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清代的瓷器(2)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11-23 10:58:32 |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四、珐琅彩瓷

雍正珐琅彩瓷器最为精美。它突破了康熙时期专门模仿铜胎画珐琅的做法,结合瓷器彩绘特性创造出了具有瓷器特色的珐琅彩瓷器。

首先是把纯粹模仿铜胎画珐琅改为精致白瓷地上施彩;其次是使用宫廷造办处炼制的珐琅彩料,比康熙时使用的进口料增加了更多的色料品种,如软白色、秋香色、藕荷色、浅松色等,大大充实了色料的表现力;其三是彩料凝重、花纹突起、色彩鲜艳、笔画精细,纹饰着彩有晶莹透彻的玻璃质感、层次清晰,类似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纹饰

题材也有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其四是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使珐琅彩瓷器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由于珐琅料难得,所以雍正中期以前的珐琅彩多是小件器物,如小瓶、碗等,只用于宫廷陈设。雍正中期以后珐琅彩的数量才多了起来,也有了稍大的器物。

雍正珐琅彩瓷有“雍正年制”和“大清雍正年制”蓝珐琅彩款、“雍正年制”洋红楷书方款、“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款等几种。

五、斗彩

斗彩瓷器虽然以明代

成化斗彩最为名贵,但在雍正时期也有极佳的制品。雍正斗彩突出的成就:一是摹仿成化斗彩的成功,所仿成化鸡缸杯、小杯及“天”字罐等,真伪难辨、几可乱真。

清雍正?斗彩花卉纹瓶二是在工艺制作上改变了过去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做法,创造出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为一体的新工艺,较前代制品显得更为雅致柔美。在描绘技巧上,雍正斗彩则更为工整、细腻,施彩薄而浅淡,填彩精确,很少溢出青花勾出的轮廓线,反映了当时斗彩制作工艺的精湛水平。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多数是小件器物,而雍正时大件的斗彩器增多,这种大件的斗彩器制作规整、绘画精巧,要耗费许多物力和时间才能制作成功。雍正斗彩的图案以花卉为多,风格趋于清逸。

第四节乾隆时期的陶瓷

乾隆皇帝在位60年,过去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之世,至少是清代的盛世。其实,乾隆王朝托庇祖荫,过度消费祖、父辈积聚的财富,耗竭了清廷的国库,使乾隆以后清朝财政上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装饰风格上,由于整个上层社会沉醉于尽情挥霍财富、夸耀富有之中,盛行锦上添花、大红、大绿、金银辉耀,显得繁琐华缛,较少雅静之作,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朝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但从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的造型在我国陶瓷史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竭尽制作之能事,无论大器小器巨细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瓶不仅有小到“二寸”、“三寸”之瓶,而且有大到“五六尺”之瓶,其形“圆如壶,圆而下垂如胆,圆而侈口,下如尊,廉之成角如觚,直如筒,方如斗”,可谓复杂多样,变化多端。除单体瓶外,还有双联、三联、四联,甚至七联、八联、九联之瓶。有放置书桌、案头的座瓶;有挂在墙上的壁瓶;有系在空中的吊瓶、放在轿内的轿瓶等等。还有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绝技的转心瓶、转颈瓶以及交泰瓶。

乾隆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在康熙、雍正两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彩瓷和单色釉瓷的制作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尤为突出的是工艺技巧,新奇的制品层出不穷、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把清代的制瓷业推向了历史的顶峰。乾隆本人精于古物鉴赏,嗜古成癖,对瓷器有狂热的爱好,凡过目的器物,很多都写、刻有御题诗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

一、青花

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乾隆青花用国产青料,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略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有浓淡两种,浓重处见黑色斑点;晚期青花呈色略显青灰,厚郁沉闷,无明快清丽之感。

器物造型奇思异巧、极为多样,制作精致,但线条不及雍正青花圆柔。因刻意追求精致,有些堆塑粘贴的附属饰物反有蛇足之误。圈足圆滑,但较雍正青花更为尖削。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的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

绘画笔法和雍正青花相似,有勾勒平涂和勾勒填色后点染两种,分别应用于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勾勒线条平滑均匀,但缺乏力度与生气。

纹饰缛丽繁满、犹如织锦,式样有龙凤纹、牡丹纹、花蝶纹、莲池纹、松鹿纹、山水纹、树石纹、云蝠纹、寿字纹及各种人物纹等。

二、釉里红

乾隆釉里红的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黄釉青花釉里红、豆青釉青花釉里红等,

总体上与雍正时期的差不多,色彩鲜艳、纹饰清晰、层次深浅不同,青花与釉里红发色都很稳定,不晕散,深浅浓淡互相补充、和谐统一。但雍正时的三鱼盆、碗及三果高足碗等有着极鲜艳红色的官窑器在乾隆朝极为少见,瓷器的装饰图案也已趋向程式化。

和青花瓷一样,这时的釉里红纹饰也有人工点染的深色小点。常见的纹样有团螭、团夔、凤穿牡丹、折枝花果、竹石芭蕉、云龙、龙凤、云蝠等。为了突出主题,常以釉里红绘龙纹,以釉里黑绘乌云相衬托。常见器型有蝠耳大尊、玉壶春瓶、胆瓶、茶壶、天球瓶、高足杯、梅瓶、盘、碗等。民窑常见的有大盘、香炉、盘口大瓶等。


三、珐琅彩瓷

珐琅彩釉在乾隆时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此时,珐琅彩瓷的数量增多,用料上采用清宫造办处库存的上等填白(又作甜白)瓷作胎,工艺上采用了轧道和“锦上添花”工艺,使器物极具富丽。所谓轧道工艺即在器物局部或全部色地上刻画纤细的花纹,然后再加绘各色图案;“锦上添花”是在锦地开光内绘山水、花鸟、人物,题乾隆御制诗。

乾隆珐琅彩瓷的白瓷胎上还有暗花,出现了西洋人的形象。题诗上有朱文或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这些印章的文字都和画面的内容及诗名相配合,如“金成”、“旭映”用于黄红秋花,“彬然”、“君子”用于画竹,“先春”用于腊梅,“凤彩”用于凤及鸟类,“佳丽”用于牡丹、玫瑰、月季等花卉,而“寿如”、“山高”、“冰长”用于山水等。

但这时的画工不如雍正时精,图案布局很满,显得繁杂。

乾隆珐琅彩最初烧造的地点只有三处:一是皇帝寝宫旁边的养心殿配房;二是乾隆皇帝的弟弟怡亲王府;三是京西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内。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地方被批准生产和烧制珐琅彩。乾隆二十一年以后,宫内珐琅移出京城,改由广东粤海关制作。但那以后的珐琅彩便失去了清宫的全力扶植,大不如前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此后的“珐琅彩”已不再具有清宫珐琅彩独领风骚的魅力了。

四、斗彩

乾隆斗彩和雍正斗彩一样,有两个特点:一是官窑器为多;二是其制作方法有釉下

清乾隆?斗彩花卉纹瓶

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和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两种工艺,而以青花和粉彩相结合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罐、高足碗、花觚、盒等。由于多数是官窑器,因此图案花纹也脱离不了缠枝莲、云蝠、八吉祥、暗八仙、团花、岁寒三友、凤凰牡丹等。有很多器物是为宫廷寿庆典礼特殊定制的,因此寿字盘、碗之类的器物很多。乾隆斗彩器型有全仿时成化、嘉靖、万历和清康熙朝的制品,其中有的书“大明万历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也有的书乾隆本朝款,或仿成化斗彩“天”字罐等。

五、粉彩

乾隆时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

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记事档案中可以看出乾隆帝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乾隆不仅对宫内粉彩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而且要求在制作前须呈画样或本样,待亲自审定后方可送交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乾隆关于粉彩瓷器的陪衬纹饰、款识以及题诗等谕旨在《清宫档案》中都有案可查。根据《陶冶图编次》中介绍:乾隆时制瓷有拉、印、雕、锥、拱、削、镂等诸多工艺,分工精细,形成了专业性极强的陶瓷工匠队伍,逐渐使成型工艺越加精湛。此时的官窑粉彩器皿,一改康熙、雍正时期清新典雅的风范,陷入了精工细作、华丽繁缛的境地。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多孔盘

乾隆粉彩装饰有其独特的表现技法。首先,是在传统的白地粉彩以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色地粉彩,分别有红、黄、蓝、紫、粉红、金、酱色、豆青、粉青、窑变等釉彩,达10余种之多。其次,是在以粉彩绘画为主的基础上,加用了其他彩料。如:在画面上加绘青花、黑彩,或与五彩、斗彩并施绘于一器之上。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有多种彩料,或同时以多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甚为鲜丽娇艳,可以说集多种中国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此外,乾隆粉彩琢器的器里及底部常有松石绿釉的处理。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并常可看到纹片。这一特点在乾隆时期首先出现后,一直沿用到晚清。

在装饰纹样方面,乾隆的色地粉彩经常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和“锦上添花”技法,并配以花、山水、人物、百兽的通景画面或开光装饰,这种装饰方法综合了西洋铜胎画珐琅与中国传统粉彩绘画两种技法,将西方美术中的洛可可风格植入中国陶瓷装饰之中,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中西合璧技法。

清代官窑器皿开光中的主题图案,按照不同的节气和时令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大内”送来的图样和皇帝的旨意设计,不能随便改动。如: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太监传旨,烧造“年节用三羊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夕节用鹊桥仙渡、万寿节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花样烧造”。

当时以粉彩作为装饰的官窑瓷器品种繁多,在造型方面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凡生活用品、陈设器皿、玩赏之物、文房用具等样式齐备、应有尽有。比较新颖的有:灯笼式瓶、镂空灯罩、带托爵杯、转心瓶等。器身镂雕、凸雕工艺较前更加新奇精巧。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和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出各种各种工艺品。在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乾隆粉彩象生瓷中,诸如瓜、果、梨、桃、核桃、瓜子、荸荠、海螺、贝壳、螃蟹、鸭子、钟等都用粉彩装饰,品种达30多种,其形态、质感、色泽几乎可以乱真。

乾隆粉彩的款识,主要是用青花、红彩、金彩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以及“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款识不论大小皆为方形印章式,书体规整、样式划一。

六、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瓷器

故宫博物馆藏有大量清宫瓷器中,藏传佛教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从一个极特殊的角度说明西藏与内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是清代宫廷中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留下的痕迹。

藏传佛教是我国佛教中的重要一系,13世纪开始传入内地,后称喇嘛教。清朝的皇帝对喇嘛教的尊崇和优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清宫佛堂内收藏了大量的藏传佛教艺术品,都是藏传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义中所说的“身、语、意三所依”的佛像、佛经、法器等。这些供奉之物有些是西藏进贡的物品,并对其用途以至造型、纹饰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乾隆皇帝命景德镇御窑厂进行了大量的仿制。其中主要是藏传佛教的“八宝”和“七珍”。八宝指的是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白罐、金鱼、盘肠。七珍指的是水珠、火珠、象宝、马宝、文官、武将、佛像。八宝在乾隆朝开始烧制单独成型的瓷制八宝。八宝和七珍在乾隆时期是以由圆饼形镂雕制出其图形,下承以莲花式器座,并以金彩仿制铜镀金的效果,与铜制品一般无二。乾隆时期的仿木纹釉多穆壶、青花贲巴壶、粉彩藏草瓶也都别具特色。

七、乾隆帝与特种工艺瓷

乾隆皇帝是个自命“风雅”的封建君王,他对于书画诗词以及各种工艺美术品的爱好,

清乾隆?仿官釉海棠形碟

均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对瓷器的爱好尤甚。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当时上流社会崇尚“风雅”的习气十分盛行,为了迎合皇帝的这种偏好,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不惜挖空心思烧造一些器物来取媚于圣上,乾隆特种工艺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所谓的特种工艺瓷,即各种形状奇异之瓷,包括象生瓷、仿生瓷。其别出新意的造型,令人眼花缭乱的仿真釉色,使它有别于传统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这些瓷器主要是供皇帝观赏把玩之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象牙、仿玉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其他物质效果。

八、中国最早的陶瓷器专著

中国最早的陶瓷器专著是《陶说》,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朱琰在江西省景德镇编篡而成。全书分为六卷,第一卷“说今”,是清代景德镇陶业的沿革和陶器的种类、制造方法的概要叙述;第二卷“说古”,引用诸书说明从太古到唐宋陶瓷器的变迁;第三卷“说明”,叙述从太古到明代的各种陶器和图案;第四卷至第六卷均为“说器”,对唐以后各朝代的各类器皿多有涉及,按语中旁征博引,并详为考订,反映了作者在陶瓷方面的渊博常识。《陶说》一书问世后,深受广大学者及陶瓷爱好者的重视和欢迎,对研究

中国陶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除国内出版外,自19世纪以后随着中瓷器大量流入欧洲,也为欧洲学者所重视。


第五节嘉庆时期的陶瓷

清代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盛世以后,从18世纪末开

始走上下坡路,我国制瓷业也急转直下。嘉庆和道光时期虽承乾隆余绪,但品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及乾隆盛世,逐步走向衰弱的趋势。综观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朝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器相混淆。

乾隆帝去世后,嘉庆皇帝利用国殇的机会,力图振作,希望一扫乾隆晚年官场享乐腐败的风气,于是一方面惩治贪官,一方面减缩政府预算,官窑瓷器自然成为削减的项目之一。嘉庆四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又降到了两千五百两;嘉庆十五年十二月,更下令终止了御窑厂的运作。因此,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嘉庆官窑器很少。嘉庆后期,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制瓷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

一、青花

嘉庆官窑青花比例较少,早期的青花完全是乾隆作品的再版。胎骨初期尚佳,以后渐粗松。修胎欠精,器物底足粗壮,但厚薄不均。釉有青白和浆白两种,有逐渐变薄趋势。只有个别的官窑作品釉色厚润、形如青玉,和雍正官窑青花相似。民窑器釉层均较薄,大器、粗器有“荞麦地”及“波浪釉”现象。

嘉庆朝的青花颜色大多深蓝,也有浅淡闪灰或稍微鲜亮点的,比较稳定,不晕散,但细看青花纹饰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飘在釉面上。白描青花渐多,工致的纹样安排繁密、青色淡雅、具有特色。粗陋的显得简约、画法随意、青色浓暗。有些器物在勾莲纹中绘双勾填色“喜”字。这种装饰流行于清后期,延至光绪、宣统,总的趋势是越晚的“喜”字越大。豆青釉堆粉青花在民窑中较为盛行,这种堆粉青花于康熙时出现,嘉庆产品堆粉较厚,使得青花在白地上更加明显。

嘉庆时流行的纹饰有夔凤、婴戏等,其他常见的纹饰还有云龙、龙凤、团凤、松鹿、锦鸡牡丹、山水、八仙、仕女等等。官窑青花瓷纹饰沿袭乾隆,花卉纹有两种基本绘制方法:一是单线平涂,另一种是单线平涂后点染,平涂用淡笔,点染时用浓笔。后一种是仿明初青花,但嘉庆朝青花上的点染方法已经是十分机械的程式化工艺,和前朝相比缺少艺术情趣。嘉庆官窑瓷器以日用器物为多,流行成套餐具、盘、碗、汤盆、温锅、茶具、罐、炉、五供、马蹄形杯、格盘、水仙盆、上品、赏瓶等。


二、粉彩

嘉庆延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但已比乾隆朝器物逊色得多。延续生产的乾隆粉彩产品以色地勾莲器皿为主,如各种色地勾莲夔凤纹的各式瓶、罐、壶、盘,以及黄地勾莲白里飞蝠纹碗等。嘉庆官窑中的黄地粉彩花卉大盘、黄地粉彩开光题诗茶壶、粉彩百子图碗、粉彩人物纹笔筒等仍有乾隆粉彩瓷的遗风,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百花纹,花团锦簇,追求近乎村俗的富贵与繁华,虽无深沉的艺术境界和高超的技法,却能赏心悦目,符合中国人富贵祥和的人生追求。

在装饰上也沿用乾隆时的一些工艺方法。轧道工艺常见于嘉庆的粉彩圆器上。在琢器上也喜欢用缠枝“洋花”做色地装饰,器物口沿和足边用料彩、金彩作边饰,在腹部做龙纹或人物的凸雕装饰或腹部开光。以胭脂红地彩绘或胭脂红地开光,在嘉庆朝被广泛运用。

嘉庆粉彩官、民窑产品区别主要在纹饰上。官窑主要以各种色地花卉、花蝶、花鸟、八吉祥、云龙、夔龙、夔凤等吉祥纹饰。民窑则以白地粉彩瓷器为主,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风景瓷画,如“庐山十景”、“西湖十景、“萧山八景”等,并常附墨书诗句,这种粉彩多作为游览风景所出售的纪念品。人物画中出现了以《无双谱》人物或历史人物为主题的画面。其多画在酒杯、盘或碗的内壁外壁,所绘的人物数目不多,人物旁边均墨书人物的姓名和小传。

嘉庆粉彩中不可埋没的新作,主要表现在器型上。新创的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为装饰。余处绘以粉彩纹饰。折沿洗较为新颖,其特点是洗沿较宽,沿上有二十几个透空圆孔,沿下带金彩环饰,洗壁比康熙时深,洗心绘粉彩花蝶或婴戏纹饰;也有不带圆孔的折沿洗。

嘉庆粉彩的官窑款式基本上沿用乾隆时的写法,以篆刻为主,用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字体规整、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画不齐均由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还不易识别。

第六节道光时期的陶瓷

道光二十年,英国发动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此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日益衰退。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也不如从前。

清道光?青花

缠枝花纹贯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型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四是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线条纤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三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一、青花

道光朝的青花比嘉庆青花瓷又差了一截,前期尚存一丝乾隆与嘉庆朝的余韵,有一部分稍精细一点;而后期的制品粗俗,胎土淘炼欠精细,胎质疏松,薄厚不均,釉有青白、白中含青与粉白三类,尤其是粉白为多,胎釉结合差,釉表见水波痕。民窑器的釉层厚润含极多的气泡。

青花颜色部分淡雅,部分深蓝中含灰,呈色较稳定,缺少亮丽感,像浮在釉面上。白描青花仍是民窑器的主要装饰方法,这时流行的内青花外粉彩或酱釉的器物,纹饰一般采用白描花卉的方法,淡描勾莲纹饰比较常见,线条纤细浅淡,常见纹饰有缠枝莲、鸳鸯荷莲、菊花、石榴、佛手、三果等。瓶、罐等大器上多加“喜”字。

装饰逐渐摒弃乾隆官窑繁华缛丽的宫廷风格,花卉纹更加图案化。有些器物的式样与北方农村的窗花相似,质朴且有匠气。带日本风格的皮球花颇被应用。生活场景如放牧、飞蝶、山水、龙纹、婴戏等采用新的表现形式而重新出现,写实而生动。

道光间还出现“冬瓜罐”,形状像冬瓜,有的带盖。另外还有花口盘、盖碗、温锅、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盆、洗、灯笼尊、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烛台、鱼缸、花觚等。道光时的盘、碗和雍正时的一样,口面比较大。绣墩从道光开始较前代矮、胖,墩面平,有的下凹;墩面中心部位和捉手部镂空钱纹或联钱纹;鼓钉小而密,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一般器物的造型都比较笨拙。

二、粉彩

道光粉彩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传世品都较为常见。从陶瓷史的发展角度分析,

清道光?粉彩太平有象图杯

此时处于瓷业的衰退阶段,官窑的技术水平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有些产品也可与乾隆、嘉庆瓷媲美,尤其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

色地粉彩仍属道光官窑粉彩主流,传统的轧道开光粉彩、色地粉彩等仍见生产,唯有釉彩略粗松。一些黄地或红地的粉彩花卉碗是仿康熙珐琅彩,造型艳丽华贵,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莲开光装饰为主,在追求乾、嘉时官窑特色的同时,有的开光内还加绘青花,非常宜人。白地粉彩在风格和技法上脱胎于乾隆、嘉庆粉彩,画面追求纹饰的繁华和釉彩的瑰丽。白色地釉较润泽,松石绿底釉比嘉庆器物稍深;白釉往往出现波浪状的釉面,一般称为“波浪釉”,俗称“波荡釉”,为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征。“波荡釉”的出现,说明道光时的施釉技术水平不佳,但这种现象早在乾隆时已出现了。

清道光?黄地粉彩牡丹花纹碗

道光粉彩的造型基本上沿用前两朝的传统器型,只有冬瓜罐可称为新创之作:罐口内敛、丰肩,直筒状圆腹、卧足。比较突出的是:小件器皿丰富多彩,酒杯多种多样,有套杯、卧足小杯、铃铛式小杯,杯外有配合纹饰的墨书诗句。


如果说雍正粉彩展示的是典雅之美,那么道光粉彩呈现的就是素净之美,更带平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绘动物纹,传世品中的大小动物画多达十余种,如猫、蝶、狗、牛、羊、象、鸳鸯、水鸭和仙鹤等等。这些大小动物与多种花卉、瓜果组成吉祥画面,形成道光粉彩纹饰的一大特色。此外,婴戏图案、官带流船图案、龙舟竞渡等图案也比较多见。

道光粉彩的款识也别具风格。青花或红彩篆书者行笔圆润流畅、紧凑。楷书多为斋堂款,用侧锋书写,笔力刚柔相济、红彩浓艳匀净。道光时皇家贵族订制的瓷器中都有斋堂款,特别是盖碗。如“睿邸退思堂制”款粉彩桃花盖碗、“宝善斋制”款粉彩花鸟盖碗、“德诚斋制”款粉彩菊花蝈蝈盖碗。这些盖碗的盖纽为环形抓纽,在纽的中心及外底心均用红彩书写款识。还有的纽中心用红彩书写所绘纹饰的花名,如“四月牡丹”、“九月菊花”。这类盖碗绘画都很精细,给使用者在品茗时增添了一些情趣。

第七节咸丰、同治时期的瓷器

这一时期,社会每况愈下,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处于衰落的境地,工艺低下,产品十分有限。“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但仍不及康乾旧貌。民窑器虽仍大量烧造,但多数比较粗糙。官、民窑中只有少量的精品。

一、青花

咸丰五年,景德镇官窑毁于兵火,因此官窑青花均为咸丰前五年作品,流传很少。

咸丰官窑青花胎骨较道光细薄,制作规整、釉色净白、釉面平滑。民窑青花胎骨厚重粗松、釉色青灰居多、表面施釉厚薄不一,常出现桔皮状坑凹。官窑造型精粗均有。民窑器则粗壮居多,瓶类均口大颈粗,壶类则口小腹鼓,具特殊风格。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数玉壶春瓶,腰腹粗大,颈部粗短。咸丰官窑瓷器款识为“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字体工整,字外无圈栏。

到了同治五年时,官窑重建,瓷器数量超过了咸丰。官窑器胎体仍属精细,民窑器则粗松厚重,大件器物尤其如此。官窑釉色粉白居多,少数含青;民窑器则淡青或淡灰,釉层均较稀薄,有混浊之感。同治后期民窑呈色青紫飘浮。

同治青花精品极少,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鲜艳却不美观,发色蓝紫,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而民窑青花器中以日用瓷及婚嫁瓷为多,常见的为笔筒、盖罐、印盒、水盂、茶壶、灯盏、壁灯等。纹饰有两大类:一类是白描青花,勾勒线条较粗,釉面粗松。青花勾勒莲喜字纹在瓶、罐、茶壶、盘上均可见到,“喜”字也已逐渐放大,笔画变粗。另一类为传统图案、写意画法,荣华富贵、吉祥如意寓意的内容很多,如“马上封侯”、“状元及第”等。


二、粉彩

咸丰后期至同治前期,官窑一度停烧,两朝粉彩风格也有很大的变化。咸丰粉彩在道光的基础上,喜绘蝴蝶、博古,多加饰金彩,其画法细腻,故宫旧藏的咸丰器物十分稀少,故咸丰粉彩器可谓弥足珍贵,已经成为稀世之宝。咸丰官窑的粉彩花鸟方瓶属典型器物。造型线条稍硬,颈部的四圆形开光,腹部四长方形开光,内皆有白地彩绘花鸟,代表咸丰初管官窑的制作水平。

咸丰官窑粉彩有黄地粉彩、紫地粉彩、蓝地粉彩等色地青花,也有白地粉彩,色地开光粉彩是常见的装饰方法。绿地粉彩多见,绿釉稍深而沉着。纹饰有传统的龙凤、博古、寿星、人物、花卉等内容。人物纹绘制精细、穿红着绿、加绘金彩,但形态憨厚稚拙、头大身小不成比例、衣饰如戏剧人物。花卉纹纤丽高雅、釉彩明亮。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同治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器型规整而略显呆板,但在仿古上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铜质提梁茶壶等都为新创。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第八节光绪、宣统

时期的瓷器

光绪一朝,官窑瓷器的生产甚为红火。官窑瓷器的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远非道光、咸丰、同治各朝所能比拟。但这一段时期犹如回光返照,衰落的趋势不可扭转。紧接着的宣统是清代最后的一个王朝,风雨之中摇曳的统治已不能致力于陶瓷业的复兴。

一、青花

光绪青花官窑以仿古为主线,民窑则走商品化道路,在制瓷技术和艺术的追求上具有现代瓷的特色。

官窑青花的胎土精良、细腻洁净。民窑器粗精均有。釉色青白为主,有一部分浆白釉,釉层薄,致使青花如浮釉面,缺少含蓄与韵味。官窑青花有两种发色:一种是画晚清风格的牡丹双燕等纹饰的作品,呈色纯净细洁、不见瑕疵,略有蓝灰色调,成为光绪官窑青花特有呈色。另一种是呈色青紫、明艳亮丽,有的含小而均匀的黑点。民窑青花发色多样,有纯正的靛青,也有浑浊的灰青,有些用工业钴料的则紫中有晕散飘浮感。

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数种:第一种是单线平涂,应用很广,其中仿康熙的缠枝莲纹很多,有的作品是将传统画法简化,省去点染工序,使纹饰更加图案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加点染,用于仿明初青花或说是仿清初作品,但造型难免走样,风格更是大相径庭。第三种是光绪时流行的画法,笔法细腻、纹饰隽美、风格写实,画面清丽,在洁白瓷釉和纯净的青花配合下展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更突出了纹饰的“画”功能。


这一时期,青花纹饰的主要特点是:清代的各种传统纹饰都能见到,但均有改造,画法更简单,布白更平稳,完全受图案化、程式化的支配。在青花绘制中,大多仅浓淡两个层次。相比之下一些制作较精的民窑青花更具有艺术价值,纹饰虽以传统为主,但布白和画法上都已创新。造型大多以康熙、雍正、乾隆制品为样本,在器物线条的圆润、胎体的轻薄上已超过咸丰和同治。仿前清的玉壶春瓶、天球瓶、灯笼尊、牛头尊等虽难言乱真,但确实轩轾难分。

慈禧御用的“大雅斋”款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其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升平”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之类。官窑青花中题“体和殿制”款的为慈禧专用瓷,质精而量多,纹饰有云龙、梅竹等。另有一种“体和殿制”款的花卉纹盒,纹饰精美、制作工致,属晚清官窑的代表作。

宣统青花完全是光绪青花的延伸和完美,总体制作工艺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体选料上乘,胎骨坚致、细腻而洁白,胎壁轻薄均匀,坯釉结合好,烧结程度较高,叩之声音清脆,釉层中极少气泡,光亮透明,但白釉中仍含一丝青味,和民国十年后的粉白有别。青花呈色有两种:一种蓝中含灰,多用于民窑粗器;另一种青中含紫,明丽而艳扬,多用于官窑中的传统作品。有部分民窑用工业钴料,青紫色,晕散飘浮。官窑青花纹饰如八卦云鹤纹、海水瑞兽纹、团龙纹、蚕纹、“寿”字纹等仿清前期作品,技术精于同治和光绪,艺术上却缺少创造力。由于宣统朝仅经历三年,其传世品极少。

二、粉彩

光绪为慈禧万寿烧制了数以万计的色地粉彩瓷器。这些宫廷用瓷装饰风格相同,除了少量用冷色地外,大都以浓重的暖色作地,上绘寓意万寿喜庆的花鸟、花卉等纹饰,纹样题材丰富,如光绪粉彩藕荷地花鸟圆盒等。其中光绪粉彩餐具特别喜欢用藤萝花鸟、葡萄花鸟、鸳鸯莲花等纹样。这些御烧的瓷器都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及一定的工艺水准,但缺乏艺术创造性,反映出当时宫廷对御窑厂的严格束缚阻碍了工匠制瓷技艺的创造性发挥。粉彩陈设品中有一些是大型器,如赏瓶、各式花盆、大地瓶以及大缸等,反映晚清烧制大型瓷器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如光绪粉彩描金五伦图象耳大地瓶可谓光绪粉彩中的精品,光绪粉彩黄地凸雕古龙耳大地瓶更是难得一见的佳品。光绪时陈设品的底部用红彩楷书“永庆长春”。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支撑不了而告失败。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筹措资金,成立中国陶业学校,内设本科及艺徒二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业陶瓷人材。此外,山东淄博、江苏宜兴、福建建阳、广东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窑厂也都有产品面市,至民国时期继续烧造。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至今仍为稀品。

下一页清代的瓷器(1)上一页明代的瓷器(1)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瓷文化》
· 瓷器的雏形——原始瓷器
· 瓷器的真正产生在东汉
· 早期的瓷器——三国两晋
· 隋代的瓷器
· 唐代的瓷器
· 五代的瓷器
· 宋代的瓷器
· 辽金夏的瓷器
· 明代的瓷器(2)
· 明代的瓷器(1)
· 清代的瓷器(2)
· 清代的瓷器(1)
· 民国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