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中外专家论道美术馆起源与趋势

中外专家论道美术馆起源与趋势

时间: 2016-10-26 | 片长:00:02:11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新闻 >

 

众所周知,现代美术博物馆是18世纪西方社会的产物,1793年法国卢浮宫的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西方现代美术博物馆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事件。作为舶来品,中国的美术博物馆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时期,在风起云涌的民国大时代,中国的美术博物馆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当时的美术博物馆在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当时的民众如何参观美术博物馆?青年学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李万万的历时十余年的研究著作《美术馆的历史》为我们解开了这些疑问。

10月22日,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刘开渠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文博国际策展研究中心、荣美术馆承办的《美术馆的历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同时也是《艺术博物馆》杂志的创刊启动仪式与“美术馆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等世界知名美术博物馆的专家汇聚北京,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代表性美术博物馆专家一起共论美术博物馆在东、西方的起源与未来发展趋势。

出席新书发布会并致辞的中外嘉宾有卢浮学院前教授、法兰西学院海牙分院前院长、法国国家图书馆前文化发展部部长、奥赛博物馆前文化处处长、博物馆起源专家罗兰•谢尔(Roland Schaer)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馆第四任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先生,大英博物馆前策展人、大英博物馆历史专家谢拉•欧科内尔(Sheila O’Connell)女士,中国美术馆馆长、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先生,卢浮宫博物馆雕塑部前总策展人、卢浮宫历史权威专家吉纳维耶芙•布莱斯克-博迪埃(Geneviève Bresc-Bautier)女士,伦敦大学科陶德艺术学院皇家收藏研究会会长、英国著名博物馆史专家吉尔斯•沃特菲尔德(Giles Waterfield)先生,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汤华先生等,22日新书发布会及学术论坛仪式由刘开渠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雕塑家盛杨先生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认为,虽然自20世纪初以来,就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和美术馆从业者就美术馆的功用、组织机构、藏品征集、作品保存与展陈制度、公共教育职能、出版宣传制度等进行过一系列论述,但这些成果还远不能被称为专业的美术馆学,因为其并未站在一个学科的高度对美术馆进行系统的考察。《美术馆的历史》搜集了大量文献史实与图像资料,全面而清晰地呈现了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弥补了美术馆历史研究的缺憾。相信这一著作的面世,对于中国美术馆学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建构中国的美术馆学提供了富有基础性意义的价值。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认为,《美术馆的历史》的撰写呈现出了这样一种最为谦虚、诚恳的努力。作者不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里一点点地拣出了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珍贵信息,还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理清了美术馆发展的线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消化和处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运用它们开展了研究,把中国的美术馆缘何而起、制度怎样创建、诸般设想有否落实等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关于美术馆历史的研究,是美术馆学研究的基础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馆的历史》和由此生发出来的研究成果正是建立中国美术馆学的基石。

江西美术出版社汤华社长在讲话中谈到,《美术馆的历史》作为国内首部美术馆学研究著作在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深感荣幸,该书的学术专业性不仅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并作序添彩,也成功入选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160万字,350余幅图片,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可谓是皇皇巨著。他对青年学者的担当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深感敬佩,并表示作为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将以作为出版人的文化责任,为中西学术界艺术博物馆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布会结束之后,《艺术博物馆》杂志创刊启动仪式正式举行。《艺术博物馆》杂志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与北京文博国际策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是国内唯一一本国家级美术馆学专业杂志,将探讨全球范围内美术馆的收藏、研究、保护、展览、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公众关系、财政来源等领域专业问题。该双月刊将于2017年初首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白云涛先生,卢浮宫博物馆艺术教育部部长、艺术史专家西里尔•顾叶特(Cyrille Gouyette)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馆长李宗焜先生,乌菲兹美术馆艺术教育部部长、乌菲兹美术馆历史专家西尔维娅•马斯卡尔齐(Silvia Mascalchi)女士,《当代美术家》创始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吴应骑先生,欧洲与地中海文明博物馆资源拓展部部长、欧洲“中国风艺术”专家亚德里安•若利(Adrien Joly)先生,在论坛中做了精彩发言。

其中,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进行了东方式美术馆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演讲,他把这样的研究与展示方式称作“一叶知秋”。他说人与物的关系、我与世界的关系,在中国绘画中所强调的是如何在创作中找到好像是非人为而又是人做出来的,希望有一种天然的味道,所谓的趣味,或者说格调和品格。这种品评的方式也许是中国人独有的。我们试图做一些实验性的,比如如何还回到中国人去观看自己的手卷和册页的观看方式。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当代美术馆里,把空间视为一个立体的手卷。在整个展览里,墙上没有一张画,大家是依约而至,通过长长的走廊来安抚自己的心灵。甚至,有一次展览,在展厅门口放了一盆话梅,让大家含着这颗话梅,慢慢地感受每一个作品的细节。最后,他列举了自己在苏州策划的展览“自牡丹亭”,将戏剧的认识放进对展览的关照。把古代、当代很多不同的感受放在一起,使展览这件事情更具综合的体悟感。这样一种感受不是过往,而是我们对过往的认识找到了新的情趣之后,其实是面向未来的。

10月23日,中外嘉宾来到位于北京菊儿胡同7号的荣美术馆,继续就世界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的新趋势进行演讲和讨论。荣美术馆是晚晴重臣荣禄花园的西洋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似乎早就预示了今日的中外文化交流使命。

其中卢浮学院前教授、法兰西学院海牙分院前院长、法国国家图书馆前文化发展部部长、奥赛博物馆前文化处处长罗兰•谢尔(Roland Schaer)在研究西方美术馆的起源时,首先谈到了“博物馆”(Museion)从希腊语“圣殿”(Muse)而来,后来指谬斯女神。他讲到本来绘画和雕塑并不是高雅文化,也不受谬斯女神庇护,16-18世纪随着博物馆的发展,造型艺术终于可以进入高雅文化,雕塑家和画家从匠人的身份进入了艺术家的行列。谢尔认为西方近代博物馆起源的过程就是造型艺术地位提升的过程。绘画和雕塑也进入了哲学范畴,也被认为是脑力学科,因为学习艺术也要研究解剖学,透视,明暗光学,属于科学范畴。图像艺术也是精神产物,绘画的艺术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可以直接和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是一种世界语言。然后他说道19世纪认为艺术是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博物馆成为重写国家历史的工具,博物馆藏品的价值根据定义不同是不断变化的,与公众分享藏品可以实现国民身份,国民文化教育,体现社会价值。

乌菲兹美术馆艺术教育部部长西尔维娅•马斯卡尔齐(Silvia Mascalchi)谈到了美第齐家族广泛的艺术收藏对于意大利美术史的影响以及乌菲兹美术馆的形成历史。她具体谈到了美第齐家族收藏中有最早收藏中国瓷器51件,有将埃及送的长颈鹿画入天顶画中,有波提切利为洛伦佐·美第奇创作的《春》等等。美第奇家族也是艺术巨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艺术赞助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之后她讲述了乌菲兹美术馆的历史发展过程,于1540年由瓦萨里担当建筑师开始建造。1581年,美第奇家族收藏的艺术品在乌菲兹宫对外开放,1765年正式对外开放,扩展原展室。乌菲兹美术馆按照美第奇家族的兴趣来对藏品进行布展,与现在博物馆的布展方式很不一样。这对于当今博物馆如何进行布展有着启示作用,也让博物馆重新思考与公众的关系,并思考如何让公众更加了解作品和能更好的解读作品。

大英博物馆前策展人、大英博物馆历史专家谢拉•欧科内尔(Sheila O’Connell)在演讲中讲述了大英博物馆在建立时的特殊之处。与18世纪成立的其他博物馆不同,大英博物馆没有王权、贵族、宗教、革命的背景,而是由英国议会的1753年《大英博物馆法案》成立的,其管理体制采取独特的理事制。欧科内尔介绍了在大英博物馆成立时博物馆理事会的成员多由议会议员组成,其体制带来了特殊的决策机制。之后她谈到了大英博物馆其所处的有18世纪英国特色的学术、政治、社会背景,以及这一起源对其后来发展的影响。最近大英博物馆和很多博物馆一样遇到了财政上的问题,政府拨款不足以满足其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大英博物馆在积极的寻求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如私人捐助、会员制度、对外借展等等。在谈到大英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时,欧科内尔谈到大英博物馆以往的展厅很小,但在扩建中,会在将来举行更大规模的展览,并且计划从世界各地借来藏品,与收藏的作品一起展出。大英博物馆也在寻找更多的方式如网上展出等,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藏品。

伦敦大学科陶德艺术学院皇家收藏研究会会长、英国博物馆史专家吉尔斯•沃特菲尔德(Giles Waterfield)谈到了17世纪以来英国私立博物馆和收藏经历的种种变迁。他认为艺术品收藏在过去三四百年的历史中可以分成五个阶段。首先是私人的小型博物馆的收藏;第二个是规模比较大的收藏,也就是皇室收藏;第三个阶段是因为科学研究所做的大规模收藏,像斯隆先生;第四个阶段是国际收藏家博物馆,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的博物馆;第五个阶段是目前的私人博物馆的趋势,也就是对当代艺术品的收藏。英国的私人收藏有着悠久的传统,英国政府鼓励私人赞助博物馆,他们建立了很多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就是从私人博物馆变成了公共博物馆。在1900年前后,一些私人的收藏者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形成的一定的趋势,他们的博物馆更多的趋向于收藏中世纪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法国巴黎楠泰尔大学教授,文化政策专家厄马努埃尔•瓦龙(Emmanuel Wallon)讲述了法国政府博物馆政策最新趋势,以临时展览的动向为例。他谈到,在近20年法国的大型博物馆变成了多功能的文化场所,它可以让观众观看临时的展出,也可以看永久的展出。在博物馆当中,人们发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博物馆没有办法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在博物馆机制中加入一个专门的部门,让博物馆更好地适应正在变动的时代和潮流。博物馆努力寻找超越自己的功能,在博物馆收藏功能之外加入与人群交流的功能。在未来,博物馆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让访客更快、更好地接触展品;另外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博物馆在科研当中扮演的长期的保存者的角色不管是在大的博物馆,还是在小的博物馆,都应该想一想怎么样加强参观者个人的体验。

马赛欧洲与地中海文明博物馆资源拓展部长亚德里安•若利(Adrien Joly)介绍了因马赛市承办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项目而建设的欧洲与地中海文明博物馆,并分享了该馆的建设与发展经验。该馆不仅成为该市形象改善的标志,还成为了热情的马赛人民的一处休闲、生活场所;这座现代化博物馆还与馆址附近原有的古迹完美结合,成为该市文化事业与时俱进的地标。他谈到在成立的时候他们面临了双重挑战,第一个是如何原汁原味地还原巴黎的博物馆,第二个是如何应对根本不感兴趣的人群。他们以非常科学的建馆方式完成了三大目标。第一大目标是这个博物馆并不是美术馆,而是社会科学类博物馆;二是丰富了馆藏的种类,馆藏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三是以地中海文明为突破口,展现博物干的长处。欧洲与地中海文明的主馆址非常有个性,而且迅速得到市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