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现象

时间:2009-03-18 11:05:15 | 来源:华商网

ID为15685的组件出现问题!

告别过去从“写实”到“写意”

《农民工》

《雪域》

《大河之源》(局部)

就在杨晓阳的艺术人生接近一个峰顶的时候,他却和自己过不去,他开始批判自己、否定自己,开始往抽象里走。

一天,刘文西的儿子刘丹在杨晓阳的画室里指着他的一幅近作说:“这幅画像是临摹我爸的哪张画吧?”这句话对杨晓阳有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画了这么多年,原来只是在老师已经开垦出的那块地里种了一些东西而已!

从此,他对自己过去的画法表示出一种叛逆,他下了决心要走出老师开垦的“那块地”!从此,他要告别过去,开始他一生的美术改革之旅。

■说不尽与刘文西的师生情

在杨晓阳的艺术之路上,与老院长刘文西有一段如影随形的关系。这与他15岁起就跟着刘文西学画画,跟随刘文西夫妇30年之久的经历有关,他像刘文西一样热爱美术事业、热爱西安美院,一心想为美院、为美术本身做些什么。早在他当研究生时,就跟着刘文西为美院征地、迁校址、借钱的事跑教育部,跑文化部找人反映学校情况,那时,那些部门他们不认识任何人,只是凭着他们的一腔热情四处奔波。人家问刘文西:“你就是那个画家刘文西?噢,听说过……你们有什么事……”那些从未走进去的大门,就是被他们这样一个一个去敲开的。后来,杨晓阳又以同样的热情和韧劲,敲开了巴黎美院和巴黎装饰艺术学院等一些国际著名学院的大门。

这里讲个小故事。在杨晓阳当学生时,有一次和刘文西一起出去采风,据说他们师生二人是跛了一路。杨晓阳是脚疾犯了,而刘老师的脚上是扎了一颗钉子,因为当地没有医院,采风路上,师徒二人就那么跛了一路。我们从这一个小例子里,便可感受到它所具有的丰富含义,其中有他们对艺术的执著,有性格上的倔强,有感人的师生情。

有一天,刘文西的儿子刘丹在杨晓阳的画室里看他的新作,刘丹指着杨晓阳的一幅近作说:“这幅画像是临摹我爸的哪张画吧?”但那确实是杨晓阳自己的创作啊,这对杨晓阳有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触动,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画了这么多年,原来只是在老师开垦出的那块地里种了些东西而已啊!理性告诉他:我即使把老师学得再到家,也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这是没有价值的,只会模仿也不是老师所希望的,而十年后的去年,刘老师在南昌“全国画派联谊会”上明确地讲,“我教的学生希望都和我不一样”;正如齐白石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件事使他醒悟了,他下决心要走出大师的影子圈,走出老师开垦的“那块地”!从此,他准备了十年,从写实走向浪漫,2000年,他开始“告别过去”,走向象征,他对自己过去的画法表示出一种否定、叛逆和超越,从此,他要告别过去,开始他一生的美术改革之旅。

杨晓阳要告别过去,其中有痛快,也有痛苦,要告别过去的成绩,要告别从年轻时就渗透在自己理想中的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追寻,要割舍多年艺术追求中投入的情愫,尤其是要对已有的概念进行超越带来的压力有充分的准备。

刘文西在央视《艺术人生》节目里谈到,自己当了十年院长,被耽误了十年画画。那么,这是否也能说明他的学生、现任院长杨晓阳的绘画也确实受到了影响?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这位画家不做院长,他的画会画得更好,而且是具有“世界美术潜质”的大画家,因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很大气的画家。而他自己似乎并不这样担心,他说评价是别人、后人的事,自己认为“功夫在画外”,工作也是画画,不但不耽误,而且更开阔。

■卖掉经典再塑辉煌

杨晓阳的画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花费了他10年的时间。第一阶段是写生、写实;第二阶段是主题画,场面大、人物多,这个时期的作品是人们最看好的;目前是第三个阶段,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走向“大写意”。而每个时期他都有一批令人震撼的力作。

杨晓阳的画从写实到写意,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它们多取材于中国的历史、神话和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激情,从他按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历史性所进行的严肃认真之刻画,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修养,显示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命之歌》《丝绸之歌》《大河之源》等作品,题材深厚,民族色彩浓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飘逸着东方艺术的灵性与西方艺术的质感,显示了他成竹在胸的磅礴大气与绘画力度,也展示出他英雄般的气概和驾驭大画的超凡能力。

人站得高了,自然就看得远了。就在杨晓阳的艺术人生接近一个峰顶的时候,在他把那种像油画的“国画美”玩到极致的时候,他却和自己过不去,偏偏不让自己舒服地停留、死守在一种佳境里,他批判自己,否定自己,认为有“死”,才有“生”,才有“蜕变”,他开始寻找突破点,开始往抽象里走。如果没有成竹在胸的底蕴和超越过去的勇气,是不敢那么想更不敢那么做的。

1983年创作的《黄河艄公》和1994年创作的《波斯迎亲》一直被大家视为经典之作,却被他分别以46.2万和24.2万在翰海拍卖会上卖掉。他说,这两件作品的售出,是对过去艺术探索的一段总结,为什么要卖掉它,我不是缺那些钱,而是因为那是别人都会的画法,不是我的画法。这是一段时间里激动不安要突破自己的杨晓阳“行动”的开始,这是他天性爱挑战自己、永不满足的性格所决定了的,这也注定了他在艺术上要比别人走得更远。

杨晓阳近期的画很有特点,那独特的风格,你不用看落款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你随便打开一个画册翻阅,不看目录也不难找到他的画。

记者在翻杨晓阳新出不久的画集里的作品时,被那幅《雪域》所打动,它的深刻内涵使人内心难以平静,会联想人类生死过程里的一些哲学命题,即使眼睛离开画面仍会想着那写意的云彩--一个磕长头的人影。画面主要有四个人物,其中两个写实,两个虚画,后面那个虚画的人物站立着,没有脸,那脖子细长,是教堂的影子,是一种宗教象征。而另一幅《农民工》中孩子拉长的脖子,像鹅的脖子。杨晓阳说,他画的是民工之渴望,那是农村人对城市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样画是主题的一种需要。

记者问,怎么画中人物很像他收藏的那些狮子陶俑呢?杨晓阳一笑说,他确实是把自己喜爱的一些东西在创作时不由自主地带到画里了,因为他画画时不追求表面的漂亮,潜意识里追求着玩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丰富、古老、淳朴、含蓄,看似简单,却在一种高度概括中见其文化含量,其功力却“非一日之寒”。另外,他把自己平时从西方艺术中汲取的营养也带到了画里,将西洋画技法糅进了国画之中,那人物面部的画法,有他对非洲木刻面部线条的感悟,有他长期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和追求。

他的艺术追求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使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之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这种独特的风格。

■现代画风打动美国大师

正在和杨晓阳谈着他的新画法,院里的教授、书法家茹桂走了进来,记者从茹桂先生这里听到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

开创了“后现代”大潮和概念的美国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是当代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全才之一,深受全球学界敬重。文丘里夫妇受西安美院之邀前来讲学,在他们离开西安之际,在机场里看到了一幅人物画,当时表现出极大兴趣,因为他很快就看懂了那幅画,打听此画出自谁手。充当此次翻译的茹桂之子茹雷说,此画就是站在他身旁的杨晓阳所画时,文丘里说出了自己喜欢这幅画的原因:这幅画上的人物是古代的,画法却很现代,我从这幅作品中读出了现代与传统并置的意味,它让我从中感受到汉代艺术的质朴与抽象特点,意味着把中国的传统美术与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创意。

杨晓阳告诉文丘里,他还有另一种画法,即采用传统手法画现代人物,人物是现代的,而画面结构、空间处理延续了中国古典人物画传统,追求一种在传统中表现的现代内容。文丘里面露喜色,说他很希望能够有机会得到杨晓阳作品的复制件。在上世纪的法国招贴画中也有这样的一种画面感觉,那就是文丘里所代表的一个流派的作品,当时的法国也正处在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难怪文丘里看了杨晓阳的画会倍感亲切呢!

■身世画风酷似毕加索

不知怎么的,杨晓阳的身世和多变的画风,很容易让记者联想到了毕加索,尽管他自己不以为然地说他与毕加索没啥关系。

杨晓阳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也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教学经验,这一点与毕加索极其相似,毕加索的父亲也是一位美术教师,家学的营养对杨晓阳的影响自在其中。

另外,杨晓阳也和毕加索一样富有传奇色彩。他三岁时出麻疹,麻疹出不出来,被蹩脚的医生当了感冒治疗,结果,打错了针,身为长安名中医的杨晓阳的太爷从外面开会回来时,杨晓阳已不会走路了,而在家养病的这段时间,他对剪纸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剪得最多的是金丝猴和飞马,自己一边想着一边用纸折着剪着,剪出了各种不同图案,有的还抽象得莫名其妙,却带给他无限快乐。后来,做过教师的妈妈用太爷丢掉的药盒子把他的那些剪纸贴起来,做成了“展板”,竟厚厚一叠,仔细看时,才感觉那造型已显现出他的艺术天赋。

杨晓阳与毕加索天然相似的是对生命充满热爱与激情,其作品都钟情于表现神话与现实。记得毕加索曾说过:“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书法家”,他的《斗牛》系列,用笔奔放,极似中国的写意画,而身为中国画家的杨晓阳在这方面自是得天独厚,他往写意过度时更加从容,更接近天然,近年来,他画了许多线描,许多没骨,他的素描、人物、山水等多层面的画作显示出他的画风如毕加索一样多变,而他绘画的主要趋势就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从步入画坛就表现出了持久的、坚定的、成熟的或者说是直截了当的审美眼光。毕加索是典型的西班牙民族,激情奔涌,而杨晓阳又是典型的东方人,内心热烈而外表深沉,更善于用幽默和“后加力”厚积薄发,更持久地表现着他的存在和影响力。

记者忍不住和杨晓阳谈到毕加索时,他说,他曾四次走进卢浮宫,当他第四次走进卢浮宫时已感觉不到什么艺术性,那纯粹的“模仿”艺术让他倒胃口,而当他走近毕加索时失去了标准,但却很兴奋,他觉得毕加索的线条很有概括性,很简单、很利落、语言少但很完整。

■希望国画来次“文艺复兴”

记者后来得知,也正是这次“兴奋”,让杨晓阳的观念从此有了一种彻底的改变,对他的一生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他从骨子里开始了毫无保留的“告别”。

杨晓阳说,19世纪以前的欧画,大家画的都一样,都在求真,当世界上有照相机以后,这个艺术时代就意味着结束,而那种艺术也就成为历史,我们中国画不也一样吗?画到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国画难道就不该也来一次“文艺复兴”吗?虽然国画不同于西画,永远是你画的是你,我画的是我,但是,我们当下的中国绘画大量的只是西方已过时绘画的复制和模仿品。他在提醒人们,我们当下的美术在世界范围内应找回我们自己,否则,在文化上我们就没有自我和自尊。杨晓阳说:“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传统、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我看没有一个成熟、强大的民族愿意按别人的标准来画画。”他强调,我们也要把西画的方法拿来,但不能偏离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和艺术精神,近50年来,我们从内容、形式、精神上割断了中国绘画基因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应该反思的。

这些年来,杨晓阳一直在“求变”的路上苦苦探索,从未停止过,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小变化到大变化,从复杂到简单,从颜色的丰富到用色的越来越少甚至不用色。他说,我之所以少用或不用颜色,并不是放弃颜色,而是觉得里面有颜色,墨分五色,它在变化中又丰富无比,黑白两色实际囊括了世界上所有颜色。他认为,水墨的表现过程中概括了这时候作者的全部人生经历、认识、学养、功力。

他说:“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研究过程,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彻底画成一种线描和没骨的,线描和没骨完全是中国的,这些东西跟西洋绘画完全是两个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近20年,我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著名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经过对比后得出结论:‘东方艺术是世界各种文化形态最好的一种形态,它的成就最高,而且从开始就是最高的’。于是就形成了我自己独特的绘画追求———‘大写意’。”

他对中国画总结出十大观察法,即: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远观近取、近观远取、多面关照、长短并用、目识心记、动静结合、由表察里、以情动物。他在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不仅概括出了前人未总结的中国画的五大技法,即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还创造出写实、概括、取舍、意造、忘形之“造型五步”。他用笔有四个过程,也是四个境界,执著、从容、放纵、忘情,所谓“用笔四境”。另外,他还总结出了“用墨四境”,即:淡墨明丽、中墨苍茫、重墨深厚、焦墨沉绝。

杨晓阳正以极大的热情,顽强而坚定地走向“大写意”。他以积极的个人行动,带动着中国画“文艺复兴”进程。

1  2  3  4  5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