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生活,回归自然
山水画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它不仅表现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同时也表现画家在领略、体验、感悟自然过程中的灵性与心境。一个艺术家只有在多彩的生活中全身心地去感知、体察,才能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从而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
而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主客观的高度和谐统一,则是到达各种不同的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意境的追求是中国绘画审美特性的高度体现,中国画重写意,不重写实,强调“以情入画”,意在笔先,画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直抒胸臆,表达其强烈的思想感情。也即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开拓新的生活领域,营造新的审美佳境。
在这方面,四位老艺术家都给我们做了表率,他们或“借古开今”或“以西补中”,不固守成法,注重写生,突出反映新生活,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比如,叶浅予提倡以中国画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时代风格。他不顾年迈体弱,在83岁高龄之后,还发起组织“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举行了3次深入生活的行路和艺术研讨活动,促成了“叶浅予师生画展”学术成果,身体力行地实践艺术来自生活的道路。
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万里壮行,以深沉微妙、浑厚润泽的积墨语言并融合西画关于具体时空感受的光影塑造法画逆光、侧光山水,作品雄势纵横,境界深邃,元气淋漓,气韵天成,体现了一种浑茫深厚、大气磅礴的整体时代风貌。
黄胄在各民族的生活情景中,以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诗意作为关注对象,以充满现场感的生动记录和淋漓激越的艺术作品,鼓荡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经验,深刻影响了一代美术工作者。
艺术评论家李松曾指出:生活、速写、创作三位一体,是黄胄的一大艺术特色。黄胄强调要在生活中起草稿,在生活中练功,让个人风格自然形成。他作品中表现出的豪迈、乐观、英雄主义的审美特色,正是我们时代生活的真实反映。他的艺术思想和他的作品一样,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财富。
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的蔡若虹先生也强调“生活是第一位,指导深入生活的思想更应当是第一位”。他曾在一次报告中指出:“重新提倡写生,就是请画家们退出死胡同走上现实主义大道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让画家们接触现实生活,同时养成具有表现实际物象的能力。近年来有些画家这样做了,山水画家到名胜地区观察了真山真水,花鸟画家也观察到了真花真鸟,人物画家也进行了人体写生;有些画家制作了不少的写生习作,有的画家根据实际观察的印象创作了一些作品;这种做法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继承中国古代‘师造化’的优良传统方面一件大大的好事。”
面对当前各种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美术创作应更多观照现实生活、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今天,我们深切缅怀四位为20世纪中国画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师,并努力倡导他们所践行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优秀传统、“面向生活、表现生活”的创作理念以及勇于革新、勇于创造的实践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和艺术养分。
我相信在传统与现代沟通,东方与西方交融中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在未来的岁月中,一定会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