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窑 有一年夏日,来自各地的一班陶瓷爱好者云集在我开办的那个小小瓷片“博物馆”里,聆听某专家借本馆收集的汝窑瓷片标本,生动而详尽地解析“如何鉴别汝瓷之真赝”。言者凿凿,闻者欣欣。或许出于客气,专家在临下课前的五分钟“提议”:请白先生就汝瓷鉴别再补充几句。我甚惊恐,因为在这样一堂“尽善尽美”的课时里,专家没给我留下一点“补充”的余地。于是便耍了回小聪明。 问在座学员:“诸位,今日之所学可有收获?” 众答:“幸甚!幸甚!!收获颇丰!!!令在古玩市场上为鉴别汝瓷而得一‘技’也。我等将以理论指导实践,谨遵专家者言…… ” 吾高声道:“歇菜!此谬误大矣。岂不知今日之学仅得历史知识抑或传奇故事耶?若以‘技能’论,那我就告诉诸位,尔等当下所学者乃‘屠龙之术’。此既我之补充是也!” 于是众学员惊愕,专家亦惊愕…… 汝窑,又称“汝官窑”,是北宋后期的“御用贡瓷”。有宋以来,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史书记云:“汝,五窑之魁也。”现代人则称赞道:如果把“五大名窑”比作中国陶瓷历史上的美丽皇冠,汝窑就是皇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其窑址位于今河南汝州,窑以地名冠之,确切位置曾长期不明。八十年代中后期在距汝州约七十公里的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于陶瓷界大有“石破天惊”般的震撼。 汝窑在历史上的烧造时间甚短暂,约是北宋末的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至徽宗的崇宁五年(公元1106)的二十年间,故而传世真品极为少见,在世界范围内传世品不足七十。分别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我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及日本的初光美术馆等。 如前所说,汝窑是继古代越窑之后青瓷烧造的又一个“巅峰时期”,其工艺为“满釉支烧”(所以在汝窑器物的底部均可见“支钉”痕迹),呈一层淡淡的天青色釉,英文称之为“Ska-buie”。历史上汝窑被以“国器”相尊,“靖康之乱”导致北宋南迁之前,人为将窑址毁坏,似有“不遗国器与异族”之意。因此,还在距今约九百年前的南宋时期,汝窑瓷器已为罕见之珍品。 八十年代,对普通陶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大多不知“汝窑”是为何物。九十年代中后期汝窑赝品层出不穷,好古者争购。尤其是在知道了汝窑的价值之后,民间便演绎出了许许多多光怪陆离并与汝窑有关的“故事”。 当年我为编辑《汝窑聚珍》一书,曾于数年间十几次往返汝窑遗址,得到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并收藏了一些珍贵瓷片。回忆起来颇有感受,那时候还有当地老百姓在屁股后边追着你卖汝窑瓷片的,是“碎瓷烂瓦”的买方市场。如今得一片汝窑残瓷竟已为“难极之事”。某年闻听潘家园有售,赶忙驱车而至,一看——假的!惊叹:“连汝窑瓷片都出赝品啦?!” 或许是“孤陋寡闻”,多年来我未曾听说任何真正的收藏家手里藏有传世的汝窑整器珍品,即便有我想持宝者也决不愿意轻易示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总能遇到一些“准收藏家”,动辄拿出“汝窑”整器若干,并激动地展示有某某“专家”签署的证书,实在令人惊诧。 我寻思:要么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稀世绝少的汝瓷珍品在一夜之间可以轻易的被“克隆”;要么就是物欲使得“汝窑”给了个别伪专家“表演”的空间和众多受骗者花钱的机会。如果单纯地把汝窑当成收藏行为中的“觅宝”对象,不管您了解、掌握了多少与其相关的“知识”或“技能”,恐怕都应了我在前文所调侃的:此乃“屠龙之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