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图片库正把职业摄影师送入坟墓?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6-23 09:36:44 | 文章来源: 中国

拿着媒体的工资奖金,同时或明或暗地给图片库供稿,在业内早已不算什么秘密。西方经营理念下的图片库进入中国市场,最火爆的阶段几乎是职业摄影记者的天下。这是供需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式,图片社能帮着摄影记者名利双收,摄影记者能提供独家的、专业的照片。然而,随着新事物的冷却,器材设备简易化,市民记者渐成气候,价格优势下降等等……客观原因逐一显现,许多职业摄影记者在淡出这一领域。

职业摄影记者们也是认同勒雷的说法的,因为近几年职业压力确实不小——好不容易读图时代到来,却又赶上了新闻媒体整体的不景气,放眼西方,英美的老牌报纸一家挨一家地关张、转型。遥想当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签约摄影师一次外拍,海陆空的交通工具可劲儿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实要求摄影记者在拍好照片的同时,还得做好由拍摄产生的费用预算。就连今年荷赛的大奖得主安东尼斯沃也在无奈地疾呼“美国摄影师生存太艰难了,我们需要工作”。

那么,有个疑问,那些让记者们养家糊口的媒体怎么看这事呢?老总们难道甘愿充当背后的支持者?提供薪水及拍摄机会却不介意员工们赚外快吗?其实,很多记者的工作状态都是比较宽松的,单位的要求是完成任务量即可,至于其他的,基本上弱化。要求严格的也好对付,用个假名与图片库合作,拍摄时换个角度,给报社和图片库两张不同的照片即可。记者心里也有个小九九,拍得最好的当然交给报社,或留作角逐大奖,二流的片子才会发给图片社,反正他们的网站也是飞快地滚动,再好的片子也会短时间内埋进库里。当然,也有很多记者不愿冒险与图片库搭上关系,比如那些本职工作待遇不错的,或者已经功成名就的。

东西方还有个差异。在欧美国家,初出茅庐的摄影师们通常会选择进入媒体,历练成熟之后,成为独立摄影师;而国内的情况完全相反,很多摄影师通常会在媒体间三级跳式地成长,最终选择进入大牌媒体。这种差异大概也决定着中国的职业摄影师与图片社之间合作的临时性。为了避免与个人合作的各种麻烦,大多国内的图片社更倾向和媒体合作。

图片库:谁来埋单谁有话语权

杂志上一个15页的图文大报道,还有多少人去看?快餐文化就是现实,一向前沿的媒体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市场规律。10年前,还有媒体愿意花大价钱去支持记者做深度报道,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在为自身生存而战了。“媒体早就变了,何况一张图片”,图片库负责人的类似话语颇有些唇亡齿寒的意味。

其实,图片库也不是处处得势,他们只是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如果说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承担着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变得高大,那么图片库扮演的就完全是个商人角色了。做生意,就得让客户的利益最大化,当同质化的产品相遇产生了竞争,那只能以价格取胜。即使真有“送入坟墓”一说,图片社充其量只是加速其进程而已,而绝非掌握着决定权。回翻历史,就能发现图片库和摄影师之间的龃龉早不是新闻,当年玛格南图片社成立,不正是卡帕等几人不忿图片社的大包大揽,在纽约密谋闹的独立吗?

有个把摄影拟作服装的很妙的比喻,大型报道好比奢侈的高级订制,而图片社的流水线照片就像H&M、ZARA等倍受白领追捧的成衣品牌,前者是只为世界上少部分人提供象牙塔般的工艺,当然标价也是我辈想都不敢想的,而后者则在贯彻着“一流的形象、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的快餐精神。再往下想,哪座城市没有个把服装批发市场?几十元照样可以穿出当季流行。

玛格南的经营早有问题,于是进军收藏等领域谋求新发展;VII图片社严格把控门槛,进新人必须经过现有人员全体通过,目的就是统一价值观。他们笃定了不走万能胶路线,但是专业化必定会服务小众,这是营销的真理。产销之间的矛盾是天然的,无论是哪个行业。勒雷发泄的也许是对整个产业的不满,图片社只是他批判的一个靶子而已。

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下是,谁来埋单谁就有话语权,于图片市场亦是如此。图片库到底给摄影带来了什么?图片库是否真的让快餐文化成为摄影的主流?勒雷颇有些意气用事的话语至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马德里展示西班牙士兵摄影展
· 《伊莎贝尔·于佩尔——肖像中的女人》摄影展从法国移师北京
· “狗年13个月”李郁、刘波摄影作品展
· 时尚摄影教父史蒂文梅塞
· 中外盲人摄影作品展现身三里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