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6日,中间美术馆与亚博备用网址合作举办的艺术家系列漫谈第六场在中间美术馆展馆内举行,艺术家袁佐、李木、冯良鸿、苏东平参加了此次沙龙漫谈。“法度瞬间”苏东平抽象绘画展览于8月10日——9月21日在中间美术馆举办,四位艺术家围绕艺术法度和瞬间的话题,分别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及见解。

苏东平:作画时的无意识状态是最为享受的

苏东平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抽象主义画家,近几年以来他一直在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之外,198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苏东平的父亲身为书法家,对书法的热爱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苏东平及其以后的艺术创作。学生时代,苏东平经历了艺术创作中“描”与“不描”的矛盾和困惑,直到后来他在作品中舍弃了“描”的成分,更加追求“不描”的自由境界。沙龙谈话中,他认为能够在创作中超越旧有的艺术观念,达到无意识的状态是最为享受的,而无意识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便是抽象主义绘画。在艺术创作之余,他也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撑他的绘画走下去?他从中国书法中得到了启示。中国古代书法在唐代时期确立了严谨的法度,但是在草书等书体中又对该法度有着新的突破,而这种具有自由感的草书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苏东平看来,能够超越艺术既有的法度和规矩,把握无形和变化的瞬间,是当代绘画继续发展下去的突破口。他认为在绘画中摆脱紧张感,达到顺手和放松的状态最为重要,在这种状态中艺术家才能够专注此刻,一定程度上超越法度,在法度与瞬间中求得平衡。苏东平虽然注重瞬间和对法度的超越,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法度,他认为法度的存在是合理而必须的。喜欢篮球运动的他,在谈话中拿篮球运动举例,他认为不熟悉篮球运动既有规则的人是很难真正喜欢上篮球运动的,同样如果绘画中没有了法度,绘画也就无艺术性可言了。

袁佐:艺术的法度既有普遍性又有主观性

袁佐认为追求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并不是固定的,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艺术法度,在西方自15、16世纪起确立了属于自身的艺术标准并逐渐普及到全世界,但是中国却在同期产生了带有抽象性和表现性的艺术,若拿中国的艺术史作为参照标准,西方艺术史恐怕又要重写了。对于艺术家和观者来说,虽然艺术的法度有着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每个人因为受制于艺术修养和知识储备的差异,所以在对于艺术法度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正如袁佐在谈话中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界。针对具体的艺术创作,袁佐认为艺术家应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反抗法度,这些方法可以从艺术内容方面着手,也可以从诸如颜料、毛笔等工具方面着手。而且,一个艺术家可以有对于法度丰富的理解,但在创作过程中却不能想太多,因为创作的过程是不可预料的。他举了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一点,等学生在画面上形成初步的效果后,让他们互相用颜料破坏既成的画面,最后再让每个学生重新调整破坏后的画面。这就使得每个学生在破坏画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超越艺术法度的感受,破坏之后再进行调整实际上类似于对不确定性瞬间的一种接纳和进一步改进。

李木:艺术创作应该摈弃知识和经验,追求瞬间的永恒

李木拿音乐与绘画做类比,谈到艺术中具有永恒意义的瞬间的作用。音乐在进行时总会在某一瞬间感动听众,这一瞬间是具有永恒意义的,画家在创作时也是如此,把握感人的瞬间并且让时间在这一瞬间中具有永恒性的意义,是当代画家的使命。李木认为当代绘画很多都是对已有法度的再生产,而不是对法度的超越。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应该加入太多的知识与经验,而应该对法度之外的瞬间抱有持续的期待,因为知识与经验的重复特性会使得艺术失去吸引力。

冯良鸿:艺术创作要有超越法度的自由精神,但法度无处不在,不能“无法无天”

冯良鸿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有酒神式的自由精神,在法度中我们要把握住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瞬间。冯良鸿与李木对法度属性的理解相似,都认为法度主要是自然属性的,就如一棵树无论再怎么生长都不能变成其他的东西一样。艺术中的法度和规则是确定的,也是无处不在的,虽然艺术创作中可以借着自由的精神将这一法度稍稍打破,但艺术家永远都不能无法无天。他举了梵高的例子证明这一点,虽然梵高的作品在法度上显得自由而不确定,给人以热烈而奔放的感觉,但他的作品中还是有着一定的技法积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