第三点就是人物和山水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山壁的皴法。李唐最有名的作品是《万壑松风图》,那是李唐在40多岁的时候,他在北宋宫廷当画师的时候创作的一幅大型作品。《万壑松风图》的山石用斧劈皴,《采薇图》也用斧劈皴,但是皴法有很大的差别,它的含混度、面积、造型,包括强度都有极好的控制。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山石的结构空间,同时它又不抢人物,又能衬托出人物,这种人和景的处理关系相当成熟。

洛神赋图(局部)

我们回看古代的山水与人物的处理方式,有一种方法叫点景人物,就是“山大人小”,这符合正常的比例。还有一种如《洛神赋图》中的“人大山小”,山水代表着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但是李唐的《采薇图》,把人物和空间能够如此完美的处理,在古代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再看人物本身,我当时在画前面看了很久,虽然之前他的一笔一划我都熟知于心,可是在这样的高清原大的画本面前还是很有触动。李唐对人物衣服的勾勒,可谓屈铁断金,银钩铁划,每一笔都那么有控制,行笔速度又非常之快。衣纹衣褶像宝剑、像锥子这样画下来,形成一个很方折的衣纹线条,很有装饰感的人物形象。

《采薇图》中的伯夷

《采薇图》中的叔齐

再看人物面部,尤其正中主位的人物叫伯夷,他紧锁眉头,目光如电,紧咬的嘴唇,这是一个沉默不语,但是又坚毅又忧心忡忡的人物形象。

两个人物一高一矮,一正一侧,一静一动,一个在说,一个在听。伸手说话的人是叔齐。另一个抱膝而坐,紧锁眉头,深沉内敛的人是伯夷。这张画我觉得达到了一个传神的典范。

我们再看作者李唐,他的生平跨越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朝代,早年他曾经在北宋宫廷任专职画师。后来北宋被金国所灭,之后赵构在南方成立了南宋政权,南宋在跟金国不断交锋中政权不断迁移,最后落脚到了临安。

李唐应该在北宋灭亡后,随南宋朝廷不断地南迁,之后他被宋高宗发现,继续在南宋宫廷当画师,那时候他应该有80多岁了。北宋被灭的时候,李唐40多岁,他在南宋宫廷再次当画师是80多岁,中间隔了30多年。美术史留下的只是寥寥数字而已,可事实上老人家经历了30多年流亡。还有一种说法,李唐很可能被金国俘虏到了北方,之后再逃亡到南方,他经历了生死一线的大逃亡,30多年的流亡生涯经历了多少苦难,甚至是生死关口,老人家能生存下来非常不容易。

《采薇图》有元代宋杞的题跋跟原画裱在一起,意思是说这张画是为南渡的降臣所画,作者是为了抨击那些最后投降金国的宋人降臣。但是我觉得也未必,因为首先这张画到底什么时候画的?他是入了南宋宫廷之后画的?还是之前他自己画的?我们并无可考。他为什么要抨击那些南宋的降臣?他有什么立场,这并不能够确定。

《采薇图》局部

我觉得李唐是借《采薇图》这件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老人家一定很倔强,我觉得伯夷这个形象,就是李唐自己的形象。他可能从金国的俘虏中逃出来,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逃亡生涯,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下能坚持下来,他一定是一个坚韧不屈的人。

李唐所塑造的伯夷形象,沉默寡言,紧锁眉头,胸中既有不平之气,也有忧虑和忧患意识,同时他也是倔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对衣服衣褶都用了类似铁线描的勾勒方式,极其传神     李唐要抒发的情感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完全一致,观众在画面前能够直接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他有不吐不快的心声要抒发出来。

专题: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2024/5/8/2024581715135199329_34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