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苏盛城:中国传统山水的守望者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3-04-02 13:19:21 | 出版社: 《艺术生活快报》杂志

文/ 编辑 屈臣旭 图片/ 苏盛城提供

《潮州八景之鳄渡秋风》纸本设色34CM×138CM2009年

苏盛城,1959 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于著名画家溥佐、夏明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天津民革画院理事,天津红桥画院画师,中国商业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

编者按:

何为守望者?意即在发生变迁的时候,在人们转移目光、甚或迁离、逃避、逐新之时,坚守在原地,时刻关注着,体验着,思考着的人。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出现过很多争论,最著名的莫过于吴冠中和张汀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争论。对于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很多人都存在着担忧,同时也做出了探索,比如水墨当代化、实验水墨的创作等。然而尚未找到一条真正解决问题的道路。在大部分中国画家忙着变革、追求创新的时候,苏盛城却是作为一个传统的痴迷和热爱者,坚持着自己的山水创作之路。

苏盛城,出生于1959年,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的匮乏并没有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贪婪的习性,反而在其后文化毁灭的特定时期当中形成了最早的关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那时候他每天都可以见到很多抄家抄出来的珍贵书画作品。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苏盛城就开始尝试摸索,嗅知艺术,早期主要是磨练自己的基本功,进行少量的工笔花鸟创作。在其十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跟从赵毅先生正式学习工笔画,并在其指导下考入天津美术学院。那时候天津美术学院也不过刚刚正式更名,而在此之前两年还被称为天津艺术学院。苏盛城在美院期间学习了很多西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理论,这使得他在造型能力和基本功的塑造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仍然坚持着素描和速写的训练。与此同时,他师从溥佐、夏明远等老先生,学习山水画的创作,并在此期间走访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采风、写生、体验生活。老先生们的教导和中国山水的魅力让苏盛城找到了以后的创作方向和艺术道路,那就是回归中国传统山水。

《烟岚万态》纸本设色69CM×136CM2012年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六朝,成熟于唐五代,辉煌于宋元,历朝历代画家为人类的艺术宝库留下大量辉煌的作品。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指出:“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李刘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苏盛城的老师孟庆一先生也曾总结道“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之变,是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结构和艺术技巧结合起来,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即山水画由原来对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对形式语言的锤炼,使中国山水画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元四家’王蒙、倪瓒、黄公望、吴镇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又新增添了文人画‘逸’之内涵与元素,并以此为山水画之高格。”简约地道出了中国山水画发展之历史流变。然而中国山水画发展到现在却是陈陈相因、毫无生气,一方面是因为更多艺术种类的兴起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于传统承袭和研究的不充分。中国画的产生背景和立论依据是农业文明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也开始进入到工业文明,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绘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物质的充盈开始挤占人们闲雅的情趣,快节奏的生活和内心的不平静也与中国画的精神越趋越远。内外的剧烈变化使中国画的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在这种形式下的各种创新尝试虽然是必然出路,然而却是缺乏了对于传统的传承,丢掉了中国山水绘画积累了几千年的精髓。

《潮州八景之金山古松》纸本设色34CM×138CM2009年

苏盛城从幼时起就注重对于传统的学习和研究,他认为“中国从彩陶文化开始一直到唐宋元发展到高峰,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库,是我们挖掘不完的,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传承下去。”对于山水画的创作他也有自己的见解:“中国山水画创作以意为主,需要画家有广泛的包括文学、书法、绘画在内的各种修养。山水画要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求画家掌握全面的知识。好的山水,气韵生动、阴阳顿挫、轻重缓急,笔墨运用和线条穿插,巧妙结合。”苏盛城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和思想,揣摩古人的用笔和用意,并通过大量的创作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作品无疑是承袭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在解决中国画的形式问题上更为彻底,在承接宋元绘画高峰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苏盛城的山水创作以南宗为本。南北宗本是佛教的术语,后被明代董其昌借来分别中国画,然而南北宗并非指地域上的南北,而是身份和意趣之分,北宗是职业画家,而南宗则是文人画。虽然这种区分在后世被徐悲鸿等驳为谬论,然而其在中国画坛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并且画家对此有着深深的情结。苏盛城虽出身津门,然而却不拘于北方山水的表现,尤其是之后追随过多位名师、走访过祖国名川之后,其创作多写胸中之逸气,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深情。其用笔老辣,皴法娴熟,惯用积墨,既浑然一体,又有笔迹墨痕可寻。苏盛城在从美院出来之后也一直寻访名师,不断学习,造就了其扎实的功底和广博的见闻。他在山水创作的道路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源头和表现方法。然而南派山水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其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就是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这虽然与画家摹写自然有着很大的关联,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拥有董巨那般的功力。所以,在之后很多南派画家的变革中,适当的加入阳刚的内容则是不得而为之的一条出路。对于苏盛城来说,他的创作以写生为主,长期居住在天津也使得在每年几次的南方写生之后会回到北方,在更为熟悉的环境下默写胸中之山水。其为人虽极为谦逊,并不张扬,然而北方人的性格还是在作品中有迹可循的。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要考虑看见了什么,更要关心人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像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中国山水画主张所描绘的山水画要“可游可居”,讲究的是一种哲学的境界,受庄子的思想影响特别大。苏盛城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山水创作和人生的思考,山水除却表达自己的文人情趣之外,也寄托了对于祖国和人民的人文情怀。

《潮州八景之湘桥春涨》纸本设色34CM×138CM2009年

苏盛城在潜心创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社会公益。他曾多次参加慈善活动,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做出贡献。汶川地震的时候就跟随老师孟庆一在潮州写生,之后将作品捐赠出来支援灾区。其代表作品《潮州八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描绘了岭南特色鲜明、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地域文化,其用笔细腻,构图讲究,技巧娴熟,可以看出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理的研磨和对传统山水画的传承。坚持与守望,吸收与传承是苏盛城及其山水创作带给人的最真切感受。中国山水发展到今天,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方向,创新和表达时代的声音是必然的选择,然而这一切都绕不开对于传统的研究和继承,就这一点来说,苏盛城不愧为传统山水的守望者。

下一页时尚亮片秀上一页因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关于“ 杂七杂八—— 青年一代的视觉修辞” 展览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生活快报 125期
· 专访电影“中间人”马平
· 因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关于“ 杂七杂八—— 青年一代的视觉修辞” 展览
· 苏盛城:中国传统山水的守望者
· 时尚亮片秀
· 关于“天柱”展的形式与内涵——策展人吴立行访谈
· “私访”冬日里的北京古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