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富比昨天在上海开始了首个艺术品春拍预展。苏富比为即将于4月1日开幕的春拍,准备了3600件作品,总估价高达27亿港元。而去年同期,则只有10亿港元。今年的投放拍品数量和估值都创造历史之最。
在空前一致的“涨声”中,艺术品2011年春拍是否是个介入良机?苏富比拍卖行预测,本年度春拍将在瓷器和当代艺术领域达到一个聚焦的高潮。而从拍卖行所征集的拍品来看,也的确如此。
不过,也有人持不乐观态度。2月9日,佳士得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卖成交并不景气,此前被广泛关注的高更高价拍品《静物》更是以流拍收场。而国内收藏界对于国外收藏家频繁出手中国艺术品,也感觉到了压力。
高价瓷杂专场
最近几年,中国书画以高姿态和惊人的涨幅成为国内收藏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对于瓷器这个传统大项,似乎总不见惊人之作,好的瓷杂精品屡不现身。不过,本次苏富比的春拍,大有将此趋向扭转之势。
苏富比本次推出的“玫茵堂珍藏——中国御瓷选萃”专场共有80件瓷杂,总估价竟高达10.7亿港元。为显示其隆重,特更设为晚间拍卖。其中最贵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锦鸡花石”图胆瓶,预计成交价达1.8亿港元。
“瓷杂涨幅跟整体的经济恢复速度大体同步,跟字画相比,不一定很夸张。但从过去十年看,此次清三代的宫廷瓷器,一点也不贵。而且这些都来自欧洲私藏,很少在拍卖行露脸,属于真正的藏家珍品。”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副董事沈恩文介绍说。
据悉,“锦鸡花石”图胆瓶曾在1997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出现过。当时估价为700万港元,最终被人以900万港元买走。十余年之后再次出现,价格是原来的20倍。
“以锦鸡为题材的清代御制珐琅彩,目前全世界只有4例,国内仅存的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乾隆珐琅彩‘锦鸡花石’图玉壶春瓶。”沈恩文说道。
除“锦鸡花石”图胆瓶外,明成化年间的清宫花碗,以逾8000万港元价格次之。这件宫碗为青花“瓜藤纹”,底有“大明成化年间制”字款,胎薄透光,从瓷胎、拉坯、发色,以至纹饰,一丝不苟,可谓难得精品。
理性面对当代艺术
在当代艺术领域,“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专场拍卖会很可能在市场指向意义上超过成交价值。
尽管该专场的拍卖总估计只有1亿港元,但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品重要收藏家的出手,吸引了国内收藏界的普遍关注。本次拍卖部分的珍藏,均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之前一直鲜见于市场。
“我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趋势走弱。相反,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且价格普遍定得合理。此次拍卖的都是艺术家早年未流入市场的代表性作品,反而更具有吸引力。”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对记者说。
其中,张晓刚创作于1988年的三联作品《生生息息之爱》,是其早年最重要的代表作,曾在1989年首届“现代艺术大展”中展出过。本次估价为2500万至3000万港元,为该专场价格之最。而毛旭辉的《家长系列三号》及张培力的《X?系列三号》也曾在首届“现代艺术大展”中亮相,这几件作品将可能成为国内当代艺术收藏界追逐的焦点。
“目前的市场并不像2007年那一波的当代艺术市场泡沫。这些精品的出现及定价,会使当代艺术收藏界以一个理性的目光去面对,这对市场信心的恢复也有一种良性作用。”林家如说道。
拍卖市场渐现两极分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总成交额为502余亿元人民币,达到一个历史新高。从数据上来说,毫无疑问,艺术品市场的春天正在来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把此市场形容成“行家市场”——一些大收藏家可以通过艺术品的定价来人为制造这种虚假繁荣。这将使得拍卖市场变得两极分化:一小部分艺术品在拍卖场上不断创造高价格,而大部分同类艺术品则在低价徘徊。
3月4日至5日,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8家拍卖行老总齐聚上海,举办长三角艺术品拍卖业峰会,在此问题上同样达成共识。
“目前的艺术品市场虽然屡见高价成交纪录,但还不够扎实。当前艺术品市场的主流观念仍是投资导向,而非收藏导向。这种导向潜伏着令艺术品市场价格扭曲并引发高价泡沫的风险。”上海泓盛拍卖行总裁赵涌如此表示。
记者走访几家国内较大的拍卖行发现,目前拍卖征集精品上仍处于淡季,拍场下抢夺货源成为春拍之前最艰苦卓绝的战场,许多拍卖行不得不打出“全球征集”的旗号,本次苏富比春拍的精品来源也大都打上“欧洲私藏”的标签。这也间接反映出国内收藏家群体的普遍态度,对于目前的拍卖市场,观望更甚于入场。
这究竟是人为的资本烘托人气,抑或真正的市场理性繁荣?答案还得看苏富比春拍最终的成交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