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王式廓去世时,我才13岁,在我的一生中,那是最深刻的一段回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爷爷是那个我一去看他时就追着我、揪着我的耳朵看的人(因我得过中耳炎);是那个抱起我让我可以随便挑他书柜里东西的人,(他的书柜是不许别人动的)。
儿时的我最不愿意照相,而爷爷又是相机不离手。与爷爷见的最后一面是在1972年他刚从“牛棚”放出来,当时他特别高兴,请我们全家去中山公园里玩、还在那里的餐厅吃了饭,又去了天安门广场照相。见我不愿意照相,他就偷偷的从远处、从侧面为我拍照,家中珍藏的一张在天安门广场我吃东西的侧面照片,就是爷爷拍的。
小时候,奶奶总对我说:“你爷爷是个有想法和做大事的人”,在他去世的时候,听周围的人讲:爷爷是位大画家。从那时起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读懂他。只要是爷爷的资料我都尽量收集。经常听到罗工柳、冯法祀、侯一民等美术界的老前辈讲起爷爷的故事,都让我感觉到又接近了他,也更增加对爷爷的了解和敬佩。1995年,当我有了一点微薄之力时,我鼓起勇气为爷爷举办了一次画展<<王式廓素描艺术展>>,当时有人问我:王式廓的画已经过时了,画的都是革命的、都是农民,你为什么还要办画展?我却笑而不答,但我心中是想说:希望人们和我一样再一次走近他、认识他,经过了不同时代的沉浮,人们更应该多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他。我要向更多的人们展示他的艺术和人生。把那些人们所熟悉的,还有大量不为人们所认识的王式廓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当时有位记者根据我的想法写的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道出了我和父亲王其智两代人的心声。已年逾古稀的父亲看到这篇文章时,流下了眼泪,此时我最能懂得父亲的心情。作为王式廓的子孙,在我们的眼中爷爷的每幅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也是爷爷用生命谱写的艺术诗篇,他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无价的;他留下的艺术教诲和高尚的人品,是最珍贵的,更是我们子孙真正应该继承的“遗产”,也是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
遥想当年盛桂荣奶奶为支持爷爷留日学习绘画,不惜卖掉家中的地产和自己心爱的首饰为爷爷筹集学费;“七七”事变后,爷爷回国抗日,奶奶更是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独自抚养三个儿女,照顾两位老人;建国后虽与爷爷同在北京,奶奶为了不影响爷爷的事业,选择了孤独和沉默,即便是在文革期间,因受到爷爷的牵连被遣送回山东老家,仍然对爷爷没有一句怨言。文革后,奶奶回到北京,直到1989年在京去世。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总是对我们讲:“你们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画家”。今年是爷爷百年诞辰、国家及中央美术学院将为爷爷举办纪念活动,我想奶奶在天之灵也会得到告慰。在我的心中如果没有奶奶的支持就没有后来的王式廓、也没有了王式廓的艺术,奶奶同样令我们子孙尊敬和爱戴。今年初,中国美术馆展出了王式廓的部分捐赠作品,在爷爷的作品前八十岁的父亲在给我四岁的儿子讲述太爷爷的故事,我心中感慨万千,眼前又浮现出四十多年前,爷爷抱着我的情景…….
当年儿子出生时我给他取名鲁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简称),这就是对从延安走向北京的王式廓的最好纪念,我想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他会更好的读懂太爷爷王式廓,更能深刻的理解他名字的意义。(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