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香港苏富比举办了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正式掀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大放异彩的篇章。自2005年到2015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十年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2008年的经济危机淘汰了西方热钱,伴随着中国藏家的觉醒和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高举高打中狂欢呼啸;2010年至今,资本退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调整的阴霾下匍匐前行。
从市场井喷到大潮回落,如过山车般,诞生了亿元神话也包容了成交腰斩。这十年来,拍场名单更迭、藏家群体变化及市场整体转向等成为讨论二级市场不可或缺的话题。在资本退却后,敢问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路在何方?从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北京藝凯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兰芳、收藏家及当代艺术市场资深专家李苏桥、当代艺术品市场专家及艺术品经纪人唐丽丽、北京华辰拍卖副总经理及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王莺歌、北京匡时拍卖现当代艺术部经理谢扬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力的交谈中或许能找到解答。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的缩影
林家如 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
在2004 年,香港苏富比做了第一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除了几家画廊之外,作为国际第一家做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到2014 年正好十年,这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作为其中的参与者,这一路下来也是相当清晰:在开始做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时,藏家也是刚刚进场或对中国当代艺术了解不多;到了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面对一个新兴的市场,藏家由于缺乏经验,不了解艺术家本身,只通过拍卖的方式盲目追求艺术家的知名度;再到当下,藏家以更全的视野去看待艺术家的作品,也会根据作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来决定是否购买。这十年走来,市场还是相对稳健和健康的。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1.8044亿港元成交
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拍
在当下的市场,60后艺术家“大梁”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张晓刚、曾梵志及刘炜等作为市场的重心,在拍卖公司仍然充当着重要角色。随着年轻收藏家的入场,带动了与其年龄相当的70后艺术家的崛起,包括王兴伟、谢南星和尹朝阳等。藏家的年轻化,直接带动了市场的年轻化。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9420万港元成交
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
这十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藏家群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藏家年轻化、私人美术馆藏家的入场,收藏国籍间的变化更为显而易见。早在2008年,欧美藏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亚洲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逐渐取代了欧美藏家所占的比例。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资讯的开通,藏家的视野也在扩大。越来越多的西方当代艺术参与到亚洲艺术市场,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良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廊代理中国艺术家,提升了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地位。无论是走进来,还是带出去,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无疑在国际化进程中越加深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充满可能
李兰芳
北京藝凯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藝凯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不仅仅有十年,从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来看是对当代艺术有加分的,当然市场具有隐形的规律,所以起伏很正常,这一点不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从业者都应该具有良好的心态对待。
刘野《大旗舰》1667.5万元人民币成交
北京保利2013年春拍
具体变化呈现是:2005年到2008年,中国现当代艺术板块爆发式轮动增长,市场化的雏形在2006年底形成;自2009年开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落地亚洲,全球艺术市场投资进入保守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在一片繁荣后进入调整阶段;2011年到2013 年由于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包括西方艺术品不断破纪录、中国新兴的收藏家的带动,市场慢慢理性化、规范化、有规律的成长。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而言,这十年比过去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有代表性。
具体到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60后艺术家是市场调整之后的价值体现,70后艺术家甚至80后艺术家还要再看,价格的表象不能代表全部,这几年的拍卖明星太多了,能不能被艺术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认同,不是几件高价格的作品就能替代的。拍卖市场只是一个平台和中介机构,什么能交易就交易什么,好的收藏家不能只在拍卖中追明星,而是要有自己的收藏体系和正确的收藏价值观。
《协和医院系列之三》 1.1324亿港元成交
香港佳士得2013年秋拍
这十年来,伴随着市场的变化,藏家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这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在不断提高有关。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私人收藏浮出水面。
从二级市场看是什么能交易就交易什么,市场的体现并不代表艺术的本质变化。换句话说,不能仅凭艺术市场的局部或者一两年的表现就定义当代艺术的转向,这对美术史的发展和学术体系的建构极具不客观性。
在前景上,中国当代艺术从单纯的艺术市场规则上讲,会越来越专业化和国际化。至于当代艺术的未来性是很多可能性的。市场不能引导艺术的发展,只能在价格上做局部体现。
资本退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重塑秩序
李苏桥 收藏家及当代艺术市场资深专家
中国当代艺术在上世纪末改革开放后经过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及威尼斯双年展的推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亮相,并在进入21世纪后逐步获得了国际艺术市场的认同。
与此同时,国际艺术品市场的肯定诱导了中国本土收藏家的觉醒,在中国收藏资本强势介入后迎来了市场的高举高打和瞬间攀顶;当然狂欢之后的市场一片狼藉,在过去的六、七年中,都在重塑市场的秩序。
刘炜《自画像》2070万元人民币成交
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
这十年来,被早期西方艺术市场认同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名单也在中国收藏家中不断调整,具体表现在过去五、六年间,拍场的一线明星价格出现了回调,从疯狂的高峰跌落,表面上是艺术家的作品未有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本质则是上一轮资本获利退出的结果,与艺术本身已经没太大关系,其中被抛弃的名单中不乏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艺术家。
60后艺术家在市场上的淡出,实际上是在消化早期资本疯狂追逐利益推高价格造成的滞胀,这种滞胀至今没有消化完 。
市场从来不是按照年代的更迭来走,不存在60后到70后的转移的过程,而是从核心市场中向外延伸寻找新的核心,赵无极、吴大羽,到贾蔼力、谢南星和王音等等就是新的核心。
陈逸飞《山地风》8165万元人民币成交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
从2005年到2015年,藏家群体有些变化,但购买群体的总人数变化不大;在构成比例上,西方藏家在减少,大陆藏家人数在增长并且特征明显:一是藏家年轻化,这与他们的海外留学背景和知识构成有关;二是市场缺少强有力的敢举牌的中坚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就艺术发展本身当然有自己的方向和规律,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但所谓的方向有时会被评论家、和媒体等搅得一团糟,让公众看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