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听起来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几年,设计已经成为了风靡亚洲的显学。而设计师在中国也是一种很酷的职业,她象征着地位、财富,以及像电影一般华丽时尚的生活。翻开如雨后春笋般萌生的潮流杂志,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的面孔。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还不太愿意花钱消费本土设计。就设计风格而言,中国也尚未催生出具有魅力的当代中式风格。更为严酷的现实是,中国设计并没有摆脱“廉价”、“劣质”、“抄袭”的坏名声,似乎唯一竞争力就在于令人心动的低价。
就在此刻,北京798艺术区原创设计大赛如火如荼进行。与其他设计比赛有所区别的是,这个比赛口径更为宽松,不论专业人士还是爱好者,只要你有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都可以角逐。而比赛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环保设计、公共设施设计这样的大块头,也有生活用品、电子产品这样的小设计。
为什么如此强调原创?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间接也为中国设计师提供了很多机会。可现实中,太多的设计是仿效或者抄袭国外的设计,比如“欧范儿”或者“日范儿”。每当一个域外设计师走红媒体,我们便不难找到大陆的形象代言人。如今对“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形式上,觉得设计就是把东西包装得比较漂亮,“看上去很美”就皆大欢喜。
现在人们说起设计和创意,都喜欢结合商业环境来谈。本次原创设计大赛的说明上关于产品的成本有较为细致的规定,比如一定的生产数量需要的成本定额,例如以2000个制作数量为标准,环保设计类,产品每件制作成本不高于人民币50元;家具设计类,产品每件制作成本不高于人民币200元;办公设备设计类,产品每件制作成本不高于人民币100元。看来,作品创意还在作者心中酝酿的时候,潜意识里就已经在和商业消费挂钩。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并不急于反抗商业化,而是尝试能不能给所谓的商业化带来另一种面貌。大部分的公众和厂家对设计都没有成熟的看法,认为艺术和商业天壤之别,而内心深处也更推崇“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原创设计受海外媒体的影响过大。单从西方媒体获得二手经验,无法把自身的中国经验融入作品中。另一方面,媒体介绍明星设计师,作品往往不是主流的,无法为老百姓生活带来实际变化。而这些明星设计师,他们本人的个性、生活经历可能比他们的作品更加吸引人。因此wallpaper或者I-D并不能直接拿来做参照系。创作能力永远是个人的,她的独一无二性会使模仿变得十分滑稽。
西方面对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的,中国则是抽象的,混沌的。因此中国设计要想受重视,在于它能不能有独特的贡献,不是简单代表东方或者西方。标签式的中国元素容易让人一眼看穿。中国元素未必一定要敲锣打鼓式的龙凤呈祥,能够提炼出一些简单的线条,收藏一些中式而不显眼的技艺,也能为中国创作一些新图腾。
对设计师来说,怎么样处理中国元素,往往比呈现中国元素更为有趣。比如说由自身经验出发,研究中国传统面料、手工艺,不失为重新发掘中国元素的一条道路,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其实我们身边的事物经常被忽略,从日常中,中国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用品中发掘出美感,而不是简单的移植,这才是本事。中国的风格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运用中国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进行创作。日本的无印良品,就是非常成功的设计范例,她处处体现出日本文化“空灵”的禅意。
优秀的中国原创设计还在路上。首先,让我们把艺术请下神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