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俄罗斯举行了75周年阅兵式。为了缅怀先烈、牢记历史,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举全国之力在伏尔加格勒玛玛耶夫高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艺术综合体。本文作者胥建国曾在25年前去往伏尔加格勒,实地考察了玛玛耶夫高地的艺术综合体。
本文作者胥建国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火车站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文/胥建国
25年前夏日的一个清晨,随着一声长长的火车笛鸣和减速刹车的晃动,把沉睡中的我,从头天莫斯科的梦带到了伏尔加格勒。
挎上背包,拉起行囊,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出火车站,立足在宽阔的广场,回望车站站楼,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浅绿色墙面,奶白色饰边的站楼是一座标准的斯大林时期建筑。这种样式的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修建过一大批,是中苏友好的历史见证。
伏尔加格勒火车站正面二层半圆形拱门内主题雕塑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车站楼正面二层正中半圆形拱门里放置着一组表现工人、农民和学生的群雕,建筑下方两侧墙壁上还有两幅表现俄国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题材的铸铜浮雕,两组作品表现了对战争艰苦岁月的追忆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赞美。
驱车进入城区,街道和大大小小的楼房宛若摆好的积木,一派新兴城市的姿容。许多街头和建筑墙面都装饰有各种各样的雕塑,为城市增添了文化和艺术氛围。
伏尔加格勒市区某入口主题雕塑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伏尔加格勒某街区雕塑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如果不是回溯历史,谁也想象不出这里在苏德战争期间曾经战火纷飞,枪林弹雨。整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1942年7月17日持续到1943年2月2日,堪称人类战争史上最艰苦惨烈的战役。
伏尔加格勒唯一留存的战前建筑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战后,为了纪念英雄的城市,重建时陆续修建了近百座有关革命历史事件的纪念碑和人物雕像,以供人们凭吊和瞻仰。譬如市中心烈士广场上的无名战士墓,察里津保卫战纪念碑,州府大厦前的列宁雕像等。
伏尔加格勒某城区纪念碑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伏尔加格勒建于南俄罗斯大草原上的伏尔加河畔,地处欧、亚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两洲水陆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最早建于1589年,史称察里津。1952年为了纪念苏俄内战时期在这里指挥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的军事领导人斯大林而改称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去世后的1961年,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年-1971年)出于反对个人崇拜的需要,根据其地理位置又将城市改成了现今的名字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某厂区纪念性群雕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伏尔加格勒某城区列宁雕像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伏尔加格勒现代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就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时德国法西斯为了切断伏尔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区,继而北攻莫斯科,达到彻底击败苏联的目的,先后动用150多万兵力,企图攻占城市,城市军民经过200多天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将德军全部歼灭,并彻底扭转了战局,迫使德国法西斯停止了战略进攻转入防御。
伏尔加格勒地处平原,城市周边最高的地方是玛玛耶夫高地,那里也是当年苏德两军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会战最激烈阶段双方投入兵力超过200万,死亡达100万,仅在高地牺牲的苏联红军将士就有数万人之多。为了纪念英雄的城市、缅怀先烈、牢记历史,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举全国之力在玛玛耶夫高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艺术综合体。
这一综合体堪称苏联时期建造的最具世界影响的艺术工程。它从1959年开启至1967年完工,历时8年。工程总设计师是苏联著名功勋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Yevgeny Vuchetich,1908-1974)。据说他为了创作好艺术综合体的主体雕塑《祖国母亲在呼唤》,人物的形象参照了自己的妻子,身体造型借鉴了当时苏联著名掷铁饼运动员尼娜·杜巴兹(Nina Dumbadze)的体态。主雕的高度最初是38米,在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指示下,最终确定为52米,在尺度上超过了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艺术综合体的整体设计是一条依据地势由下向上的中轴线形式,其间串联有三个不同造型的水池、一组左右对称的大型浮雕墙、纪念大厅和主题雕塑。雕塑的主体材料采用的是浅红色混凝土,材质和色调与周边环绕绿树环境十分协调,很好地营造出了纪念园的肃穆气氛。中轴线上的200个台阶寓意着当年战事的天数,而主体雕塑周边则安放着为坚守高地牺牲的34505名红军将士的遗体。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浮雕《世代铭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迈入综合体,首先看到的是具有着介绍性功用的浮雕《世代铭记》。作品塑造了一组举着旗帜、抬着花圈,怀着崇敬心情缓缓走向高地,去缅怀先烈,向英勇的城市捍卫者们致敬的游行队伍。
沿着长223米、宽10 米,两侧种植有高耸杨树的坡道,进入的是艺术综合体的第一个广场“宁死不屈广场”。在广场中间圆形水池里一块16.5米巨石上雕刻着一位仿佛刚从伏尔加河上挺身跃起的苏联战士。他身材魁梧健硕,一手持枪一手举着手雷,面容严肃地目视着前方,展现出为了保卫城市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宁死不屈广场”主题雕塑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大型对称式“残垣断壁”右侧主题浮雕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拾级而上,在宽阔的台阶两侧对称建造着46米长,18米高的浮雕废墟墙。这座被称为“残垣断壁”的墙体设计宛如一部由石头雕刻的英雄编年史书,上面成组成片的塑造了大大小小的不同人物,表现了多种环境中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场面。
当人们走近浮雕墙,会聆听到当年战事中许多的实况录音:敌机轰炸声,对空射击的机枪声,战士们冲锋杀敌的呼喊声,还有当年莫斯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列维坦宣读捷报,号召人们为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洪亮播送。浮雕表现的许多内容还原了历史样貌,真实感人。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大型对称式“残垣断壁”右侧前段主题浮雕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大型对称式“残垣断壁”主题右侧中段浮雕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走过废墟墙组成的台阶甬道,是位于废墟墙和挡⼟墙之间的艺术综合体的第二个广场——“英雄广场”。广场的中部设计了一个宽25.6米,长86的方形水池,从正面看池水映照着艺术综合体的主题雕塑及身后的蓝天白云,为环境平添了许多幽静与肃穆。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英雄广场”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广场的左侧,一座长约100米左右的墙上篆刻着勇敢打败敌人的标语,右侧依次排放着六座高约6米,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的人物塑像。六座塑像均由两个人物组成,分别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不同场面,有的在冲锋陷阵,有的在搀扶伤员,从细节上丰富了艺术综合体的内容。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英雄广场”右侧雕塑之一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英雄广场”右侧雕塑之二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沿着水池走到顶端,迎面长160米,高10米的挡土墙上以线刻的方式表现了一组组充满胜利喜悦的人群,展现了斯拉夫人民的英勇与伟大。
高10米的挡土墙上以线刻的方式表现了一组组充满胜利喜悦的人群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穿过挡土墙中间石门,走过十几米沉静的廊道,右侧转弯后映入眼帘的是由金色墙壁构成的圆拱型“阵亡将士纪念大厅”。大厅直径42米、高13.5米,气氛庄严肃穆。厅的中央由4位军人护卫着一座5米多高的圆雕“永不熄灭的火焰”,象征烈士鲜血不会白流,英雄事迹将代代相传。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阵亡将士纪念大厅“永不熄灭的火焰”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大厅金色墙壁的下方悬挂着许多花圈,中间数十面红旗上写着7000多名阵亡将士的名字,上方一条长丝带上用俄文写着:“我们虽然是平凡的人,尽管只有很少人能够幸存下来,但我们都履行了对神圣祖国的责任”。
走进大厅的人们会在敬献花圈后,沿大厅边缘坡道顺时针环绕步出大厅来到地面,进入艺术综合体的第三个广场——“悲伤广场”。
广场面积不大,但建造在不规则水池中数米高的“母亲的悲伤”雕像却格外醒目,作品塑造了一位充满痛苦抽搐的母亲抱着牺牲战士的形象。整个造型不仅表现了母亲的痛苦与悲伤,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与抗议。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悲伤广场”主题雕塑“母亲的悲伤”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沿着“母亲的悲伤”雕像后面台阶走到顶部,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艺术综合体的主题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塑像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宛若一位顶天立地的女神,右手举着长剑,左手指向进犯的敌人,身体大幅度地扭转,回身大声地呼唤着祖国的儿女们奋起英勇杀敌。整个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使步入艺术综合体后的人们心中不断聚集的压抑和痛楚瞬间得到抒发,焕发出一腔热血,随时都会听从祖国的召唤,去挺身英勇奋战。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主题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正面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主雕前的甬道设计的非常有特色,正面没有按照常规那样修建宽阔的台阶,而是精心设计了Z字形的慢坡步行小路,左右迂回地将人们引导至雕塑的近前,移步向前的过程中既可以从正面多角度欣赏作品,也从艺术心理学方面引导人们逐渐靠近,达到了激发情感,缅怀先烈的纪念和教育目的。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主题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正面右侧3/4角度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主题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背面左侧3/4角度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雕塑加基座总高85米,整体由钢筋混凝土制成,主体用混凝土与金属结构,总计重达8000吨,至今依然是俄罗斯和欧洲最高大的纪念性雕塑。雕塑的内部采用空心构造,设有台阶可以从地面通向顶部。高举的剑长达33米,重14吨,由不锈钢制作,为了减少风的阻力,剑的上面做了许多孔洞,是一次力学在大型雕塑上的成功运用。
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主题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左侧面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艺术综合体建造完成至今已有半个世纪,这期间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后重新更名为俄罗斯,全球艺术也发生了更多元的变化。以欧美为主导的艺术潮流不仅从现代主义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也从欧罗巴和北美传到了东方,并影响了整个世界。期间多种风格流派风起云涌,新潮迭起,不乏精彩纷呈。然而,回望半个世纪前苏联时期设计建造的这一大型艺术综合体,仍感到有许多值得今天借鉴的东西。
首先,艺术综合体的设计理念充分借鉴了欧洲自古希腊以来对广场和纪念性雕塑的成功经验,借助环境因势利导,以纪念性的历史主题、开放式的规划形制和文学性的叙述方式,全方位的展示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惊心动魄的战役场景,用诸多的立体画面表现了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奋战事迹,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艺术综合体的主题形象,使这一重大工程真正成为了苏联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象征。整体设计将历史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结合,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忱,凝聚了民心,促进了团结,激励了斗志,把大型纪念性综合体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新婚的青年男女在玛玛耶夫艺术综合体缅怀先烈,献上鲜花后,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今日幸福生活的场景 胥建国拍摄于1996年
第二,艺术综合体采用的中轴对称,广场串联,由下向上逐步递进的规划理念,在节奏和韵律上精准地把握了浏览者的心理动向与变化。从开始的平静到逐渐的沉静,从不断的情感压抑到最终的精神迸发,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堪称20世纪大型公共艺术在历史主题性、社会教育性、民众参与性、功能多样性和艺术表现性等方面的典范,打造出了一个艺术综合体的完美形制。
第三,艺术综合体在表现手法上结合了雕塑、建筑和园林的不同特点,融合了雕塑中的线刻、浮雕、圆雕的不同特色,和单个人像与多人物群雕的不同组合形式,借用地形的落差和水池的光影变幻,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使艺术综合体充分展示出了纪念性效果,呈现出20世纪最高的艺术设计水平。
艺术综合体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艺术综合体依据当时苏联国家的财力量力而行,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雕塑造型与材料工艺的契合及延展。包括主体雕塑内部采用中空的建筑模版浇筑方式,和不锈钢长剑包裹钛合金板打孔减少风阻力的探索,都显示出艺术与科技、艺术家与建筑师、工程师紧密合作的重要性,成为了世界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成功范例。
倘若一定要在艺术综合体中找寻点滴的不足或缺憾的话,一是雕塑的材质上可以根据题材和整体设计,更多地采用些金属或石材,如铸铜、汉白玉和花岗岩等,以丰富整体的色彩;二是在雕塑塑造上,相对于艺术综合体其他的雕塑作品,“英雄广场”右侧的六组人物,身体的扭转变化和肌肉的紧张松弛转换略显概念化,内在情感与精神的表达还有值得提升的空间;三是挡土墙上的线刻浮雕,在整体设计方面显得相对比较平庸,人物组合也缺少变化。
2020年6月23日于荷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