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户外音乐节进化ing 有性格才有机会生存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4-07-17 09:43:55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

张曼玉(资料图)

  张曼玉(资料图)

从1999年迷笛学校举办第一届“迷笛音乐节”,拉开中国式“伍德斯托克”的神秘帷幕,户外音乐节就以它天然贴近年轻人的属性,毫无排异地在中国生根开花,繁荣驻扎。据统计,去年在中国各地举办的音乐节超过200场,平均每周2场。

繁荣的市场,同时也是竞争残酷的淘汰赛!是个音乐节就能卖到盆满钵满的新奇阶段已经过去。在上海这个见惯了音乐节的城市,观众开始从挑选参演歌手,转向挑选品牌。没有性格,就等着在进化中被逐渐淘汰出局吧。

上交夏季音乐节用互联网思维,玩古典音乐

传统最长的音乐节

夏天才刚刚开始的上海,夜晚的户外很宜人,清凉,有风,淡淡的树叶香气。

没人会在这种晚上,拒绝来点音乐。

作为上海最传统,历史最久的音乐节,上交夏季音乐节从未错过七八月的好时光。

绝大多数人,以为户外音乐节是最近十年才引入的“舶来品”,他们把2000年在上海举办的迷笛音乐节定义为国内音乐节的“首秀”。事实上,中国的夏季户外音乐节历史远比观众想得更久——上世纪初,上海交响乐团还被叫做“上海公共乐队”的时候,它就很赶时髦地在黄埔江边的露天公园里举办过夏季音乐节。之后,在法国公园,也就是如今的复兴公园,也做过露天夏季音乐节。“所以,上交的音乐节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最长的音乐节嘛!”上海交响乐团副团长周平介绍说,跟上交夏季音乐节的历史一比,迷笛那可就是“音乐节宝宝”了。不过现如今的MISA夏季音乐节,是上海交响乐团从2010年重起炉灶打造的新品牌,最多只能算“复古”,不是真古董。

今年上交将夏季音乐节的黄埔分会场设在延中绿地,欧洲风味浓郁,舞台的背后是灯光中西欧古典巴洛克式的音乐厅建筑,观众席被绿树围绕,配上古典音乐,恍若走回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复兴公园。

乐队带头穿T恤

台下倒是不乏穿着礼服、细高跟鞋、挺有三十年代范儿的女观众;可台上庞大的交响乐团,却是一水儿的“不讲究”,白T恤,黑裤子,有几个没把T恤束进裤子里的男音乐家,肚子圆墩墩的轮廓都腆出来啦!

这是标准着装?这是MISA标准着装!

为强调夏季音乐节轻松随意的氛围,MISA竖出的第一个性格标签就是“随便穿”。夏季音乐节从第一届就喊出“穿着T恤、牛仔来听古典音乐”的口号。

2012年,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余隆首先“以身作则”穿牛仔裤和翘头靴子,“变身”西部牛仔出场,指挥了上交和美国乡村乐队罗马水牛合作的第三届MISA闭幕音乐会。那晚,上交所有演奏员们统一穿着牛仔裤,蔚为奇观。

2013年上交把MISA的宣传片拍成微电影,在全上海的电影院和电视频道插播。微电影里,出镜的观众和音乐家都是休闲打扮,甚至有一个镜头,观众伯伯穿了件老头汗衫就去听音乐节了。

今年的MISA开幕演唱会上,乐队同样是白T恤上场。

倒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7月4日的MISA开幕音乐会不巧撞上了雷电暴雨,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上交临时把黄浦江边绿地上的音乐会改挪到复兴路上的新厅内部举办。全T恤演奏员在音乐厅里演奏交响乐,意外呈现了一把“混搭风”。

思维在变,乐曲也在变

把古典音乐从室内音乐厅移到户外,演奏员穿T恤牛仔裤,就会有更多听众?

开玩笑!如果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有效,古典音乐也不会小众化。对于纯古典迷来说,户外演出的声音效果远不如室内,许多古典乐“死忠”因此抗拒户外演奏会;而普通观众,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的心情也不会因为演出在户外就有所改变。“既然观众不来,那我们去找嘛!既然观众不想改,那我们改!”5年来,上交夏季音乐节的节目单每年在做调整,最大的意见指标来自于观众反馈和自我审视。这种方式,套用一句时下很流行的年轻的词汇,叫做“互联网思维”,将传统的单项输出产品链,辅助以全方位的受众互动和反馈,改造成封闭流动的“价值闭环”。

最初几届的MISA,看得出还是套用英国经典的BBC逍遥音乐会基本框架,节目单上以大团和名团的音乐会为主,虽然选择的曲目较音乐厅里演奏的轻松,但仍逃不脱古典基本框架。之后MISA却一年比一年更“有性格”,活泼欢乐的打击乐加入了,跨界混搭加入了,爵士歌手来了,甚至欧洲顶级木偶剧团都来了。

青年人喜欢看电影,MISA在2012年引入《指环王》原声音乐专场,之后每届保持一定的电影音乐的比例,今年还独家引入刚刚在奥斯卡获奖的动画片《彼得与狼》原团演奏专场。BBC纪录片红遍微博,上交立刻购入地球三部曲版权,让观众一边欣赏古典配乐一边看BBC纪录片。《忐忑》成神曲了,龚琳娜被邀请到MISA,和民族乐团轻吟浅唱《静夜思》。今年的谭盾更绝,请观众们入场时刷微信公众号,下载他事先录好的一段语音素材,现场他指挥这部分“微信声部”,让观众参与他的交响乐。

室内,篷房,再到户外

如果说,“先锋古典”的定位,“数据分析”和“价值闭环”考量节目,还不算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部,那么再加上用户体验,就凑得七七八八了。

2010年首届MISA夏季音乐节举办,上交在汾阳路上海音乐学院背后搭建了1500平方米的敞篷古典音乐厅,被诟病明明打着户外的牌子,却不在户外举行。2年后,MISA终于下决心移师浦东陆家嘴绿地,亲近户外,却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额外搭建篷房。“举办夏季音乐节的选场很讲究,要根据气候不同有调整。如柏林森林音乐节就是在无遮蔽的露天举行,因为德国夏季晚上温度在28度左右,适合户外活动。但是同样时间段在意大利南部、日本等地举办的夏季音乐节就必须搭帐篷。美国的音乐节都在偏远开阔的乡下。但在上海,下班族到乡下交通不便,我们只能就近选市中心,还必须有树木、有草坪、有风景,能让大家晒着星光喝点啤酒。”上交夏季音乐节项目负责人说,每个细节都关系到听众对音乐的感受。

2012年的篷房没有空调,2013年改软管送冷风;2013年空调送风影响音乐效果,2014年改户外江边有自然风降温的所在;全户外场地容易受天气影响,应急预案和备用场地随时待命,遭遇雷雨有大巴送观众去室内场地……这些细节与音乐本身无关,但对于用户体验,每一个积累都很重要。

迷笛摇滚音乐节最老的,和最顽固的标签式成功

要说到“标签式成功”,最早应用这个特色的音乐节是迷笛摇滚音乐节,当然,它也是存活到现在最久的国内音乐节。2000年的迷笛音乐节,与其说是“节”,不如说是迷笛人的一次内部联欢:张帆开办迷笛音乐学校第一学年结束,毕业学生们的一场演出被冠名“迷笛音乐节”。而后,竟然就这么一年年踉踉跄跄地坚持下来,靠朋友们口耳相传,这个有点与众不同的音乐毕业仪式,有了观众,有了一群观众,有了一大群固定喜欢摇滚的观众。2006年,积累到第七届的迷笛音乐节第一次观众破万,靠门票达到收支平衡,这是国内音乐节吹起的第一声胜利号角,也激励着迷笛学校试试看搞出点更大更好的东西。最先7届举办迷笛音乐节的资金,一直是迷笛音乐学校自己掏腰包,所以最开始场地和音响条件都不如人意,歌手全部免费演出。

好在摇滚够糙,不在乎这些,观众掏钱也不是为了听CD重现,而是为了在摇滚现场。

打出名声和盈利点之后,给钱的赞助商来了,洽谈提供场地的赞助商也来了,迷笛有钱请更好的摇滚音乐人飞来上海参加演出,有钱提供他们食宿,也有钱改换设备。但是,对摇滚音乐节而言,有钱未必是好事,至少摇滚迷对可见的商业元素有不小的反感。他们宁可在裸露水泥的仓库里喊叫,在三甲港的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转场,也不想舒舒服服坐在印有赞助商Logo的沙滩椅上听摇滚。“因此,我们一直控制着赞助,我们不出让音乐节的冠名权,这是基本底线。”迷笛音乐学校的媒体运营总监如此解释。对于这个音乐节而言,迷笛和摇滚已经是密不可分的搭档,缺了谁都不能维系下去。保持“小而美”的品牌,保持单纯,是迷笛坚持到如今最值得骄傲的成功准则。

1   2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