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Polaroid(宝丽来) --纪录的瞬间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6-29 13:50:23 | 文章来源: 艺术导报

d-N(杨大为&卢婷婷)

站台中国将于2009年7月1日推出由仇晓飞策划的13位青年艺术家用Polaroid (宝丽来) 作为媒介创作的作品或纪录的瞬间的群展《Polaroid》。

在数码时代到来之前,随着底片的流失与相纸的破旧发黄,家庭照片会逐渐成为时间和图像的“孤本”;与此同时,这些脆弱的相纸也慢慢脱离了它作为图像附属品的身份,而作为一件独立物品的特性逐渐清晰起来。这个由承载图像的一张纸转而成为与图像及退色痕迹融为一体的“物”的过程是随着时间缓慢演变的。与此不同的是,Polaroid在一开始的时候,即未拍摄之前,就明确了它作为“物”的身份。首先,无需经历时间与战争,它就是“孤本”;其次,从爱德华·兰德(Edwin Hland)发明这个东西的开始,他的目的就是要“一次成像”。然而这种简便性却也带来了诸多的瑕疵而无法解决,例如无法精确控制的光圈和快门,使照片不是曝光过度就是暗黑沉重,还有机械与色温问题导致的卡壳和显影不匀。但这些瑕疵却反而成为了它独一无二的美学特性,十分神秘的保持了它与被摄物象的适度距离,从而在图像附属品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使其独立存在的物性特征。

与这种物体化的魅力所并存的,是Polaroid作为偶然性动机的载体而让人着迷。从达达主义以来,“偶发性”作为艺术的一种“原始动力”早已被接受并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形式,但Polaroid从动机的发生到看到结果而不能更改仅仅是几秒甚至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如此短暂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艺术品惯有的深思熟虑和理性特征。也就是说无论怎样思考,最终的一瞬都是无法完全预见的。与更多的偶发艺术形式相比,它的表现形式并不激进,但作为在巴掌大的一个小方块儿上建立的图像试验,它的意义却早已超越了它本身仅仅作为一张照片所蕴含的含义,它微弱地、温和地给过于理性的、过度由大脑人为操控的世界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出口。我们极其直观的看到那些物、人、风景是如何通过光而转移附着在另一物体之上,这种神奇的转化似乎神助般的在一瞬间内所完成。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2009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规模空前
· 2009青海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开幕
· 14款最具创意雨伞
· 乌克兰Jude1984创意插画作品欣赏
· 法国PX3 2009摄影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