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前摩托罗拉亚洲区设计总监邱丰顺谈设计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8-28 09:10:11 | 文章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2009年7月28日,中国计算机报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刘保华采访了此次“昆山杯”首届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大赛的评委邱丰顺。曾经的知名华人设计师邱丰顺,如今走上了创业管理之路;曾经的摩托罗拉亚洲区设计总监,如今创办了北京艺有道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国外很多设计总监想着退休,而我总想把这些难得的国际化经验传授给他人。”现在的他还是工业设计领域的从教者,清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导师。

经过十几年设计领域的历练,邱丰顺熟悉国际国内设计环境的差异,也亲历了中国企业在设计道路上的阵痛。在他眼里,中国企业虽然已经开始重视设计,但是最缺乏的就是设计文化的底蕴。

设计文化?在常人眼里,设计和灵感同义,本已不好掌控。如今又被抬高到文化层面的高度,难道设计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一个成功设计的产品需要符合三个要素。第一,就是要有眼缘,第一眼的感觉要好。第二,考虑它的功能性,这个产品好不好用。例如,苹果打败索尼,很大程度上在于苹果的产品简单好用。第三产品是不是有创意,是否有独到之处。符合这三个要素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好的产品。”

——邱丰顺

工业设计大师都消失了?

刘保华:以前,成功的设计更多强调的是设计大师个人的色彩,但是现在的产品设计,比如很多成功的笔记本电脑设计产品很难再印下个人的烙印,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个设计团队甚至设计品牌。仿佛一夜之间,顶级设计大师们都消失了?

邱丰顺:这是个事实。全球成功的工业设计产品,比如苹果、索尼、联想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几乎已经看不到它背后的设计师名字了,看到的是一个设计团队或者工作室,甚至是一个品牌机构在背后进行策划。自从设计经历了工业革命,这就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们现在再谈到大师,多是绘画大师、书法大师等。

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工业设计,复杂程度已经没有办法仅靠一个设计师去主导,而成为一个缜密复杂的团队协作过程。工业设计要靠非常复杂的流程工序和完善的体系,才能将一个产品从概念引向实际生产。就我们公司来讲,就将工业设计分为1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不同知识背景人员的参与,可能包括市场调研、产品企划、电子机械、模具生产、结构设计等多种类型的人员。就笔记本电脑而言,从调查、创意再到制作出一款产品估计会有超过20种不同类型人员的参与。

刘保华: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迷信成功的作品来源于设计大师的灵光一闪?

邱丰顺:这是因为很多人混淆了艺术家与设计师这两类人群。而工业设计的核心虽然与艺术相关,但是“工业”二字已经将它与理性的制造联系在了一起。艺术家与设计师最大的不同就是艺术家只为满足自己的灵感,而设计师眼前有一个目标,或是打造客户品牌,或是最终满足消费者的喜好。

其次,艺术家通常没有时间限制,创作一幅作品也许需要几十年。但是设计师手头的案子都有时间限制,这意味着即使能够设计出好的产品也有可能因为错过了市场机遇而成为废品。IT产品就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使得设计师创作作品的时候都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

第三点不同就是,艺术家是个人,而设计师可以是一个团队,工业设计作品需要跨部门人员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再者,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多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则是批量生产的。正是因为这几点的不同,造成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思维有很大差异。

刘保华:那么在实际的产品企业中,设计师是如何设计工业产品的呢?

邱丰顺:也许仍旧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象,设计师可能躲在神秘的暗房里欣赏着音乐,突然灵光一现产品也随即一蹴而就。也许有的设计师是这样的,但是绝大部分设计师,包括国际级公司的设计师,不是这样设计产品的。他们必须明确前沿市场与产品定位,这需要设计部门对人群和产品进行双重调研,对竞争对手产品严密分析,找出新品的卖点。再根据卖点一项一项去设计,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往往是四五个设计师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讨论,推出几套方案,再根据后续流程不断取舍和改进。

设计战略也是品牌战略

刘保华:作为摩托罗拉前亚洲区设计总监,你如何看待V3手机的成功?它创下全球销量1.3亿部的佳绩,可是为什么摩托罗拉的手机销售业务还是迅速下滑?难道就是因为V3太成功了,摩托罗拉总想复制却没有成功?

邱丰顺:从设计战略的微观角度去看,以前摩托罗拉推出一款新品需要18个月,而V3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而且材料、工艺都是全新的,这是因为上到总裁,下到工程师,所有人都同心一定要把这款产品推出来。但是后来发生了种种变化,领导层也频繁更换,V3的成功在内部机制上已经不可复制。

从市场占有率的宏观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完全是消费者主导的市场,手机只为消费者定制,很少会如国外为运营商定制手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就是只占一个百分点的话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收益。摩托罗拉后来一年只做三四十部新款产品,如果其中又有很多是不成功的,那么市场份额肯定上不来,但总部总是迷信一款V3就销量上亿部的奇迹。而且V3作为一款独特的时尚产品,不会有下一代了。但是很多产品是阶段性系列产品,会有很多消费者都是忠实于它的后续产品的,企业也会一代一代推陈出新,对市场的把控就会准确。

刘保华:曾经有一家跨国企业的中国区高层感叹,自己品牌的手机一年只推出20多种新款产品,但是中国的天宇一年就新推150多款设计新品。笔记本电脑、手机作为比较时尚的电子产品,设计产品的多少有什么区别吗?

邱丰顺:设计战略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企业不同的商业战略。比如在我任职摩托罗拉的5年间,大概推出了600个产品,但是真正赚钱的不到20个。那不赚钱的产品为什么还要推呢,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另一些企业在设计上独树一帜,想让每款机型都成功,因此推的品种少且常常卖断货,因为它要的是利润。此外,像天宇推出再多款型,仍旧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还是不会购买这个品牌。可以说,这是一种难以用理性去理解的品牌认知,因此设计战略其实是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企业需要设计底蕴

刘保华:在工业设计产品,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中,一个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设计师的价值?

邱丰顺:要看一家企业是否重视设计师,只要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就知道了。在艺有道,所有设计师的椅子至少都值6000元,因为我认为这是设计师最基本的硬件匹配。而软环境上,我尽量保持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此外,领导工作的风格也会影响到整个设计队伍的气氛。企业不能将设计师与普通员工一样对待,要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设计氛围。

刘保华:那么,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相比在设计方面有哪些差距呢?

邱丰顺:中国企业最缺的是对设计的认知,对流程的管控,也就是说中国企业除了设计经验少、时间起步晚以外,最严重的是设计文化的底蕴太浅,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对待设计师。

例如在有百年历史的飞利浦,一个华人设计师即使没有任何从业经历,在这里都会被感染,它的环境、工作氛围,甚至是人的谈吐与做事风格都在潜移默化地重新塑造着你。不论你来自什么国家,属于哪一个种族,都会不自觉地转变。因此,即使飞利浦公司有超过三十几个不同国籍的设计师在一起工作,他们也会觉得工作与国籍无关,甚至它的设计总监都不是荷兰人。如果从人的角度考虑,中国最缺的是有经验的设计总监,没有他们就没有办法去营造这样一种设计氛围。但是,我们企业目前还没有这种设计文化底蕴,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要走上全球化道路,要从全球角度去吸引人才。设计总监不一定非要是中国人,可以是有能力有经验的任何国籍的人。看看韩国三星的设计是如何快速起步的:它找到了国际设计大师高登?布鲁斯,帮助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设计团队。在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我们看到那么多外籍设计师的身影,为什么在工业设计领域就没有相应的开放心态呢?

刘保华:一些企业在实力上也与国外企业有差距,不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资金实力,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邱丰顺:我个人认为,产品企业的营业额达到上百亿元才可以养得起四五十个设计师,有了一定数量的设计师才能形成设计文化,仅仅有几个设计师是不可能形成文化的。这时,企业也可以出得起钱去邀请国外知名的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但对于企业来说,达到这样的营收水准是需要过程的。日本经历过,韩国也经历过,我们也必将经历。

刘保华:现在中国企业很多都在组建自己的设计团队,实力有限的时候也可以去委托独立的工业设计公司。你是如何看待未来企业设计团队和独立设计公司之间关系的?

邱丰顺: 独立设计公司能够存在的条件非常简单,就是设计体验、设计能力、设计理念能够凌驾于任何产品公司内部的设计团队之上。一定要保证这个能力,否则就无法生存。

比如为什么台湾独立的设计公司已经寥寥无几了?原因很简单,台湾的产品企业从接触工业设计到成立设计部门再到今天,很多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大型企业了,比如捷安特、Acer、华硕。Acer全年的收入达数千亿元,拥有一个百人的设计团队,这一过程它走了三十多年。早期与他们一起合作的设计公司也经历了三十年,但是仍在原地踏步,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级公司的设计需求。Acer也不会再与这些设计企业合作了,因为要求的条件和客户都已不同,这样的大型企业都转而去聘请国外的专业设计人员,或者找国外顶级的设计机构。这种情况也正在内地发生。但是因为内地既有资产为几千亿元的大企业,也有资产为几百万元的小公司,层次太多,因此设计公司的机会还有很多。

刘保华:不少中国产品企业已经开始醒悟,从企业一把手就开始重视工业设计。

邱丰顺:我将中国企业对设计的建设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要有自己的设计,不能抄袭别人的产品设计;第二类,企业开始认识到要建立一个设计团队,内部无法驾驭还可以找设计公司合作;第三类,企业花大笔钱来搭建团队,最好找一个国外知名设计师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导团队建设、组织架构,设计团队直接向总裁汇报,不需要通过别人。

第三类是真正放手在做,比如创维就属于这类企业。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非常支持工业设计,可以说董事、总裁都精心地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设计队伍。他们三年前聘请了我们为他们的设计团队做彻底的再造,如今的产品非常有特色。当然企业也付出了代价,他们曾经也找过日本的顾问,但是只有真正聘请这些人员进驻企业才能有效调整设计队伍。

大赛就怕没有概念化设计

刘保华: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强调轻薄,那么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的未来走势应该是如何的?当轻薄设计与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实现产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取舍?

邱丰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生了碰撞,因此产生了上网本、MID,而这中间地带正是设计师可以发挥创意的范围。设计与功能的取舍不是设计师考量的范畴,它属于企业对市场如何理解的范畴,因为没有一种产品可以通吃整个市场,因此要看产品设计的卖点,要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实现什么功能,要多少价格多大屏幕。这就是为什么一类产品企业要推出好几十款,不一样的搭配,不一样的功能。因此,产品定义得越清晰,工业设计时类似的取舍问题就越少。因为这些定义先天决定了产品的尺寸、可用的零件和成本的高低。除非有新的芯片、零件或是显示技术,否则设计空间已经被决定。

因此,笔记本电脑设计未来的趋势,我认为有四个方面最重要:显示器部分可能会更薄,索尼的产品连后盖都算上厚度不足五厘米,这是技术推动的。第二是电池技术要有突破。第三是功能。第四是存储。在设计上,界面软件会更为绚丽且人性化。其次,材质和颜色还可以有创意的空间,比如Acer将汽车碳纤维应用到法拉利笔记本电脑,华硕还做过竹质外观的笔记本电脑。

刘保华: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工业设计大赛,你如何看待这类大赛,这是一种鼓励设计师创造的方式吗?作为多种大赛的评委,您认为现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之间的差别有哪些?作为此次“昆山杯”首届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大赛的评委,你有什么期待?

邱丰顺:国际的设计大赛基本上趋向于公益,而国内的很多工业设计大赛尤其是企业主办的大赛基本都是需要产业化的产品。国内企业很多没有设计战略,似乎通过大赛“等米下锅”。因此我最期待此次笔记本电脑设计大赛能有一些概念化的创意设计出现,正好这次大赛外观工业设计组也有专门奖励概念产品的奖项。毕竟笔记本电脑从诞生到现在基本形态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笔记本电脑、上网本、MID等移动便携设备界限日趋模糊,我期待会有创新的设计出现。

下一页Davidi Galid背包设计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Davidi Galid背包设计
· 2009日本東川赏摄影奖
· 巫永坚3年描绘“上海26景”
·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中岛英树深圳办展
· 专家研讨2010春夏女装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