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谋杀“真实”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仿像(图)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7-06 08:53:20 | 文章来源: 搜狐文化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当今这个由电视和大众传媒塑造和建构的世界里,表象和语言(示意)的种种惯例已经被人们当作了现实,人们习惯的将信息当作真实的经验和现实的本质,而忘记了这些所谓的真实都是经过表象(再现)的过滤的。④所以,电视、录像、摄影等从一开始就具有仿像的功能,它们制造、混淆、覆盖、替代现实与本质,即使是以“用事实说话”著称的电视新闻,也在对事实的传播与选择中塑造着权力的偶像。在鲍德里亚的《仿像的前行》中,有张照片被选作书籍插图,这张照片便是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通过闭路电视召开全国会议的情景。照片中,里根通过电视向与会者招手致意,与此同时,他的夫人南希在讲台上冲着映在电视屏幕上的里根挥手。这里存在着一个饶有意味的对比:屏幕上被无限放大的里根犹如一个强大而神圣的偶像,而真实地站在讲台上的南希渺小而卑微的如同他的一个崇拜者。这张照片无疑的成功地塑造了总统伟大光辉无比卓越的形象,赋予其以宗教偶像一样的威慑力与说服力。“这个例子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如何区分影像和自称的‘现实’?”⑤

而马克斯·哈维(Marcus Harvey)的《马拉·汉德莱像》(Myra Hindley)(1995)(图4)则以一种更为反讽的形式回答了这个问题。马拉·汉德莱是英国臭名昭著的杀人犯。1966年,她因协助丈夫性虐待并残杀了五名未成年少年而被判处终身监禁。哈维将她的头像放大到396x320cm的尺幅,并用无数个儿童的小手印绘制出来,与明星海报无异。对于不了解汉德莱的罪行的观众来说,当他们面对这幅图像时,不免会将其当作某个早逝的明星甚至是某位民族英雄。虽然哈维的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一片骂名,甚至被迫停展,但是愤怒的观众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正是生活在这种媒体塑造的虚假事实中,而哈维仅仅是用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将媒体的阴谋暴露了出来而已。

如此看来,偶像也是一种仿像,并且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圣经·传道书》上的一句话证明了人类从宗教诞生之日起就生存在仿像的世界里:“拟象从不掩盖真理,倒是真理掩盖没有真理的地方。拟象是真。”上帝是无形的,正如《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那样,它只是一个经天纬地的声音而已。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上帝的概念被各种图像所塑造,并且习惯的将图像当作上帝本身,所以上帝一定是光辉灿烂神圣崇高的,于是惯例变为信仰,上帝的表像变成了上帝本身。美国摄影艺术家安德里斯·塞拉诺(Andres Serrano)以一种近乎暴力的手法打破了人们对宗教图像的惯有概念,他的“液体抽象系列”是一批表现宗教图像的大型彩色照片,但这些照片都用各种液体或者体液浸泡过。如他借用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将它的照片分别浸泡在牛奶、血液、水、精液、尿液中,并且每张照片都保持着这些液体最原初的颜色。这个系列中最著名的当属《尿基督》(Piss Christ)(1988)(图5),它是一张基督受难的图像照片,被浸泡在一个盛满了橙红色的尿液的玻璃容器中。这件作品于1989年在北卡罗来纳的温斯顿-塞勒姆的展览上一经展出,便立即使塞拉诺成为了“众矢之的”。然而塞拉诺矢口否认他对上帝的亵渎,他说:“教堂就是基督身体和血液的象征。修女们告诉我们不要去崇拜偶像,因为它们仅仅是一种表象。所以,我并没有破坏或者亵渎圣像,我只是创造了新的圣像。”

“然而,对于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明的,只有幻象才是神圣的。事实上,神圣性正依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的程度而增加,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⑥即使在宗教力量逐渐消解的今天,仿像仍然充当着类似于宗教的作用,只不过它将人们的崇拜对象具体化为了某些符号。在消费时代,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而是符号。人们对于某品牌的极度信任不亚于对上帝的信任,他们心甘情愿花更多的钱购买同样的商品,只缘于他们对某品牌的崇拜,而这种崇拜与对宗教偶像的崇拜并无二致。因为这二者都已脱离了崇拜对象的本身,而仅仅停留在表象,并坚定不移地认为表象就是本质。

电视广告作为仿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社会到处充斥着广告制造的神话,最富讽刺性的莫过于前一段时间发生在我国的SKⅡ香水被禁销的事件。SKⅡ是一个知名的日本品牌,以女性化妆品为主,然而2006年9月因被我国国家质检总局查出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而被禁止销售。据介绍,铬为皮肤变态反应原,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病程长,久而不愈。钕对眼睛和粘膜有很强的刺激性,对皮肤有中度刺激性,吸入还可导致肺栓塞和肝损害。我国和欧盟等有关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均把这两种元素列为化妆品禁用物质。然而,SKⅡ的广告显然没有告诉消费者这一事实,在人们狂热的沉浸于广告的诺言与神话之中时,没有人注意到奢华品牌背后的商品究竟如何。正如约翰·伯格(John Berger)所说,购买者关注的是“自己被商品改造为令人羡慕的对象,这种羡慕使她更钟爱自己。人们可以这样说:广告影像偷去了她对真我的爱,再以商品为代价把这爱回馈给了她。”⑦广告所宣传和构造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由商品代表的身份,而这个身份必是充满魅力、令人羡慕向往的,森马品牌的一句广告词充分暴露了广告对于人的建构:“穿什么,就是什么。”广告通过无止尽的诱使和承诺以及逼真的影像,塑造出越来越多的幻觉,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欲望,但这些欲望并非人的真实所需,正如德波所说:“屈从于预设对象的观众的异化,以下面的方式表现出来:他预期得越多,他生活得越少;他将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响越多,他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得越少。……个人姿势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另外一个人的,而后者又将这些姿势展示给他看。”⑧于是人们越相信广告,越屈从于广告催生的欲望,就越看不到自己真实的需要,越远离真实的自我,直至认为广告所宣传的就是自己所想要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美术“老字号”马利九十大寿
· Erwin Olaf 震撼面部特写
· 奢侈品与艺术的童趣混血儿
· 工农路16号艺术空间所在地
· 如梦似幻:克里安摄影术拍下的唯美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