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从维米尔的起居室到夏尔丹的厨房 ——二者风俗画之比较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4-09-23 20:23:06 | 出版社: 《中国美术》

维米尔是荷兰小画派的大师;夏尔丹则堪称法国现实主义的翘楚。两人同在风俗画 领域留下了不朽佳作。

以当代时髦的说法来说,两位大师都可 称为“宅男”——维米尔终生未离开家乡德 尔夫特市;夏尔丹的脚步也未踏出过巴黎。比起许多同时代的曾巡游各国并且在笔下描 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宗教画卷的名家来说, 二者的题材基本局限于表现市民和小资产阶 级的生活,画中的主人公也多为朴实无华的 儿童、女佣人、女工等等。但是普普通通的 家庭生活自有其动人之处,在当时壮阔的巴洛克与柔媚的洛可可风潮中,维米尔和夏尔丹的作品如一隅安静的港湾,含蓄、隽永, 在平凡中步入永恒。

维米尔的起居室

维米尔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 (Delft)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675年卒于 当地。他生活的时代,是荷兰发展的“黄金 时期”。经过30多年革命,尼德兰于1609年 刚刚摆脱西班牙统治,一举赢得政权的独立 和宗教信仰的自由——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 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荷兰,成为欧洲第 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制 度下,人民生活较之封建专制社会和天主教 精神束缚,已拥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当时 的荷兰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海上贸易空前频繁,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经济繁荣、 政治开明、国家昌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文 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迫切需要反映自身精神面貌 的艺术作品,“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维米尔为其中代表人物。

维米尔善于在平凡中发现美,将世俗 生活诗意化。他的作品反映了荷兰德尔夫特 一些富裕家庭其生活的平静、安逸与自我满足,这也正是当时荷兰人民生活状况的缩 影。他的绘画里充满了人性和诗意,平平常 常的生活场景更使人感到亲切。

维米尔的风俗画作品中的人物多为女 性。这些妇女衣着素雅清新,气质温柔娴 静,相貌并不十分美丽,却如静静的港湾, 平和而波澜不惊。她们有的在读信、写信、 奏乐、劳动,有的在织补、休息、交谈等 等。这不仅体现了当时荷兰社会生活的闲适 富足,也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市民阶级的 女性与封建时期的女性社会角色的区别。由此,画家传达的是那个时期荷兰社会健康、 质朴而又高雅的审美意趣。

维米尔的代表作有:《倒牛奶的女仆》 ,通过对普通女仆日常劳动的描绘, 呈现出静谧的家庭生活;《戴珍珠耳环的少 女》,温柔美丽、明眸中似有万千思绪的少 女被誉为“北欧的蒙娜丽莎”。

维米尔描绘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绘画和音乐在当时的荷兰社会并不是普及的休闲活动。画中的女性似乎不为时 光流逝和世俗杂事所困扰,心满意足地生活 在宁静的世界里。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世俗世界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此作为审美对象时,创作者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尤为彰显。

维米尔为我们描绘的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其中的人物“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与当时尼德兰这个国家整体处于上升势头并且政治、经济、宗教处处欣欣向 荣的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而身处18世纪动荡的社会交替之际的法国,夏尔丹的作品中 却没有躁动之风。他的画面是一个普通人的 世界,真实表达了第三阶级安宁、平静、俭 朴的生存状态。他诉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 即使是平平常常的小人物,也一样有权利在 这个世界上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愉悦、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启蒙思想家们所热情倡导的“天赋人权”观念。

维米尔作品中的人性和现实性的完美 结合是那个时代发展的需求,即人从封建制 度下解放出来需要进一步地、不加掩饰地关 照自己。这既是艺术本身的一种深化,也是 进一步揭示真实美感的必要所在。画家以独有的平和与宁静创造出了极具自由的表现手 法,并将技法和情感、人性和现实性进行完 美结合,追求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现实世界 相统一的审美取向。

夏尔丹的厨房

夏尔丹所处的18世纪末期,法国正处于 封建专制王朝统治之下。连续在位的法王路 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昏庸无能,政 治腐败,赋税重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18 世纪中期,社会矛盾已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 度,大革命一触即发。为启迪民智,给大革 命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持,新兴资产阶级 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 教思想束缚的斗争,并为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 运动。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继文艺复兴后 经历的又一重大思想变革。这是一个个人自 由和科学精神蓬勃发展的时期,知识受到高 度的尊重;而感情和精神上的功能以及诗意 的想象则退居到次要地位。届时,一种务实 冷静的艺术观在社会上逐渐抬头,以展现真 实、摒弃虚构为原则的现实主义运动出现, 这场运动将美术创作的题材扩展到对当代生 活的评价,尤其关注普通风景、平常百姓, 在法国掀起了向百年前荷兰大师的风俗画和 静物画学习的新趋势。夏尔丹是其中代表人 物之一,在浮夸的世俗品味下,他的绘画对 于自然美的坚守,显得格外淳美动人。

夏尔丹多产的艺术生涯给世间留下了400多件作品,大多是风俗画和静物画。他以 精细的观察和虔诚的态度描绘普通人的生活 和朴实无华的静物,反映了第三阶级的理想 和美学趣味。他不再表现希腊罗马的神话英 雄题材,也远离了柔媚华丽的宫廷主题,而 将视角转向当时巴黎中产阶级和普通市民的 家庭生活。这与当时著名洛可可风格画家布 歇不同——布歇画中的人物大多是娇艳的仙 女和“无所事事的小爱神”;而夏尔丹笔下 却是一些辛勤劳动的妇女。夏尔丹的作品表 现出他的民主思想,他认为“真”和“美” 蕴藏在这些朴素的人民身上。第三阶级人民的美体现在他们的内心。他们务实、勤劳, 有崇高的道德力量,有热爱劳动的美德。洗 衣妇、厨娘等人们虽然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但夏尔丹可以发掘其中的美丽和诗意。

夏尔丹的风俗作品主要有《削葱头的妇女》、《餐前祈祷》、《洗衣女工》等等。他的作品直白朴实,内容与涵义可以说是一览无余;但正是这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观众却很难将眼睛从画面上移开。

夏尔丹的风俗画中,背景常常是幽深的色调,弥漫着安谧与祥和,似乎要把观众也 拉进画中。厚厚的笔触如土壤般朴实厚重。在这里,世俗的观念被瓦解了,简单、朴素 甚至贫穷也变成了一种恩赐,人们在这份恩 典中得享喜乐。正如安息不是在舒适的皇宫中,而是在激流瀑布前安睡的小鸟心里。

《削葱头的妇女》 夏尔丹

但夏尔丹的这份安谧与维米尔的世外桃 源又有所不同。维米尔笔下的世外桃源令人向往,却只可远观,似乎我们前进一步,便会打扰了那空灵的意境;而夏尔丹的安宁是 家常的,是我们每个人幼时家中厨房里昏黄灯光下的祥和,使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意。结合时代背景来考虑,这份祥和与家常却又对抗着“高贵妩媚”的洛可可艺术,似乎蕴含 着时代的风雷。从这个角度讲,夏尔丹比维米尔要更进一步——他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人民性。

夏尔丹在一生的创作中,始终关心着普 世民众的生活,与第三阶级的人民保持着血肉的联系。夏尔丹和当时启蒙主义的文艺作 品都在表现这样一个事实:将中下层人民的 朴素世界和贵族的豪华世界对立起来。在夏 尔丹的这些作品中,都预示了贵族阶级注定 要灭亡,未来的世界应该是属于有进取心的 第三阶级。由于历史的局限,夏尔丹并没有《餐前祈祷》 夏尔丹 《洗衣女工》 夏尔丹直接提出革命的要求,但他为迎接革命的到 来而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并作了一些鼓吹 和宣传。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欧洲之后, 资产阶级不再需要宣传道德的作品,而是鼓 吹英雄主义,宣传公民斗争精神的新艺术。 由此,革命古典主义艺术应运而生。

从荷兰小画派到法国现实主义

几百年前,荷兰小画派的画家们是欧洲 最早走出宗教牢笼的画家群体,他们不再面 向教会和宫廷,不再仰“供养人”的鼻息, 不再寻求特权的保护。现实中的城市民众通 过市场而牵引着艺术家,加之当时荷兰人民 安适富足的生活以及自信和务实精神的影 响,使荷兰小画派首先踏上一条现实主义艺 术的道路。

“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不仅为法国风 俗绘画提供了方便的命名法,还有利于定义 其题材的范围和它们的绘画表现方式。夏尔 丹的绘画主题就被称为‘一洗北欧绘画的道 德说教和低俗噱头’——某种程度上,这个 形容可以延伸到作为一个整体的18世纪法国 风俗画。于其说法国风俗画家的作品亦步亦 趋地跟随在逝去的佛兰德斯大师们的风格后 面,不如说在大师们达到的艺术高峰下面, 并定下了视觉基调后,法国后继者的作品也 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地位。”

(兰莹/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

下一页在2014年春季拍卖中展望艺术市场上一页《中国书法史论》 ——书家大师的谆谆教导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404期
· 《中国书法史论》 ——书家大师的谆谆教导
· 从维米尔的起居室到夏尔丹的厨房 ——二者风俗画之比较
· 在2014年春季拍卖中展望艺术市场
· 绘者何为 ——简论“回到形式本身”的艺术主张
· 中国画之美(一)
· 无界 ——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人艺术作品展
· 再认知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综述
· 重返单纯 ——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