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隋建国:我不是观念艺术家!

隋建国:我不是观念艺术家!

时间: 2009-06-12 16:02:43 | 来源: 中华美术网

2008年,隋建国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颁发的“年度艺术家奖”,组委会的颁奖理由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当代型态的探索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承担着当代艺术家在社会上的批评角色,并且在艺术教育领域不间断地付出努力。

隋建国被称为中国当代雕塑的标志性艺术家,其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不断更新的创作理念;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官方身份。他游刃于官方立场的造型观和历史观之间,同时又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日前,本刊记者如约来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隋建国亲切地与记者交谈,目光中不时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我不赞成观念艺术这个说法”

近年来,观念艺术或者说艺术的观念化日益成为雕塑创作的重要价值标准。隋建国也屡屡被冠以“中国将雕塑纳入观念艺术的最早的实验者之一”、“中国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中国雕塑家”、“中国观念艺术代表人物”等称号。但对此,他自己颇有异议。

“我不完全赞成被用滥了的观念艺术这个说法。”隋建国告诉记者,每个作品都有特质,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没有观念的,只是观念不同而已。今天被叫作观念艺术的大概是与以往不同的新艺术的代名词,人们把没法描述清楚的作品叫做观念艺术,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今天的各类新艺术没有共性,不能笼统地以观念艺术一概而论。

“我不是观念艺术家,很多作品实际上与观念艺术无关,我只是做艺术而已。”隋建国如是说。按他的理解,观念与文字分不开,最经典的观念艺术只能由文字表达,像美国先锋概念艺术家劳伦斯·维纳才是真正的观念艺术家。

针对所谓的观念艺术对传统写实雕塑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隋建国表示,古典主义也可以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新的可能性,写实主义雕塑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写实能够成为当代艺术语言

纵观隋建国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似乎总在探索这样一个命题:注重个人表达,反映当下现实。在创作过程中,隋建国遇到了挑战和激励他的主要问题:公共意识形态的表述和个人表达两者间的抗衡、雕塑语言在艺术与功能领域的不同运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你必须依赖于一个系统,必然是寄生于某种体系和环境里。”隋建国认为,雕塑要有现实和社会意义,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政治文化问题。他的《衣钵》系列作品有别于早期的《地力》系列,不再把生命作为抽象的存在来表现,而是追问存在的原因,更强调人生存的具体文化环境,反映出对历史文明的反思。

但如果你对他作品的理解仅限于政治文化角度,那就太片面了。隋建国说,“一件雕塑作品总有一部分是给一般人阅读理解的。政治文化因素是外表的,重要的是外表背后的东西,这就是雕塑语言的问题。”作为《衣钵》系列最典型的标志,中山装是象征中国百年文明史的典型文化符号。在这里,隋建国搬用了现成品的概念。

“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中山装则是人的造物。我是在拷贝上帝造物的造物,即人创造的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隋建国说,“中山装”是他重新回到写实雕塑语境里的武器,也体现了他对极少主义在中国的可能性的理解。因为在这一系列作品之前,隋建国的作品多是非具象的、材料实验性的。此时他用“中山装”证明了:“写实是能够成为当代艺术语言的。”

“写实技巧其实很好用,只要你能够从中跳出来,不再像传统雕塑家那样囿于其中。”隋建国表示,写实体系可以是一种很有用的媒介,比如可以继承古典雕塑的特点,对写实形象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他希望雕塑家以不受约束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传统和文明,对一切可能的形式做出探索。

感悟雕塑的意念空间

古典主义从形象入手,它要拷贝形象;现代主义则从材料入手,把材料当作雕塑的基本方法。隋建国在创作中十分重视材料的运用,他说,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感受是艺术语言发展的基础。雕塑没有固定的材料,且不受限制,有很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此外,不同雕塑材料可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增强了空间突破的力度。

隋建国告诉记者,对雕塑空间语言的观察研究,可以发现雕塑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与绘画不同,雕塑由于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也被叫做“空间艺术”、“触觉艺术”。雕塑的自在空间是雕塑的本质属性,要将雕塑的空间语言展现到极致,就要使雕塑空间的虚与实、动与静达到尽可能的完美。而在作者、作品及观者三者的意念碰撞中,则能营造出雕塑的意念空间,这主要源于雕塑作品的内涵引发、观者的精神共鸣、雕塑创作者的思维走向。

隋建国透露,他近期关注的焦点正是雕塑概念中更为广阔的层面,即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如空间存在与我们感知它的方式、感知的时间过程相关,也与感知者的文化与社会习性相关。记者获悉,今年九月,他将在今日美术馆举行一个关于空间感受的雕塑展。

站在高处看前沿

作为一位响誉国内外的雕塑家,隋建国对目前中国雕塑现状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告诉记者,中国雕塑除了要有外在表面的形象,即对自然对象的拷贝复制外,还要适当跳出来,重视材料语言和空间语言,从而得到一种更宽的发展思路。当前中国雕塑界在现代雕塑语言上的挖掘还欠缺,缺乏由本土文化观念来带动的材料形式语言。

雕塑界好比是一座金字塔,现在能够站在顶端的只有极少数。隋建国认为,站在塔尖的雕塑家,除了水平高、功力深厚、研究最前沿的专业问题外,还要对各种现实问题有敏锐的把握。他希望中国雕塑家提出新问题,并解决对自己来说最有挑战性的问题。

针对当前国际雕塑界的前沿观念,隋建国主要介绍了三大问题:其一是反纪念性的表达。雕塑界开始对二十世纪雕塑在社会所起的作用进行反思,其中一种反传统、反纪念性的表达方式渐被应用,这种新兴的诠释方式面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怀疑主义的态度,对于堂皇宏大的题材和永久性纪念性等雕塑的原本特性不感兴趣;其二是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的抗衡。传统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即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突破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其三是国际潮流与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冲击。虽然国际上仍有主流艺术趋势的存在,但却不再用统一的标准判断优劣,开始承认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价值。

“金融危机?我比以前更忙了!”

作为当代艺术品板块中的重要组成单元,雕塑作品也开始逐渐活跃于艺术市场中。对此,隋建国认为,如果一味地服从市场那就死了,雕塑家要努力做到不跟潮流走、不被市场征服。这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一方面寻求获得资金的方法,另一方面不放弃自己的艺术探索。他说:“丧失了自己是最严重的。”

谈到金融危机对他的影响时,隋建国说,他比去年更忙了,手上有包括上海世博会在内的六七个项目。

隋氏趣闻: “请触摸!”

值得一提的是,隋建国并不认同当前雕塑展中“不许触摸”的禁令,“雕塑空间应该让观察者充分地去感受。像我的玩具恐龙,如果不摸不碰,还真感受不了。”为此,他还曾特地在一些展出的雕塑作品上写“请触摸”的字样。

隋氏评点:推动中国雕塑的三股力量

隋建国告诉记者,当前中国主要有三大组织推动中国雕塑成长壮大: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雕塑学会。这三个板块都在积极努力地组织各种雕塑推广活动,除了上述两个雕塑展外,还有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等大型雕塑展览。

记者问起近期在北京举行的两个大型雕塑展时,隋建国说,中国雕塑百家联展和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具有普及型的特点,覆盖面大,参与的人也多。这两个雕塑展展现的大都是中国基本雕塑队伍的作品,作品样式繁杂,但运转起来相对简单。

隋氏教育观:艺术家要不断寻找自我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把雕塑系的教学体制“从十九世纪拉到了二十世纪,将十九世纪的传统写实教育观念和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教学系统放在一起”。在教学中,他希望学生不断地去寻找自我。“我不会要求学生该怎么做,我的作品只是一种引导。”隋建国告诉记者,无论是钻研传统写实雕塑,还是突破雕塑规章制度,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就好。

“划一看似推进,实则扼杀艺术。”隋建国说,他不希望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做一样的艺术,也不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模式。如果你的雕塑形式是现成的、过去有过的,那就要努力做得比过去更好;如果你尝试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即使不成熟,也很可贵。艺术这样,人生亦如此,条条道路通罗马,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领悟生活的真谛,没有唯一的领悟方式。

针对有些处于茫然中的学生,隋建国透露,现在中国缺乏从事雕塑理论文化研究的人才。此外,他认为自我定位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要当的是票友还是艺术家。如果是票友,你只要看看、玩玩就好了;如果选择当艺术家,你就得去接触并领会这个领域的前沿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