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上海中学生乐队在升旗仪式上大秀摇滚歌曲的视频引起网民热议。记者采访获悉,这个乐队不但“玩”摇滚,还玩爵士和POP,而这个“混搭”乐队,不仅没有被“挤”出校园,还备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升旗仪式上的摇滚
这次“演出”没有如我们想象一样将升旗仪式搞成一场狂欢,我们看到的是有些稚嫩、羞涩、不自然的演唱者,和队列整齐脸上却不时露出会心笑容的观众。或许,这根本不能被称之为一场“演出”,倒更像是青少年文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一次试探。
升旗仪式在国内教育体制中颇具代表性,在人们的印象中,升旗仪式似乎总是应该充满着刻意说教和宏大话语,这从某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如今青少年面对的文化困境。近些年,动漫产业纷纷在政府主导下走上前台,其中有青少年喜欢的作品,但也有部分作品因为一味追求“教育意义”而受到冷遇。
这样的冷遇并不仅仅出现在动漫产业,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和供成年人欣赏的影视作品相比,近些年来反映青少年生活的影视作品相对稀少,即便有也往往是昙花一现,而让人津津乐道的优秀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则更是十分罕见。
是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文化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从港台流行乐、欧美摇滚乐、日本动漫,甚至港台、西方的偶像剧遍及校园便能看出。那么,为何我们无法产出原创性的青少年文艺作品?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我们的青少年没有原生态的文化环境。以动漫为例,中学生的篮球队可以被日本拍成《灌篮高手》,围棋社的故事可以拍成《棋魂》,其实讲述的无外乎是孩子们在如何“玩”。
而中国的孩子却缺少这种原生态的“玩”的状态,可以说中国的孩子是不会“玩”的,或者说,他们没有“玩”的空间。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本分是“好好学习”,他们接受的文化是充满官腔的刻板说教,他们被灌输的思维是成人们的功利。
没有生活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缺少了“玩”这种生活状态的青少年文化也必然贫瘠。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这所中学的“摇滚秀”,是出现在学校倡导学生社团组织的背景下,也就是说,你不但可以玩摇滚,只要你喜欢,也可以玩别的,不会因为你“不务正业”而受到限制,这正是一种培育青少年原生态生活的有益尝试。
其实,“玩”的生活状态不仅仅该出现在校园之中,社会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取得真正的发展,都需要具有相当庞大的爱好者群体作为支撑。而爱好者群体的建立最好是“从小抓起”,如果孩子们能够生活在一个不以某种仪式为禁律的宽容的文化环境中,对他们的成长将是一笔财富。虽然在目前的校园环境中,在升旗仪式上“玩”摇滚还有些另类,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积极的实验,或许能够“玩”醒中国的青少年文化和爱好者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