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好采访姜吉安的那天的北京一直雾气蒙蒙。在陌生的楼道里,记者找了半天才看到在门口探头张望的他。艺术家的工作室很干净,装饰也非常简洁。阴天的色调把窗外的冬青叶子衬托地越发冷清,我们的对话就在窗边的两把沙发上开始了。他并不娴熟的泡茶动作,也不知该如何客套招待的表情像极了敦厚的山东人。但在聊天中,随时迸发出的敏锐思维,让笔者不得不揪起所有的神经来。 相遇姜吉安的作品是在今年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上,凯撒空间带来的装置《两居室》吸引了很多观者,“我当时感受到时光被凝滞了,”笔者特意记下了这个看起来很像韩国人的名字——姜吉安。这件作品所引起的轰动不仅仅是在今年,2012年曾在上海某知名画廊也展示过一段时间,“那次展示的空间大,观众可以允许走到装置中见去,后来地板都被踩烂掉了。”姜吉安不无可惜地谈起。 对于姜吉安来说,这件作品背后的含义及认知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两居室是一个关于素描的问题,大家认为素描一定是要画在纸上的,但是这种常规性的思维就会让人变得非常懒惰和愚钝,不愿意再去思考。所以,我就把素描还回到物体当中,”尤其是画过素描的人们会马上对他的这个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在姜吉安看来,当大部分的艺术家在用艺术来批判社会、表达想法的时候,他会把艺术当成一个现象来看,把艺术本身作为一个问题来对待,他认为作品就应该做到对艺术本身的一个批判才是正确的创作思路。 这种批判性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姜吉安的装置作品中,一些绘画作品也同样如此。比如他在90年代尝试用工笔画来表现几何形体,老师们都很吃惊地问他怎么能用工笔来画这些玩意。“在传统绘画的观念中工笔只可表现那些山水花鸟鱼虫之类的东西,其实这些想法认识对人是统治的,人物专业就是画人物,花鸟专业就是画花鸟,这就是对艺术本身的一种批判。”姜吉安说。 相对于隐藏在背后的这种精神性,姜吉安绘画作品中的技法表现也始终是个迷,“不仅是你,很多人都问我的工笔作品是怎么画出来的。”他有一次开玩笑地说要开个技法培训班,每个人学费80万,笔者笑言他也太黑了。他一本正经的解释说,“有一哥们还很认真地打电话咨询他老婆这个价格怎么样呢!” 姜吉安的工笔画作品非常耗费功夫和时间,“有的部分可能都要渲染上个100遍才会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作品需要一层层的染色和提亮。”提亮就是洗,姜吉安认为洗色非常重要,“这样会让画面更浑厚,既染又洗,颜色就会吃进绢里面,上百遍地反复,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这种一遍遍地洗染、描绘,在姜吉安看来就如同修炼一样,他解释说,“更像东方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60年代的生人的姜吉安笑称自己是一个老当代艺术家了。他说自己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批判性和反思意识其实是源自于85艺术思潮时期,“85时期搞的艺术是非常开阔的,不像现在大多数的艺术家沉醉在绘画中,那时候怎么搞的都有,很有意思。”其实在90年代的时候,姜吉安就尝试创作了不少装置作品。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做木头花生,他用木头雕刻成一些假的花生,把它们与真的花生放在一起下锅里炒一下,然后放在家里的果盘里,朋友来的时候拿起来吃到一个是真的,随后再吃到一个是假的时候就会仔细观看研究起来。他说自己做这种东西其实是想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其实那时候做艺术的思路与现在做的这些都是相通的。80年代是西方文化大量进入的年代,当时人人一本哲学书。”姜吉安说,那时候没有标准,没有权威,没有老师说应该怎样去做,大家都在学习,都在反思自己。“当时整个文化界的气氛塑造了现在的我。90年代艺术市场一出来就很少有人思考这些方面的事情了。”他提到那时候的一本书籍《客观知识》对他影响很大,姜吉安说:“书里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物理世界、经验世界和观念世界,现在我做的事情就在观念世界里做,是针对意识形态的。” 作为“新工笔”的代表人物,姜吉安关注观念及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其他艺术家要多一些,当笔者问起他每天是如何安排工作的时候,他似乎有些亏欠地笑笑,“想事情。现在真的是想得多做的少了。” 对话姜吉安: 能否介绍下你的新作品? 一块丝绢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烧过以后会留下棕色的渣滓,然后再进行研磨、过滤,用过滤出来的颜色画到另外一块没有没有烧过的丝绢上,同时用剩下的渣滓做出一个实物。如何解释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是绘画的媒介和主体都是一块绢来变出来的,是通过实物来转换成了绘画和剩余物。在杜尚之后,绘画已经没有意义。现在很多艺术家虽在坚持画画,但是画画对于艺术的贡献已经没有了。这就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史里建构起新的方法论和思想系统,架构起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我的这种表现方式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表现的和抒情的,这里面没有任何情绪,它类似于一种回文结构,比如现在的基因研究和双螺旋结构等。当然也像巴赫的音乐,他的很多乐谱从正向和反向上都是可以连接起来,就如我的这件作品可以循环是一样的道理。这种作品是对观众开放的,不封闭,观众可以自由介入其中解读。 你怎么看现在的当代艺术? 其实很多问题在90年代的时候一些艺术家就已经解决了,但很纳闷的是,在90年代我们认为一些很无意义的事情为什么现在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在做?我感觉艺术市场出来之后,当代艺术倒退了很多,似乎退回到85之前了。现在的人都在讲究画的好看,卖的好这些跟艺术无关的事情。现在都在提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一点智慧的东西都拿不出来,怎么复兴。市场不能再傻傻地玩人家100年前玩的东西了,应该把一些有智慧的艺术家推出来,这样中国的文化才会有含量。 你认为艺术家应该做什么样的艺术? 艺术为什么能够存在在世界上,艺术是一个解放人的东西,是解放人的观念的东西。这就要求艺术要有贡献,要贡献过去没有的东西。人人都是艺术家,是讲人人都应该有艺术家的状态,有哲学家的状态,艺术家要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自我批判或者是批判过去的东西,不断反思在大脑里形成的这种观念是不是有问题。这种反思精神就是哲学精神,艺术家必须要有这些东西。 你怎么理解艺术的当代性? 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很多艺术家把艺术的当代性给理解的太过于片面化了,理解成一种形式,比如做一个大的装置或者影像,看起来很震撼人,其实后面的思维非常的老套化。当代性就是一个艺术家在面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去提出一个新的观察方式,或者是一个新的思维系统或者是美学系统,同时用作品把这种新的思维系统(美学系统)给表达出来。当代性并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有一些评论家也在很傻地强调艺术对社会的介入,要艺术家关注社会政治,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的事情,都是库尔贝时期的东西,为什么大家都不反思这个问题呢? 你认为艺术该如何对政治介入? 所谓艺术的政治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和介入。比如面前的这个杯子这么做,我换一个做法来改变过去人们对杯子的认识,我通过一个新的方式来改变人的观念,这才是最大的政治。就像英国的朋克乐队所展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对待世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他们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生活,之前不穿喇叭裤,后来也开始穿了,这就是通过艺术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人的审美状态,所以说这种并不是那种反应论的东西。人的精神状态变了,世界自然就变了,这才是艺术应该起到的作用。通过艺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了,这才是政治。所谓艺术政治不是用艺术来反应社会,而是要用艺术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变了,这个社会肯定就会变化。思维方式不变,只是批判,你就只会在曾经的思维方式里面。 艺术家应该重点关注艺术什么? 关注艺术怎么能够带动人的思维方式,用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来影响人对于世界的看法。比如你喜欢这样穿,穿这种颜色的东西,它的背后都有一套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是怎么建构起来的,是受时装画报影响还是受今年的风潮影响,但是这种东西的背后又是什么,是受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还是意识形态,都需要人的反思。只有反思你才知道其实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心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家应该关注这个,而不应该关注那些泼皮、反讽之类的东西。那些都是特别简单的,是简单的刺激,就像有人打你了一下,很疼,但是他为什么打你,为什么要批判你,这背后都有一套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不是影响一个人,而是影响所有人。 你怎么看被划分进新工笔这个范畴中去?我动用了工笔的媒介把我归结到新工笔的范畴里是没问题的。不过对我个人来讲,我参加的展览也比较多,什么工笔的展,当代艺术的展览都有。我是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下一步的创作是怎样计划的? 艺术就是一种生活运动,下一步的创作可能会更加日常化。 (文/本刊记者吕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