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士钢
|周士钢 , 1960 年生于大连,1988 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94 年 进 修 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渤海画派艺术研究会会长,首都博物馆画院副院长,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全国开创海滩和高尔夫球场休闲题材的国画家,工、写皆精,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我画中国画已三十年有余了,期间我南下南京艺术学院,北上中央美术学院,含毫就素、从师问学,在艺术上尝尽了酸、甜、苦、辣。对传统的中国画算得上下了苦功。记得在南艺学习时我临摹了大量的历代名画,为了多临些传世佳作,我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搞好关系,把学院图书馆馆藏精品《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多幅水印作品借到自己住处临摹、研究,洞达其气韵,揣摩其端倪,受益良多。上午上课、下午临摹,晚上创作。两年下来创作了大小三十多幅工笔画作品, 还在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老师们说我的画上了“贼船”,并诚心地告诉我“上船不易,下船更难”。当时我还没完全理解这些话。后来本着“下船”的思路又创作了些大幅工笔画,参加了全国第八届美展和全军九届美展并获了一等奖,这些成绩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冷静下来,我逐渐认识到再这样画下去不行了,因为我所画的题材、技法都和人家有所雷同,传承固袭,个人的语言太少了,没有用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语言去驾驭画面,既使达到笔精墨妙的程度,也只能流于一般,缺少画家独到的眼界,去开掘新的审美域限,就难免于滞窄。多年来,国画家们虽然居于城市,但不是画古人,就是画乡野或少数民族的生活景观题材、技法上求取情高格逸,烟心霞意,或奇诡特异,所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其根源在于始终抱着传统不放,对传统不敢越雷池一步。我觉得今天的美术家应该重新理解“传统”这一概念,传统不是牢笼,它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不断发展创新,我们今天创造出来的好东西,立住了,传给后人,也就变成了“传统”。如果对于传统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于表层的技巧、程式的承袭上必然是没有出路的。“师古人之迹,不如师古人之心”,信矣。
西班牙也有丰富的民族艺术传统,但是米罗、毕加索、达利没有单纯停留、陶醉在对传统的继承上,而是大胆创新画出自己的语言来,所以他们能登上现代艺术大师的宝座。
80 年代我们的城市还处于半城半乡时期,那时提倡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到乡下体验生活等。90 年代城镇的建设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批现代都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由原来的乡到现代的镇、镇发展成了市,市建成了现代化大都会。新的都市给人以全新的感受。而众多画家忽略了生活在这现代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市,住在有空调、现代家电、豪华装饰的楼房里,还专一去画古人、乡间田野的题材,恐怕就很难说把握到了生活的全貌,很难说发现并体现出了时代的美。 94 年我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开始了现代都市水墨的研究,并有幸结识了一批全国著名的画家和理论家,承他们在艺术上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我悟到了“笔墨当随时代”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一个全民跃动,勃勃生机的时空,是远不能只以花鸟和山水所含概的。当然画现代都市风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画长、短衫古人或技头花鸟、乡间耕者可以向丰富的古典传统讨教;画现代都市风景;楼房、汽车、蓝天、白云、现代的服饰和人物行为等就无可借鉴。如果你用传统的一套方法去画现代都市题材,那只能是旧瓶装新酒。你只能从头开始,到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笔墨、技法将由自己到都市生活中去感悟、提炼、形成。只要对创作有利,一切好的营养都可以吸收进来。反之,传统中有碍于创作的例律也可以避去,“离经叛道”在开拓新画风上,并非都是大逆不道。
我常到繁华的街市去观摩,去看人们已司空见惯的东西。闪烁的霓虹灯,浓妆艳抹的少女,西装革履的男士。从装饰繁华的现代商场到川流不息的高档车辆等,这些形形色色的视觉感受刺激我的创作欲望。夏日到海滨体验生活,画速写、拍照、游到海中向岸上观察,沙滩上成群结队的人们在海滨休闲,周围漂亮的遮阳伞,救生圈、游泳衣以及蓝色的大海、白云、金色的沙滩,这些场景常使我激动不已。我悉心体会这些大自然生活中的美,心思造化意逐世象,后背被太阳晒退了皮而不知。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造化的研究才能有新的创意,光研究造化还得有主观的匠心经营,两者统一提高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从客观的描写,升华到主观的思维,用自己的心去倾诉于创作,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我喜欢画有气氛的大场面水墨创作,也愿意画一些有特点、有情调的小幅水墨。当好的题材被我发现,艺术的潜意识和创作的冲动促使我画出多张草图,通过几番调整,按着某种思路画出比较满意的,然后放上几天.几天后看到还有想画的感觉,那就说明这幅画可以画下去了。接着是将小草图放大,在放稿过程中再逐步完善。有时,完善的大稿和小草图有很大出入。这也是对都市景观理解和把握的探索过程。在动笔墨前,我会把画室打扫的千干净净,色盘、笔墨摆放整齐,把相关资料放在周围。都市生活的纷繁和喧嚣,更需要画家去凝心静意的面对和凸现。
我力求在宏观上把握住每一幅水墨作品的语言和意境,构图上追求大框架结构,放弃体积和三度空间,向平面去画,加强横竖线的排列,用粗线多节奏,略去画面纤细的因素,观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这是我所追求的都市画的格调。同时又不失精到,达到 “笔简意足”。造型根据画面的需要,将人物稍加变型,强化“朴拙、大器”。用明快亮丽的大块色彩,大块的墨色,使画面相当醒目,形成黑、白、色的大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的都市水墨画已初见成效《海浴系列》三幅作品在全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获“国画家”奖,《阳光·大海》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铜奖。入选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获纪念建军七十周年第九届美展一等奖,特邀“同一世界”—— 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特邀参加 2008 第 29 届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作品曾先后在日本、德国、法国、立陶宛、埃及等国家展出。中国画的创新之路很难,也很长,虽然我的画已有了个人语言,但还须不断的努力完美。著名理论家朗绍君说的好:“要有大追求、大气魄和大寂寞的奋斗,才可能有独领风骚的大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永远是我艺术人生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