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试读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2019-01-17 09:41:48 | 文章来源:亚博备用网址

读书>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

 

1946年出生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工作生活于美国纽约。阿布拉莫维奇曾多次参与大型国际展览,譬如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她的展览“艺术家身体-公众身体”(Artist Body-Public Body)于1998年大范围巡回展出。2004年她的作品参加了纽约的惠特尼双年展,并在日本丸龟当代美术馆(Marugame Museum of Contemporay Art)和熊本当代艺术博物馆(ContemporaryArt Museum Kumamoto)展出。2011年,她成为俄罗斯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中心(Garag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大型回顾展的主角。

 

从耐力及遭遇困境这个方面入手,可以很好地解读《艺术家在场》这个作品。

 

   2010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在场》简单直白,力量非凡,完全超越了此类艺术常有的边缘地位。三个月的展期里,这一作品成为热门焦点,也带给某些参与者一次精神洗礼。此作品巩固了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祖母”的地位,由此成为经典之作,为持续探寻姿势、存在与人格中的艺术潜能提供了范例。作为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回顾展的一部分,《艺术家在场》的表演从2010年3月14日持续到5月31日,借助观众的大量照片、摄影,以及书面和口头转述,这一经典留存下来。

《艺术家在场》每天演出,场所对公众开放,演出场景空旷而且奇异。在博物馆广阔的中庭中央,阿布拉莫维奇身穿飘逸长裙,坐在一张小木桌后,始终面无表情。观者可以坐在她面前与她对视,坐多久都可以。据转述,这种相遇的情绪和含义多种多样。有人认为艺术家的静默是一种挑衅,只会招来瞪视和嘲笑;而另一些人则被这安宁的情景所打动,他们体会到内心深处的伤感,不禁潸然泪下。

20世纪60年代,阿布拉莫维奇由绘画转向行为艺术,她最初进军此领域的作品同样充满挑战性。比如在作品《节奏0》中,艺术家邀请参观者用物件任意对待她的裸体,无意中呼应了小野洋子(Yoko Ono)的作品《切片》(Cut Piece,1964)。1976年她邂逅了德国艺术家乌雷(Ulay),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其中最著名的有《潜能》,这对艺术家拉开一副弓箭,而两人只有保持体重的平衡,才能避免利箭射进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更为近期的表演探究了巴尔干的民间文化,而2005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她重现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瓦里•艾斯波特(Valie Export)等其他艺术家的代表作。

《艺术家在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下,以身体为媒介走向公众的行为艺术作品。从耐力及遭遇困境这个方面入手,可以很好地解读《艺术家在场》这个作品。这是阿布拉莫维奇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单人表演,即刻在测试力量、活力及耐力极限的创作传统中占有了重要地位。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还同时展出了往期展览记录和“再表演”,诠释了行为艺术的可收集性和可保留性。此次展览并无任何结论,但是呈现了艺术家直至目前的创作生涯,可以看出,此作品呼应了过去一对一的合作模式,而观众也一如既往地成了促成作品实现的活跃因素。


《如何读懂当代艺术》

目录

编辑推荐

媒体评论

前言

精彩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