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魔笛》将登北京 采用默片表现手法

时间:2017-07-21 13:58:26 | 来源:搜狐音乐

资讯>生活>音乐>

由德国柏林喜歌剧院携手英国1927剧团共同制作的莫扎特歌剧《魔笛》,将在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奏响。7月19日,歌剧《魔笛》新闻发布会在天桥艺术中心多功能剧场举行,导演托比亚斯(Tobias Ribitzk)和帕帕基诺的扮演者汤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现身发布会,与在场媒体共同分享了这版创新歌剧创作理念,独家揭秘了台前幕后的心路历程。此外,媒体还跟随剧组走进后台,深度探访了《魔笛》幕后的奥秘,并抢先观看了《魔笛》剧组的联排。

新版《魔笛》向荒诞剧情的致敬

7月19日,德国柏林喜歌剧院和英国1927剧团共同制作的歌剧《魔笛》新闻发布会在天桥艺术中心多功能剧场举行。导演托比亚斯(Tobias Ribitzk)和帕帕基诺的扮演者汤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应邀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作为莫扎特最具有代表性的德语歌剧之一,《魔笛》在今天也是世界各地歌剧院的常演剧目。与众多经典版本相比,柏林喜歌剧院这次脱颖而出,玩出了“新花样”。发布会现场,导演托比亚斯(Tobias Ribitzk)坦言,最初团队在制作这部歌剧时是有不少压力的,如何跳出思维惯性演绎这部经典歌剧,更形象地诠释这个童话故事,并且制作出一部老少咸宜的歌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邀请英国1927剧团加入到这部剧的制作,是因为他们天马行空的思想与这部剧荒诞的剧情和超现实主义不谋而合”,于是在两年多的潜心钻研下,这部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以动画形式呈现的《魔笛》将原作中“荒诞、矛盾,幻想、魔法和超现实主义”的故事元素和音乐精神传递下来。

后台探班揭秘最“潮”歌剧

发布会现场帕帕基诺的扮演者汤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这位杂志《歌剧世界》提名为“年度最佳年轻艺术家”表示这是他首次出演这种形式的歌剧:“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无法看到背后的图片,可移动空间大概只有10-20厘米,为了与乐队、画面同步往往要大量的练习与配合。”如今,投影在剧场的应用并不新奇,但柏林喜歌剧院版《魔笛》更看重的是“二维”的动画与“立体”的演员之间的互动,“科技不会代替舞台上的表演”,这是演员演出时自始至终遵循的原则。“这版《魔笛》通过画面,把帕帕基诺这一鬼灵精怪的角色诠释的更加生动,一个鬼脸一个滑稽的眼神就可以让观众了解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

活动当天,剧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了《魔笛》的后台,可以说是非常“令人失望”:一块巨大的白板横在舞台中间再无其他装饰,白板后面是几个参差的楼梯,演员的化妆不为变美只是将整张脸涂成白色……台上台下的种种让人摸不清头脑。但是,当场灯拉下,现场乐队伴奏响起,投影仪的灯光打向白板时,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舞台上一切变的多姿多彩起来,魔笛在空中漂浮,花儿在身边缓缓绽放,粉色小象在天上飞翔,演员有时会出现在高六米的台子来一段屋顶逃生,所有的一切都超乎想象。

默剧歌剧此时无声胜有声

除了丰富多彩的视觉风格,这版《魔笛》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了20年代默片的表现手法。剧中的“捕鸟人”帕帕基诺酷似“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帕帕基娜让人联想到路易斯·布鲁克,而在大反派摩罗身上不难看到诺斯法拉图的影子。原本在德语歌剧中的对白,在这里通过演员的眼神、肢体动作展现出来,这种默剧式的表演就像是艺术创作中留白的手法,给予在场观众以无尽地体味空间。

这一部“会唱歌的默片”就像一本巨大的童话书,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媒体观众经历了一场歌剧与童话的奇幻旅程:从塔米诺和帕米娜深情的咏叹调,到帕帕基诺欢快的民间小调,从萨拉斯妥深沉的男低音,到夜后华丽的花腔女高音,一首首经典的唱段,一幕幕新奇的画面,共同组成了这一部童话般的作品。

德国柏林喜歌剧院&英国1927剧团

莫扎特歌剧《魔笛》

演出时间:2017年7月21/22/23日19:30

演出场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

演出票价:2080/1680/1380/1080/880/680/380/180

演出时长:165分钟(中场休息25分钟)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