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魂》是周韶华“大河寻源”组画中的一幅,初稿于1981年,全部组画共50幅。于1983年7月17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以“时代的儿子”自居和自励的周韶华,在“回答不清的苦恼”中,向黄河、长江探求答案,他说:“回答不清的苦恼”是“新的美是不是就是时代精神的自由显现或时代理想的升华?”《黄河魂》及系列组画对上述问题作了一种无声的却是有色的解答,王朝闻先生看了这个画展很激动,欣然为《人民日报》撰写评论,称赞为“造型性的黄河大合唱。”
1980年,周韶华在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茂陵霍去病墓时,萌发了创作以黄河为母题的“大河寻源”组画构想。随后四次深入黄河,从源头至入海口,前后行程约三万里,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资源和全流域的自然资源为依据,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寻找中国画从古典型态转变为现代型态的途径。
《黄河魂》以黄河为背景,参照东汉石雕镇墓兽——辟邪构成。“我选择黄河这个母题,是把它当作人民的化身,民族的灵魂去体验感受的。在对黄河的考察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毅、勇敢、痛苦、牺牲和创造历史的不折不挠的精神,并力图从历史的纵深,从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中开掘时代精神。以呼唤民族大富灵魂为使命,展示中国水墨画新的时代风范。”
周韶华1929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父母早逝,当过童工。12岁参加八路军,从事战地美术宣传工作,先后在华东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中原大学新闻系、美术系学习。19岁的第一次在《新华画报》发表美术作品《买辣椒》《做军鞋》。周韶华认为自己的艺术成长深受画家石鲁和傅抱石的影响,并提倡艺术创新。五十年代,他专攻水彩画,他不受缚于面对实景一笔一划的写生,而是放开画笔,进行创作。六十年代,周韶华感到水彩画的天地不够广阔,开始钻研中国水墨山水画,他出生于大海之滨,又曾在武当山脚下生活多年,大自然的美为他提供的不仅是创作素材,还充实了他的创作胸怀。
他把道家高视阔步,无限宇宙意识和“周易”的刚健精神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这是他的一大创造,也是理解他的作品的重要之关键。八十年代初他深入黄河、长江流域,深受两河流域文化熏陶。他说:“我不想简单地,被动地图解黄河,可是难点也在这里。”他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黄河的各种壮丽景色的。也是他的“全方位观照”理论实践的结果。
在80年代初,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大家还比较迷茫的时候,周韶华的《黄河魂》及系列组画以一种暂新的面貌,为美术的创新开了先例,也是20世纪后期,继黄宾虹、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石鲁之后在新的层面上实现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中国山水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的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开宗创派的革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