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设计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观念摄影在中国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8-11-03 16:42:30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观念摄影在中国的诠释一直颇具争议。它所定义的范围比较宽泛,从概念命名来说,分为先锋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新摄影等等,但称" 观念摄影" 的最多;从以观念摄影命名的展览的文章和图录来看,其中也不乏大量的超现实主义摄影、风光摄影、画意摄影、表现主义摄影、抽象摄影、纪实摄影、行为表演记录摄影等等。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也就得到与西方不同的概念界定。中国的观念摄影是在理论家、批评家无数次的反复强调、批判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认同。这正好顺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如果单从概念上讲,严格意义上的观念摄影( Conceptual Photography 或称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或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和演变。它是从观念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手段和形式;它更注重当代艺术的图像观念在摄影媒介中的运用和把握,注重观念艺术的 " 挪用 " 概念(主要是以现成图像的挪用为主),以及试图 " 探究和探/ 索摄影表现的本质。" ①

  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最早出现 "观念艺术 "(当时的提法是 '观念主义 ')这个概念,是在 1988 年 4 月 28 日,总第 44期的《摄影报》上一篇题为《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②文章中提及的。中国摄影出版社于 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 ICP 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整系统的介绍了 "概念摄影 "( Conceptual Photography )的概念。确切地提出 " 观念摄影" 这个名词,是在1997 年8 月 7 日,总第 69 期的香港《现代摄影报》上,批评家刘树勇的一篇题目为《权力——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③ 的文章中出现。

  在我看来,中国观念摄影在1976 年就已经开始有萌芽的迹象。④而到了 1979 年的 " 四月影会 " (北京),以及随后出现的" 裂变群体" (北京)、" 北河盟" (上海)、 " 现代摄影沙龙 " (北京)" 五个一" (厦门)、" 方尖碑 " (哈尔滨)、 " 人人影会" (广州)等摄影团体的摄影实践中便有了更进一步的显现。但他们却没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他们的局限主要原因是对摄影这一媒介的纠缠,而并没有进入一种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价和叙事语境当中。于是摄影更多地成为了他们负担。

  如果说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的早期观念摄影还在满足于对行为艺术记录的话,到了 90年代中期以后,正是这些描述与被描述、观看与被观看、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逐渐地被艺术家抓住并颠倒过来,很快出现了一种专门以摄影形态为最终诉求的当代艺术创作——观念摄影。随着这种形态的摄影逐渐被当代艺术家们所认同,到 90 年代中后期,一股观念摄影热便在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里出现了。于是,中国观念摄影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当代艺术展当中。但究其本质而言,观念摄影是伴随着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兴起而出现的,所以它更多的是针对艺术本体的问题。但做得久了,他们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当代艺术本体的范畴之内;偶尔对摄影本体语言问题的触及也可能在不经意中开始显露出来。

  当新一代年轻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探索摄影媒介创作带给他们的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中国的观念摄影又开始出现了一种大制作的趋势。在最近的五年左右的时间里,随着中国艺术品在海外市场的火爆,一批在 90 年代开始从事摄影创作的艺术家们开始变得富有起来。有了雄厚的资金作保障,他们的创作也开始呈现出一种高投入,高回报、大制作的状况。动辄十几二十万人民币的投入,却有着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市场回报,便足以证明这一点。

  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产生的观念摄影作品,都带有某种与西方当代艺术接轨的内在需求。由于它没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所以中国的观念摄影始终处于一种迎合西方的尴尬境地。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艺术家们内在的愿望。当这种愿望逐渐实现的时候,问题也随之而来。过分的依赖西方,脱离本土大众的趋势是中国观念摄影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观念摄影与其说是伴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而逐渐找到落脚点的;还不如说是中国艺术家们在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抄袭、模仿中找到出口的。是否可以更确切地理解,要想融入西方当代艺术的语境当中,就要用西方人能听得懂的话语方式来言说。但是融入西方之后,我们就必须找到更多自己的话语空间。

  十几年之后我们看到,中国的观念摄影正在用一种文化寓言式的影像奇观来体现中国人对一种特有生活状态的描述。描述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中国普通百姓、社会精英在新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挣扎、苦闷与反抗;同时,也描述出商业社会、市场经济带给人心理的压力以及一种对世俗趣味的迷恋和反讽。因此,值得再次肯定的是,摄影这一媒介作为切入当代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已经开始与本土叙事相结合并介入到了中国当代文化叙事的整体语境当中。

  ( Endnotes)

  ① "概念摄影" 辞条,美国纽约摄影国际中心编:《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ICP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 ,1984),王景堂等译,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二版,第 124页。

  ② 联合署名的作者是当时身为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出现这种类型的摄影,因此,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

  ③后被《中国摄影》1997年9月2日,第773 期转载。

  ④出现了诸如蒙敏生、王秋杭等人。他们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带有反讽意味。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柯克·佩德森——城市印象
· [专稿] 佳士得北京预展
· [专稿] 红门画廊展览
· [专稿] 玉兰堂画廊——赵亚南个展
· [专稿] 陈丽云——编织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