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画之美(一)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4-09-23 19:38:44 | 出版社: 《中国美术》

薛永年

1941年生,北京人。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中 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 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 家协会会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著有《书画史论丛稿》《横看成岭侧成 峰》《江山代有才人出》等。

 

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美,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画出现了两种形态:一种是与古代 传统一脉相承的传统形态,另一种是融合中 西的新的形态。为了了解中国画特有的艺术 美,我们着重从古代作品和20世纪传统派的作品来分析鉴赏。

我们先从20世纪传统派巨匠齐白石的 一件神品来看看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美。这件 作品叫《荷花影》,画水面上的一朵荷花, 还有荷花在水中的影子,以及向水中美丽的 荷花之影游来的一群蝌蚪。这件作品很多人 在文章中称赞过,美学家王朝闻讲过,书画 篆刻家韩天衡讲过。他们都讲了这件神品的 妙处。

《荷花与蝌蚪》 齐白石

一眼就能够看出的妙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不似之处非常大胆。比如: 倒影画成正影;微风吹过水面形成波纹,水 下的影子本来应该散乱,但画中依然是完整 的;水中的荷花影,是光线折射的结果,在 岸上才可能看到,在水中不可能看到,但是 画中的蝌蚪却在追逐水中的荷花之影。

画家的异想天开,传统画论中叫“奥理冥造”,就是不按物理,本诸画理,敢于遵 照艺术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这件作品用现 实没有的笔墨,极尽精微地提炼对象,画出了神似,画出了诗情, 更画出了哲理。什么哲理呢?就是追逐美好的事物当然好,但必 须明辨是真是幻,把水月镜花当成真实的存 在去追逐,是永远得不到的。

这幅画画成后,正赶上白石老人的学生 李苦禅和许麟庐去看他,都看出了高妙,纷 纷向老师求要这件瑰宝。白石老人只好让两 人抓阄,结果许麟庐得到了,白石特地作了 题跋,风趣地说得到此画是缘分,但他怕李 苦禅太失望,立即又画了另一幅《荷花与蝌 蚪》,水面上也有一支荷花,但不再 画荷花影,而是画水面上一片荷花瓣,蝌蚪 追上了荷花瓣,推着荷瓣前进。同样充满诗 情,也专门加了题跋。

我们不妨把《荷花影》《荷花与蝌蚪》 与另一幅《秋荷》放在一起,试作比较。那幅《秋荷》,也画得极好,笔墨淋漓奔放, 用色明丽强烈,不是画秋荷的凋零,而是画阳光照在变黄的荷叶上。是画生命的灿烂, 是画旺盛的活力,是画“不似春光胜似春 光”。三张都非常好,但放在一起之后,还 是有好中之好。《秋荷》很好,《荷花与蝌 蚪》特别地好,《荷花影》令人拍案叫绝地好。看画不光是区分真伪,还有辨别优劣以 及优中之优。

中西异趣

人物画的传神美

中国的人物画讲传神美:“四体妍蚩, 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就是说画人物四肢美与不美并不关键,关键 是画传神的眼睛。这是晋代顾恺之讲的。大量的中国人物画作品,都是处理衣服、道具 相对简练,着重刻画人的头面手足及身体的 动作,特别是眼神,是非常下功夫的。中国画有详略,有重点,很精粹,跟中国的诗一 样精炼。

我们看到这一张画,是五代顾闳中画的 《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中的一段, 画当时从北方到南唐任职的一位官员,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有野心,就天天晚上进行夜宴,搞放纵的夜生活,听唱歌、看跳舞,避 免别人的猜疑,但他实际上内心比较苦闷, 比较忧郁。我们看,这张画上两个人最传神,一个就是这个韩熙载,他表面在击鼓, 给这个舞蹈家王屋山在击鼓,王屋山跳的 是“六么舞”,类似今天的迪斯科。韩熙载虽然在击鼓,但他的面部神情忧郁,郁郁不乐。在这个矛盾状态下,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精神世界。还有一个人物更有趣,这个人是 和尚叫德明,是韩熙载的朋友。在古代社会里,和尚一般不应该出现在这样声色犬马的 场合中,但是他来了。大家都击掌,按着节 拍鼓掌、击鼓。他怎么办?他这双手呢,握 着,像拍巴掌又有顾虑,又像出家人合十, 眼睛也不敢看舞者,显得非常尴尬,非常不 好意思。所以这张画反映他内心矛盾,是传 神入微的,中国画的传神就在这里。

我们再看一位西洋画家的作品,他是乾 隆时代到中国在宫廷任职的传教士画家—— 参加过圆明园大水法设计的郎世宁,画的是 《乾隆大阅图》画中乾隆全副铠甲, 骑着马在检阅部队。旁边的这幅作品是同时 代活动在扬州的杭州人金农(号冬心)的 《自画像》。他是擅长写漆书的一个 书画家。自画像旁边的另一幅作品,是他的 学生罗聘画老师的像。这张郎世宁画的像, 画得当然好,有很多特点,一个是很写实, 《荷塘》 莫奈很精细,有立体感,有空间感,有光感,很 接近于彩色摄影,但是平均使用力量。当 然,郎世宁在西方,在意大利也不是一流画 家。这样的作品,用唐代张彦远画论中的话 说,就是“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不懂得 怎么省略、怎么剪裁,草也画得这么细,因 此也就影响了人物的传神。当然,他作为中 外交流的使者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去世之 后乾隆皇帝给他一个副部长的职衔,安葬在 阜成门外。金农的《自画像》有点像现在的 漫画像,他自己叫“一笔画”,非常简练, 就把他的神情表现出来了。金农是一个经常 活动在扬州生长在杭州的职业画家,非常有 文化,非常有学问,被举荐鸿词而不就,以 做一个平民的职业画家感到自豪和骄傲。他 认为这样悠游自在,不受拘束。这张画就是 他画给他的朋友篆刻家丁敬的,当时没有照 相,他在题跋中说:你看我还是不是原来那 个以布衣雄世的在林下优游自在的那个样子 呢?他自由自在,策杖而行,还穿着小红 鞋。这个形象和神态,跟他学生画的他读书 的样子是一样的。可见他是完全抓住了自己 特点,加以变异,加以夸张,加以补充,而 重在传神。

山水画的意境美

中国的山水画讲意境美,意境是情与 景的交融,不但在画内,而且在画外,所谓 “象外意”。李可染就说,中国的山水画, 不只画所见,还要画所想,画所思。意境所表现的是比画面里边情景更开阔的一种空间 景象,是寄托了画家家国之感、更悠远深长 的、讲究格调境界的一种精神景象。

我们看这个宋代李成和王晓合作的《读 碑窠石图》,这是一张讲究意境的 山水画。旁边这张是俄国19世纪巡回展览画 派希什金画的森林,叫《造船木森林》。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张画的不同。《造船 木森林》画得很真实,很成功。他突出的是 这个造船木的物质性,它可以被人们所用, 可以造船,而人的思想感情没有寄托到画里 面去。我们再看北宋初期三大家之一——山 水画家李成的《读碑窠石图》,在这张画里 面,他画的是什么呢?是对自然、对历史、 对人类所建造的功业的沉思,充满了历史 感。在荒凉的旷野里面有历经沧桑的老树, 坚韧不拔地还在生长。那个古碑记载着煊赫 一时的功业,还有一个路过的人,正在看那 个碑,在想历史,据说可能画的是魏武帝。 这张画充满了一种读画的人跟景物之间的情 感互动,一种交流,和古人交流,和历史交 流,和大自然交流,这种交流充满了带有历 史感的思索。画家感兴趣的不是树木的物质 性功能,不是能不能造船,他关心的是历史 的见证,是历史兴衰给人的触动。

花鸟画的意趣美

中国花鸟画讲究的是意趣美,表现画 家的情怀趣致。现在我们有些个当代花鸟画 家,喜欢说我是表现生存状态,是表现花鸟的生命感,其实,要拿我们的宝贵传统来 讲,我们还追求比这个生存状态、这个生命 感更多的东西。下面我们看两幅作品,两张 画画的都是荷塘,底下这张画是19世纪法国 印象派画家莫奈画的《荷塘》,上 边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金农,他画的《莲塘 图》。下面这个荷塘是莫奈的代表 作,他画了40多张,他是要通过这个荷塘来 表现特殊光线下的感受,把画室内光变成画 室外光,在外光的照耀下,画出荷塘上阳光 闪烁的那种瞬间景象。这张画,近大远小, 焦点透视,画的是自然美,没有更多强调画 家主观内心世界的表达。可是金农的荷塘, 他画得要比莫奈简练,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 缚,只画近处一块荷叶田田,后面有一只船 的一部分。上面有一长篇题跋。这个题跋大 体是说他是杭州人,但是生活在扬州,一到 了夏天六月,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接 天莲叶、映日荷花那种美丽的景色。他画了 船,说我虽然没有画人,但是仿佛可以看到 衣香鬓影,可以听到丝竹管弦不绝于耳的那 种回忆中的景象。这样的画突出的是人,而 不是荷塘,是人在回忆中的那种意趣,这是 中国花鸟画的特点。

不似之似——象形的超越

我们下边再讲一些其他涉及中国画之美 的独特之处。一个讲“不似之似”,这是对 象形的超越。我们看齐白石画的《虾》,这是他80多岁画的虾。他一生画虾, 主要是河虾,不断地变,到70多岁已经完全 成熟,80多岁还在进步。我们先跟照片比一 下。第一,他画虾的眼睛,是画一道,不是 画一点,画的是眼睛的光,这就是“不似之 似”。另外,就是虾的腿,真正的虾有八条 腿,加上前边的一共是十条腿,他一般只画 五条,有时候画六条,省略了。那再有呢? 就是这个虾的头部的一块墨,真实的虾没有 这块黑,他是为了加强虾的这种半透明的立 体感才加上去的。一开始没有这一块墨,后 来加了一笔,加了一点墨,这样就把那种虾 的质感、体感和那种半透明感——外边有硬 壳,里边有嫩肉的那种感觉,都充分地画出 来了。所以它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不同 于照相,不是写实的,而是如实描写的,有 剪裁、有省略、有夸张的。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作品。刚 才说到金冬心画的这个自画像是送给他一个 朋友的,这个朋友就是丁敬。丁敬是谁呢? 是跟金冬心同时活动的,在康熙末年与金农 等同被称为杭州三高士之一,是中国清代篆 刻西泠八家中为首的那个篆刻家,是所谓篆 刻浙派的开山祖师,现在西泠印社还有他的 雕像。丁敬是一个职业的书法篆刻家,也是 个平民。他自己以做平民为乐,有人举荐他 去应博学鸿词,但他不去考试,过着一种非 常逍遥自在的自食其力的生活。金冬心的学 生罗聘非常了解他,所以在画像中就把他的 脖子画得非常长。为什么夸张脖子的长度 呢?在人们心目中,脖子长的是仙鹤,仙鹤 的生活是很自由的,所谓闲云野鹤,这幅肖 像就是通过拉长脖子寓意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方式,画家是这样构思的。

陈洪绶的这幅版画《屈子行吟图》,画的是屈原,但头小。一般说,头跟 身的比例是7 : 1,但这个10 : 1也有了。为 什么呢?就是画家看这个人不是平视,而是 仰视,你仰视的时候,有透视,头就小。我 们到龙门石窟看那个大佛,如果上去看,头 实际很大,不合比例。我们在地下仰视,反 而觉得比例合适,要不然就会很小了。陈洪 绶有意识地把头画小,是为了表现那种对屈 原的崇敬心情。这也是“不似之似”,“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

我们来看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这幅山水画也是“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的。台湾著名的画家刘国松说,看这 张画,他就头发都激动得竖起来,感到了中国画的伟大,西方画家绝对画不出来,所以 他后来回归传统。他的画是融合西方的,但 精神上是中国的。范宽这张画就是画北方的 高山大川,山这么高,劈面而来,好像你在山根,但真在山根就看不到山上的松树了。 只有坐着直升飞机,使立足点高于山巅,才 能看到山上松树,所以,画家画这个画的时 候,他是设想自己在动,不是固定在一个点上,像我们画写生的时候,他使自己的视点 在动,因此概括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这个画 就非常有表现力。

梅翀的这幅作品也是妙在“似与不似之 间”,现在很少见这种祝寿作品了。他画的是《松树灵芝》。你从这边看,树往一边 长,这边都是松树干、松树枝,而上边是松 树叶,可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就像一座山,这是山的纹理,山上长着树。既是山,又是松树,寿比南山,用视觉的双关 语汇来给别人祝寿。画家就在这种“似与不 似之间”寻找更深刻的含义,给予更多的寄 托。

奥理冥造——大胆的想象与幻化

我们再看中国画的另外一个特点,就 是前述《荷花影》的特点——奥理冥造。我 们看这个《自秤图》,这幅《自秤 094 中国美术图》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齐白石有三绝, 分别是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 也画得很好。这张画告诉我们,画家在观察 大自然的时候,不是把物理当成画理,不 是把自然规律当成艺术规律。我们刚才讲的“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他既 是一个文人,又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对画 又非常懂,“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 象的一种概括。这幅画中,齐白石画的小老 鼠,跳到秤钩上去了,要掂掂自己的分量, 旁边写着“自称”。这个“称”应该就是一 个禾木边一个平字的那个“秤”,两者是通 用的。老鼠自己不可能跳到秤上称自己的重 量,这是齐白石一种异想天开。老鼠怎么能 跳到那个秤钩上,又怎么能调节秤砣的平衡 呢?老鼠是不会做也不可能做的,在实际生 活里不存在这种图像,是齐白石老先生想出 来的,是很有创意的,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 刺,好像说你这个小耗子,你偷油吃,你偷 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 己有多大分量?因此非常有趣。

我们顺便还要讲一讲,画既有好坏高 下,还有真假。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张画赝 品的图版,不妨与各位领导一起欣赏。可以 看出,这个假的跟真的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是要 造型,塑造形象。你看齐白石画耗子,里面 的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这个尾 巴是有弹力的,他是拿笔墨表现的,跟真实 的很贴近,笔墨是服务于对象的。而在这个 假画里,老鼠仿佛就剩皮了,没有骨头, 这个尾巴,笔不从心,快要断开了。笔墨 的另一种功能是审美的,表现感情个性的, 为此善于操纵中锋的线。秤砣有重量,拴秤 砣的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砣的线能 够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来。造假人 的线,画得不行,哆哩哆嗦,那么沉的秤 砣,系秤砣的绳还能曲曲弯弯吗?那是不可 能的。当然,伪作字写得也不好。更糟糕的 是,他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来,给秤杆的 另一头往上挂了一条线。你想挂一条线之 后,这个秤就死啦,秤砣也不要挪动啦,分 量也称不出来了。秤杆上的这个准星是标志 分量的,系秤砣的这根绳,靠着移动中的平 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因为做假的人 呢,没有见过秤,没有生活,就凭自己的想 象。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来了,可也不用 “自称”了,画得非常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绽百出。

我们再看一幅异想天开的花果画,这种画在中国画里面也不是很多,非常妙。我们 夏天去买西瓜,切成牙,这个西瓜是一个新 的品种,长出来带叶就是一牙西瓜,现在还 没有这样的西瓜,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 一黄慎创造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举清代这么 多例子,因为清代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在 文化历史上都是如此。他这个构思呢,就是 草书题跋讲的:“剖开天上三秋月,飞作人 间六月霜。”夏天不是很热吗?我把这个西瓜画成月牙,你就假想你夏天在外边乘凉, 看到月牙,变成一块西瓜,吃到嘴里,马上 就感到凉快了。这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也 许将来能生产出他那种西瓜来。

《鱼鸟图》 八大山人

我们再看一个也很有意思的例子《鱼 鸟图》,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 家八大山人。在他之后的任何大家、巨匠都 认为他是一个几乎不可超越的高峰。他的艺术具有非常强的现代因素,可以被我们吸 取。他是明代的一个公子王孙,到清代被迫 当了和尚。在清代还没有调整政策之前,他 处在一种很不自在的生活状态,别人是国 破,他是国破也家亡,非常有悲剧性。所以 他画的这个鸟,叫鱼鸟,你说像鸟吧,它多 个尾巴,你说像鱼吧,它多个翅膀,根据的 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讲“北冥有鱼,其 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 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通过鱼鸟的互相转化,表现海阔它也不 能跃,天高它也飞不起来,那种无助的、不可名状的情感。

仿佛有声——视觉的转化

下边我讲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画追求视 觉的转化,画的是形,但要表现声,要表现 其他感官的感受,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的齐白石的那幅《蛙声十里出山 泉》是非常有名的作品,画的是老 舍给他出的一句诗。老舍是齐白石学生胡 青的丈夫,他找了几首古诗中的句子抄给齐 白石,让齐白石画成几张画,他来收藏。其 中一句是“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清代查 慎行的诗。查慎行是金庸的祖上。怎么画 呢?老舍还给齐白石提了具体建议:“蝌蚪 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画 四五个蝌蚪,随着水摇曳摆动,这样没有画 青蛙,也可以想到蛙声了。老舍的这个命题 求画的稿子啊,保存在北京画院,之前办了 一个特大的齐白石展览,我们才有机会看到 这个原件,了解到这张出色的作品,通过画 形表现了声,看到画中的蝌蚪从远处游来, 就想到在十里之外蝌蚪的妈妈在叫。这是一 个画家和一个作家合作产生的一件优秀作品。

我们再看这个几乎是和齐白石《蛙声 十里出山泉》差不多的一件作品。它是清代 中期,从康熙到乾隆,一个福建的画家华 画的。他的画叫《枫叶秋蝉图》,是一套 册页作品中的一张,原作藏在北京故宫博 物院,他们很少拿出来展出,我是偶尔有 一次碰到的。华 画的是秋天到了,在高山 峻岭上有一棵黄栌树,不是红枫,是黄栌, 是红叶。这个红叶树被风一刮,就刮掉了一 片树叶,这个树叶上正好趴着一个青蝉。这 个蝉不知道被刮下来了,它还鼓翼而歌,声 音就随着风,从山谷往下飘坠。画家通过这 样一个非常生动的景色,告诉我们“一叶落 而知秋”。这跟齐白石刚才那个《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异曲同工的一件作品,诗画的结 合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再看另外一个画家的作品,画家叫李方膺,他是曾经在山东和安 徽都做过县太爷的一个画家,擅长画墨竹和 梅花。他的这幅《潇湘风竹图》是画狂风中的墨竹,在狂风中,前面竹子的墨 还是重的,后面就变成淡墨了,有空间距离 了。这个像拳头的石头好像被风吹得转了 向,旁边提了一首诗,写着“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说从来画家没有画 风的,我要画没有人画过的风。果然画出了 风,好像真有风声。

 (未完待续)

 

下一页光照思齐堂 ——记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编辑卢光照上一页绘者何为 ——简论“回到形式本身”的艺术主张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404期
· 《中国书法史论》 ——书家大师的谆谆教导
· 从维米尔的起居室到夏尔丹的厨房 ——二者风俗画之比较
· 在2014年春季拍卖中展望艺术市场
· 绘者何为 ——简论“回到形式本身”的艺术主张
· 中国画之美(一)
· 无界 ——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人艺术作品展
· 再认知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综述
· 重返单纯 ——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