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杨庚新
1949年3月,北京刚刚解放,徐悲鸿先生在解放区美术作品展上看到王式廓《改造二流子》和《白毛女插图之一》两幅作品称赞不已,说:“七年前我曾以见闻所及,颂扬木刻家古元,此次又发现两颗艺术界的巨星:一为王式廓先生,一为邵宇先生。我久闻王式廓先生之名,此次才得见到他的作品(仅两幅),果然卓尔不群,诚为成熟之天才”“我虽然提倡写实主义二十余年,但未能接触劳苦大众……。解放区艺术一洗以往抄袭的恶习,八股的传统,空想的浮泛和崇拜假古董的弊病,其作品都是生气蓬勃,真趣洋溢”“我敢预言:新中国的艺术,必将以陕北解放区为起点。” 徐悲鸿先生对以古元、王式廓为代表的解放区美术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和所寄予的莫大希望,出于他“提倡写实主义二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和历史的反思。本世纪以来,徐悲鸿等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们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观念局限,也没有留下多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30年代初,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造就了大批革命美术家,他们以刻刀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讴歌工农大众,创作出一批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作。左联时期美术在组织上和经验上都为日后抗日时期的美术(无论是根据地还是国统区)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古元、王式廓等延安解放区的美术家们继承了徐悲鸿等前辈的写实主义和左联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揭开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王式廓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画家。画家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服务。在半个世界的艺术生涯中,王式廓不仅绘制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作品,而且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教学方法。王式廓的艺术实践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一代人,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冯塔诺说:“现实主义囊括全部丰富的生活”。自然、社会和人,应该是它的全部内容,但人则是它的主体。王式廓认为“对人的深刻理解是现实主义的根本问题”。这不止是一个认识方法问题,而是带有普遍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对人、人的命运的关注和理解,是王式廓现实主义艺术的出发点和归宿。王式廓正是以此展开了他的现实画卷。他画工人、农民、战士、干部、英雄、领袖;男人、女人、老人、儿童、中国人、外国人……但他不断重复的、大量的还是农民,象40年代的《延安老农》、《老汉》,50年代的《农妇》、《京郊农民》、《社委杜序》、《饲养员吕俊》、《副社长吕春香》、《张郭庄农民》;70年代的《老贫农》、《巩县老贫农》以及《改造二流子》、《劝父入社》、《血衣》等主题性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无不是农民。农民──中国社会的主体,也是王式廓现实主义创作的主体。王式廓自幼生长在农村,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参加劳动和广泛接触中,对农民的疾苦有深切了解。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立志要表现农民,画出他们的苦难和不平。后来到了延安,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和深入斗争实践,才对”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代言人。王式廓经常深入到农村,参加社会工作,为农民扫院子、做农活,休息时给农民写生画像。王式廓画的许多形象都是来自生活的直接和间接体验,都是“深入观察生活和人们心灵的结果。”他说:“了解人,不能满足于对人的外表的认识,而应该了解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人们的心灵,人们的心理活动,各种性格特征……。要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其中的社会、时代意义的东西。”
正是有了这样丰富的生活实践和深刻的理论认识,王式廓才可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发现有社会、时代意义的东西。”从40年代到60年代,王式廓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为主题的情节性绘画、代表作有《延安农民读报》(素描,1940年)、《宣誓》(素描1940年),《改造二流子》(版画,1943年)、《参军》(油画,1953年)、《劝父入社》(素描,1954年)、《油灯下的社员会》(素描,1956年)、《毛泽东视察农村》(素描,1958年)、《血衣》(素描,1959年)等。当年,画家无意编撰一部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但今天我们把这些画面衔接起来,却是一幅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形象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群众翻身解放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了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在中国,在世界还不曾有人这样一往深情地讴歌农民,表现农民,关心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唯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王式廓才能以深邃的洞察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社会、时代意义的东西”,并把他们再现出来,绘成史诗般的画卷。形象,可视形象,是绘画的生命。没有形象,便没有绘画的生活。王式廓谙熟此理,他紧紧抓住形象不放,提出创作、构思要“先有人物形象”。他说:“艺术形象,是画家深入观察生活和人们心灵的结果”,如果“心里没有具体的人物,对于事件情节中的人物的来历身世、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气质风度等,缺乏理解,只是机械、冷漠和符号似的说明出来,这样画出来的画,不会有生活气味,自然也不会有富于性格的和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王式廓《关于美术创作构思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实习前对学生讲话摘要》载《美术》杂志1957年3期),王式廓同时又认为,仅仅抓住一般形象还不够,还必须时时刻刻抓住生活中的可视的形象,因为绘画艺术的形象是通过视觉传达给观众的。这样,王式廓就把绘画艺术和其它门类的艺术区别开来了。王式廓十分重视绘画艺术的可视性,强调画家必须用画家的眼睛观察人、观察生活、观察一切,抓住可视的形象──可视的事,可视的人(动态和表情)。这种可视的事,可视的人往往是在瞬间展示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王式廓认为“绘画,只能通过瞬间视觉形象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意义。绘画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善于抓能最好的揭示人物心灵,最能表现情节发展、表达思想的瞬间表情”。(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载《美术》杂志1959年3期)基于这种认识,王式廓格外重视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瞬间选择,认为“是否能在揭示人们心灵的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找到最恰当的瞬间,是否能达到可视性的绘画形象和深刻揭露生活本质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王式廓《谈下乡实习的要求》)
具有可视性的情节绘画在现实主义艺术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外美术史上都产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五、六十年代我国美术受苏联影响,情节性主题性绘画在画坛上独领风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画家,产生了一些高水平的富有时代底蕴的美术作品。其中,王式廓的《血衣》就是一件划时代的力作。《血衣》以饱受迫害、手举血衣悲痛欲绝的农村妇女的血泪控诉为契机,展开了愤怒的农民群众同恶霸地主面对面斗争的宏大场面,表现了翻身后农民的觉醒和力量。作品以史诗般的语言、纪念碑式的造型镌刻了民主革命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血衣》是王式廓长达十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凝集画家的全部感情和生命。《血衣》在思想深度、精神涵量、画面气势、形象塑造上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时代高度。以《血衣》为代表的主题性情节性绘画,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绘画的不朽典范、是画家现实主义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的高度契合。
王式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卓然大家,他能驾驭素描、油画、版画、水墨画等多种艺术语言,而且样样精到,难怪徐悲鸿先生赞之卓尔不群,诚为成熟之天才。然而油画《血衣》还没有动手,就倒在画架旁了,他带着多少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从1973年至今二十二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整理王式廓材料、重新审视他的艺术道路时,依然为他的早逝感到无比惋惜。王式廓没有走,他创造的闪烁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形象,依然活现在我们的心里,他走过的现实主义道路,依然是我们遵循的方向,他和老一代艺术家开创的社会主义美术基业,依然是新时期美术发展的基础,他的献身精神,人格力量,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王式廓没有死,王式廓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