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雨!雨!雨!

雨!雨!雨!

时间: 2020-08-01 14:52:03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又是雨天?夏季的雨水,真让人爱恨交加。

千变万化的雨,也是艺术家们的灵感缪斯。不如来欣赏一些和“雨”碰撞出水花的当代艺术作品吧! 或许你会从中发现雨的更多面,在下一次不留神又被一场雨困住时,能淡定一笑,转而享受雨中的趣味。

【1】

《雨屋》,兰登国际,2012

“在美术馆造一场有生命的雨”

幽暗空间内充斥着细密的雨幕。但当你开始在这场“雨”中漫步,所到之处,头顶的雨水便会随之停止降落——在这里,雨如同拥有生命般,回应着你的行动。

这件颇具超现实主义氛围的大型浸入式艺术装置《雨屋》(Rain Room),由当代实验艺术工作室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自2012年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首度亮相以来,每空降到一座新的城市(纽约、上海、沙迦等),便会掀起一股“淋雨”热潮。

 

《雨屋》的秘密,其实是使用3D跟踪摄像头随时监控参观者的动作,并把相应位置坐标传输至计算机,再由控制系统关闭参观者头顶水管的电磁阀。在这场借由科技之力创造的神秘大雨中,人与人、自然、机器之间的联结,显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密。

【2】

《雨》,雷安德罗·埃利希,1999

“窗外是城市雨夜的真实幻觉”

耳畔是雨声和雷声,面前是一扇城市公寓常见的玻璃窗。贴近它,朝里看。当“闪电”的白光闪现时,刹那间你将看到窗面上的雨滴、对面的砖墙与窗户。

这一切把你拽回记忆中一些熟悉的片刻:某个雨夜,你也曾像这般透过某扇小窗,凝望着大雨滂沱的城市,感到被一种私密、宁静而又忧郁的气氛所包围……

 

装置作品《雨》(Rain)的创作者——阿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堪称制造日常幻境的大师。在《雨》中,艺术家打造了一个具有封闭感的空间,使用二手水泵循环制造雨水,并配合以光线和音效,引人进入这个独特的场域,在此陷入回忆、参与沉思,抑或只是静静感受雷雨夜本身的力量。

【3】

《雨》,史黛西·卡尔曼诺夫斯基,2005

“凝固的雨,冻结的时间”

成千上万颗晶莹的雨滴,在半空凝固、冻结——这一场景,仿佛出自科幻电影中操纵时空的法师之手。

生于前苏联、现居意大利的艺术家史黛西·卡尔曼诺夫斯基(StaceeKalmanovsky),则将这个画面搬进了美术馆。在装置作品《雨》(Rain)中,她以尼龙线连接玻璃珠,垂挂在透明天花板下,创造了漫天下落的雨滴凝结后的形态。坚硬冰冷的玻璃由此呈现雨的内在之美,构建出一个纯净、诗意而梦幻的场域。

【4】

《蓄水池》,约翰·格雷德,2018

“林中起舞的雨滴‘吊灯’”

意大利Arte Sella雕塑公园静谧的森林中,一盏巨大的“枝型吊灯”悬于半空、透亮闪烁。这盏由5000 颗“雨滴”构成的“吊灯”,每当下雨或落雪时,会随着雨雪的重量缓缓下沉,待到天晴转暖后又重新上升,如此构成起伏变化的灵动之舞。

这其实是美国艺术家约翰·格雷德(John Grade)创作的雕塑装置——《蓄水池》(Reservoir)。格雷德对于“雨是如何穿过这片树林的”极感兴趣,他想创作一件直接对雨产生反应的作品。

于是,他研究了公园内的生态环境系统,而后用热成型的塑料部件打造雨滴储层,将每颗“雨滴”附着在带有钓鱼线的渔网上,最后把网固定在树木之间。降雨时,雨水会在塑料储层中聚集,形成水滴状,随重量逐渐下垂;待到转晴,雨水蒸发,则又回升至最初状态。据格雷德介绍,这件雕塑干燥时重70磅,而装满雨水后的重量则可超过800磅。

【5】

《雨》,纳扎尔·比利克,2010

“头顶雨珠的神秘人”

仰面朝向天空的赤裸之人,面孔上停留着一颗硕大、透明的雨滴。

这尊立于基辅时尚公园(Fashion Park)、高6英尺的人形雕塑,总能让凝望它的人们产生无限遐思:他是谁?为何仰着头?透过水滴能看到怎样的世界?……


“雨滴是对话的象征,它将一个人与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联系在一起。”作品的创作者——乌克兰艺术家纳扎尔·比利克(NazarBilyk),曾提出他的解读。无论如何,这尊由青铜和玻璃筑成的“神秘人”,好像总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让人不禁想同他一样仰起头,准备迎接大雨的降落。

【6】

《天空之下,漫无经心》,格雷戈里·提尔克,2006~2016

“雨天旅途中的超写实油画”

车窗雨水朦胧,仿佛给旅途中的各个瞬间染上了一层迷幻滤镜——这是美国画家格雷戈里·提尔克(Gregory Thielker)的超写实主义油画系列《天空之下,漫无经心》(UndertheUnmindingSky)所呈现的画面。

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无数次开车穿梭在雨中的街道和公路,关闭雨刮器,冲窗外按下相机快门,然后再依据照片,用画笔细细描摹、还原场景。

利用挡风玻璃上的雨水,艺术家得以制造出一个不断变更的透镜,来观察周围的环境。“这样既突显、又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形状与颜色相互交融,又产生成新的形状与颜色,同时还制造了表象与深度的关系,平实与幻觉的关系。”正如提尔克所说,这些画作都出自真实体验,并与油画媒介完美契合——流质性、透明感、可覆盖、可混合、可掺糅。

【7】

《雨前》,Koo Jeong A,2011

“雨的气味,什么样?”

雨,闻起来什么味道?韩国艺术家Koo Jeong A,与调香师合作,创作了名为《雨前》(Before the Rain)的嗅觉艺术作品。

“我意识到气味的制造可以渗透到自然、化学甚至艺术的魔力中。戏剧性的大雨事件则具备叙述的可能性。”艺术家表示,在创作气味时,需要将所有的故事细节——譬如是什么样的雨、地区、时间、温度等等,事无巨细地与调香团队沟通。

最终,他们采用干燥木材、矿物、蕨类植物、麝香、焦油和地衣等成分,混合制造出一种独特的气味,它承载了艺术家对于暴雨即将降临一个炎热的亚洲城市、大气剧烈运动时的记忆与想象。

【8】

《雨的创作》,派瑞格润·丘奇,2015

“只在下雨天才显形的街头艺术”

走在雨城西雅图的街头,你或许有机会在湿漉漉的人行道上发现奇妙的文字或图案:“Stay Dry(保持干燥)”、“Error 404:Sun Not Found(错误404:找不到太阳)”、跳格子方块……

这可不是熊孩子捣蛋留下的证据,而是当地艺术家派瑞格润·丘奇(Peregrine Church)创作的一组街头艺术《雨的创作》(Rainworks)。

丘奇对那些能使世界变得更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对于《雨的创作》,他认为:在西雅图,反正不管怎样都要下雨,为何不利用下雨天做些有趣的事?给人们一个期盼雨天的理由吧!

于是,他利用硬纸板和超疏水材料,在城市街道上绘制有趣的涂鸦、文句和小游戏。地面干燥时并不可见的图案,一旦遇到水便魔法般显现出来。这些令人惊喜、微笑的“雨天小彩蛋”大约能保持4个月到1年不等,随着行人的踩踏摩擦,从清晰逐渐模糊、消退。(文/齐屿,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及其它网络平台)

 

 


雨!雨!雨!