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总是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自己创作的主题当中。面对每一个主题时,丢勒都会表现出与创作《圣母的一生》时一样的细致、认真和热情。丢勒不想画“基调性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只会让人产生一种普通的、综合的感觉,他想让他的作品有具体的思想,让他自己和受众明白每一个细节。对于丢勒的幻想作品,我们有两种欣赏方式:或者只注重它的总体感觉,因为我们可能很难完全理解整幅画;或者仔细观摩每一个细微之处,努力理解整幅画的真正内涵。要充分理解丢勒作品中的谜团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了解丢勒创作这幅画的背景知识,也就是说要弄清楚丢勒当时是读了什么哲学、诗学或者占星学著作之后画这幅画的,或者是别的什么著作给了他幻想的灵感。当然,艺术史学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根据其所获得的背景知识来解析丢勒的幻想作品。 在去往荷兰期间所写的日记中,丢勒曾提到自己的铜版画《复仇女神》(创作年代在1503 年前后)。如果无凭无据,我们显然不能随意更改画家自己对作品的命名,因此自艺术鉴赏家瓦格纳(Wagner)和帕萨文特(Passavant)以来,这幅版画一直保留着这个名称。桑德拉特把这幅画称作《大命运》,以便与1497 年创作的《小命运》区分。还有人根据画中的女性人物特征为这幅画做过其他命名。 丢勒作品《复仇女神》,大约创作于1500—1503年 丢勒作品《亚当与夏娃》,作于1504年 以纤细、微笑的命运女神为主题创作过众多画作的意大利人是如何看待丢勒这位德国绘画大师创作的《大命运》的呢?他们肯定会对这幅作品大摇其头,线条远谈不上具有哥特画风的细致、优美,也完全没有文艺复兴画风的柔顺。真正让意大利人充满敬意的是这幅画完美地实现了逼真性与自然的结合,充满夸张的幻想。瓦萨里从一个专家的角度审视了这幅画,他非常喜欢那对巨大的翅膀,它像天使的翅膀一样结实,而且它真正把人物衬托起来。看到这样一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个谜的画作,非常注重线条流畅的意大利人也感到非常欣喜。人物背后飘摆着羽衣,一缕布匹在风中飘扬,一段缰绳飘散在风中,四周的云朵形状各异,脚下的透明球体与地上的山貌形成鲜明的对比,地上有树木、岩石、教堂、房子、曲折的河流,以及成片的森林。面对这样一幅世俗与精神并存、让人赞美却又感到不可思议的画作,人们不禁要问,画家心中到底蕴藏着多少丰富的经历和非凡的幻想能力。把《复仇女神》同丢勒1504 年创作的版画《亚当与夏娃》相比较,就能看出丢勒是多么看重幻想。这是最好的对比。一幅体现北欧的精神,另一幅体现南欧的风格;一幅体现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另一幅体现了对结构的把握。但是这中间却没有任何冲突,有的只是丢勒创作思维的两个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