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陈绍华谈设计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3-25 20:41:1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中国现代设计发展是否有原点?如果存在,那么有哪些标志性的事件或人物?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是什么时候被中国社会所接受的?

  :我认为设计的原点就是人类起源的原点,所谓的“中国”和“现代”只是地域和时段的概念,与“设计”无关,设计就是设计。关于“标志性的事件或人物”,一部分在博物馆里,大部分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习惯,以传承的形式动态地存在。只要适合人类的使用和符合人性需求的设计,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民族都会随时随地被认同和接受。

  :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从广东等地开始的中国现代设计潮,从某种意义上可看成是经由生活的一次人文启蒙。您如何看待中国几代设计师?

  :所谓“中国现代设计潮”,实质只是山寨版的抄袭模仿潮,上世纪80年代初,大家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尽快致富,客户和设计师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饭碗而已。

  所谓“人文启蒙”,也只是近几年的事。经过长期对社会最底层人的血汗和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积怨和生态灾难、道德灾难等,迫使一部分人开始反思人文性的基本问题,反思这些弊端给老百姓所带来的基本生存危机和基本尊严的缺失,而设计界在这些大是大非的人文话题面前,基本上是属于“弱智”群体,没有这个基本的人文觉悟,谈何“人文启蒙”?一群自身奇缺“人文启蒙”的蒙昧者,何以去“启蒙”他人呢?

  从这个历史角度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内地没有设计师。我们的上一代是牺牲了的一代,好像是70年代初才有了“工艺美术师”的称号,他们一部分搞牙雕、玉雕之类的出口产品,另一部分人的工作,是在粗制滥造的大众日用产品上搞些花花草草的纹饰,就是所谓的装潢。这是一种悲哀,也很可惜。至于我们这一代人,还是让别人去评说吧。

  接下来应该算70、80后,这代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基本上成长于经济开放以后的市场化环境里,接受的是流行性文化,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开放淡化了以往的政治性说教和大一统的规范要求,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和个性化方面有所释放,这对于需要个性和创造性的设计工作来说,是极其有益的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这一代人是值得期待的。

  :设计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技术总是在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21世纪全球化,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中国现代设计师都使用到了哪些不同的技术?它们对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

  :我相信,多数人在提到这个问题时都会有一个“科目障碍”的思维局限,其实,我们都是“科目障碍”的受害者,学了平面,就很难有立体思维能力;用惯了纸张和印刷,就很少会去考虑除此之外的材料和方式去表达意念。再说大点儿,其实,设计原本也可以不叫“设计”,只要做一件事情就会去寻找材料、工艺、方法、技术等。也许,为了实现想法你甚至发明了材料、工艺、方法、技术等;反之,当你遇见新的材料、工艺、方法、技术,则会触发你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工艺、方法、技术制造一个全新的玩意儿。这个行为,可以叫“设计”,也可以叫“艺术”。所谓“新技术”也不外乎此列吧。

  :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中国设计教育始终处于不断演进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客观反映了设计教育界以及社会公众对设计的认识,对设计业人才的需求。您能结合自己的感受给我们谈谈中国的设计教育吗?

  :长期不在教育战线了,不敢奢谈教育问题。这些年我最头痛的问题是招聘人才,遇到一两个好的设计师,还不是科班出身的,这让我很困惑。除了一些艺术院校外,形形色色的学校都纷纷成立艺术设计系,赚得盆满钵满不差钱。

  在我的邮箱里,经常能收到那些莘莘学子诉说学不到知识而苦恼的信件,写信者很多是名校的学生。名校尚且如此,那些普通学校孩子们的情况可想而知。

  : 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中,香港它以独一无二的国际化视野,给中国设计师带来诸多惊喜。您能谈谈中国现代设计是如何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吗?哪些国家的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影响?

  :香港确实有一批不错的设计师,平面设计的兴起也比内地早几年。至于这个“惊喜”只能谈我自己的经历,1978年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学校图书馆每学期都会增加很多新画册,我大部分晚饭后的时间都会在那里,拿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每一个“惊喜”的设计,印象中大部分是英文版的,也有许多是日文的画册,所以我选择了学日语。

  :请您谈谈对中国现代设计继往开来这一传统的看法。

  :我看“继往”意义不大,关键在“开来”。首先要把心态摆正,要把脑子里的垃圾清理掉。什么“现代化”、“国际化”、“接轨”,这些统统都去掉。设计是为自己做设计,学习还是要继续,“原点”是一定要的,但不要设定什么前提。原点就是做回原始人去思考问题,把所有以前被灌输的垃圾清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开来”,才能真正地有我们自己的原创。

  最近,某个城市策划了一个文化旅游项目,主题是“精彩,源于传统”,他们找了一些国画家搞了一套旅游产品,然后找些所谓的名家来推广,策划者不远千里找到我,事先替我写好了“题词”稿,让我看一遍再签上名,帮他们做托儿。不料,我的第一句话就把他说懵了,我说,你知道吗,我是最反“传统”的!他愣了半天说,我看你的设计大多是用传统元素呀!我说,那不代表我对传统的盲从,用传统元素是我的需要,是对特定受众传达的必需,但不是我要“继承”什么,或“发扬”什么。传统元素只是我的工具,而绝非我的意念之源,什么叫“精彩,源于传统”?那传统的“源”又从何处而来?

  我们学习传统时,往往只重摘其“果”而忘其“根”,同样,我们习洋人之设计亦然,在仿造、摘果之时,先问一问自己的原始器官面对原始问题是否还具有原始的感觉?唐宋之古尚有师法自然、师法自心之觉悟,而今,我们在设计自己的生活时又何必去苦苦地追随是否“国际化”而非要去接那个“轨”不可呢?



陈绍华的设计作品: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会徽;中国申奥标志;第三套生肖猴票;青花瓷图案烟盒。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2009CCII双年奖十年颁奖典礼暨国际创意产业大讲堂
· 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是“短命”艺术吗?
· CT扫描透视流行商品:从iPhone到麦当劳(图)
· 全球最疯狂的摄影师
· Geek创意:沙漏彩灯 真正的光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